熱門資訊> 正文
2025-10-22 22:25
炒股就看金麒麟分析師研報,權威,專業,及時,全面,助您挖掘潛力主題機會!
(來源:正和島)
作 者:微瀾
季琦,中國商界一個獨特的商業樣本:33歲參與創立攜程旅行,37歲創立如家,39歲再創立漢庭(華住集團前身),成為唯一一位三次在納斯達克敲響上市鍾聲的中國企業家。
他創立的華住集團,截至2025年二季度,國內在營酒店突破1.2萬家,員工近20萬人。在普遍認為「生意難做」的今天,華住的逆勢生長引發了一個深刻追問:在同樣的市場環境中,為什麼有的企業能夠持續實現精益增長?
答案或許就藏在季琦的新書《心生之境》中。
這本書在華住創立20周年之際問世,它不僅是一位連續創業者的經驗分享,更是一場對創業本質的深度探索。
不同於一般的創業方法論、管理技巧或成功學,《心生之境》像是一部融合了哲學思辨、科學規律與商業實踐的「思想地圖」,呈現了一套從底層認知到經營實踐的完整邏輯。他從數學、物理、中外哲學中探索世界的本質、生命的意義,形成了「形而上」的頂層思考,又作用於往后的「形而下」實踐,呈現了一套從「心」到「境」的完整修行路徑。
對創業者來説,《心生之境》的價值,或許不在於提供標準答案,而在於為回答創業啟程時的根本性追問提供了一個系統性的思考框架。
干出三家上市公司,總市值超千億
季琦的創業之路,始於一個朴素的想法。
出生於江蘇農村的他,小時候家里條件不好,在高考填報志願時曾因班主任一句「搞工程能拿很多獎金」而選擇工程力學專業。這個真實而簡單的動機,與無數創業者的初心何其相似——改善生活。
然而,入學后才發現,要研究的是潛艇和導彈,跟改善生活經商沒有半點關係。但季琦沒有就此放棄,進行了多次創業,先后創立了攜程和如家,到2007年,季琦又開啟了第三次創業,創立了漢庭。
在第三次創業中,季琦骨子里的理想主義與商業實踐真正開始融合。就像季琦在《心生之境》中表達的:「一羣志同道合的朋友,一起快樂地成就一番偉大的事業。」
這也恰恰是很多創業者要直面的問題:除了賺錢,我們為什麼而創業?
季琦的獨特之處就在於,他將理工男的特質與深厚的人文哲學素養完美結合,回答了這個問題。
在上海交大那幾年,他翻閲了數百本書,其中有三分之二是文學、哲學書;創立漢庭時,他在酒店住了八個月打磨產品細節;面對08年金融危機,他破釜沉舟追加投資……
這些經歷其實都展現了所有創業者身上最珍貴的品質——既要有仰望星空的理想主義,也要有腳踏實地的務實精神。
2010年春天,漢庭在美國上市。15年后,季琦治下的華住集團以超過100萬間在營客房的規模,位居《HOTELS》雜誌2024年度全球酒店集團第4位。
時光如白駒過隙,在過去二十年里,季琦和華住用時間回答了一個根本性問題:什麼是「對的事」?
季琦和華住做對了什麼?
什麼是對的事?
對創業者而言,「對的事」從來不是某個具體的商業模式或風口,而是找到那條能夠將個人特質、時代機遇與社會價值完美結合的道路。
而在找到之后,如何將理念落地,如何在競爭中建立壁壘,如何讓企業持續創造價值,則是創業者們要面臨的新課題。
季琦和華住的實踐,則為這三個核心問題提供了普適性的答案:
1.破局:破壞性創新重構行業
每個創業者都會面臨一個困境:如何在看似固化的行業中找到突破口,開闢新路?
季琦的答案是:用外行人的純粹眼光對傳統行業解剖、解構再重構。
時間回到2005年,地點崑山市,那是第一家漢庭創立的地方。
為什麼第一家漢庭放在了崑山?這背后正是給所有創業者的啟示:
真正的模式創新,要經得起最朴素的市場的檢驗。崑山在當時是三四線城市,沒有特別大的旅遊和商務人羣,如果漢庭能在崑山成功,便可放之四海而皆準。
並且,季琦的重構遠不止於酒店選址。
在2012年,季琦洞察到商旅住客的辦公需求和互聯網浪潮的趨勢后,率先宣佈旗下所有酒店WIFI免費,而后來這也成為整個酒店行業的標準。
此外,圍繞着酒店行業的經營邏輯,季琦將先進的管理理念和IT技術引入傳統酒店,進行了系列的重構:
比如,華住自主研發了全套系統,讓數字化從單純的工具變成了組織的「神經網絡」;
再比如,華住還獨創了「華住會」這一會員體系,將酒店與顧客之間的交易關係變成了共生共長的生態。
這一系列的重構使得華住的IT系統、會員系統、直銷以及海量的門店管理等,都躋身世界級水平。
季琦將一系列的重構,總結為「破壞性創新」。如家、7 天就是在傳統酒店業做了破壞性創新,改變了整個產品結構、成本結構、發展模式、員工的收入模型乃至整個產業。中檔酒店也是不斷地從內部破壞舊結構,創造新結構,包括新的消費方式、新的生長方式、新的市場、新的溝通方式、新的呈現方式。每進入一個新領域,都要在相應領域進行破壞性創新,不在這個行業里創新,是不會有生存機會的。
所有的商業創新,首先源於觀念和認知的突破。在這個基礎上,創業者才能不被行業「慣例」束縛,迴歸商業本質,重構破局。
2.深耕:以「極簡主義」和「三元論」構築核心競爭力
破局之后,創業者面臨的第二個考驗是:如何在競爭中建立難以撼動的壁壘?
答案之一是極簡主義。
在書中季琦引入了「奧卡姆剃刀定律」——如無必要,不要增加複雜性。
這點在華住旗下的全季體現得最為明顯,「剛剛好的舒適,一分不多,一分不少,我需要的正好都有」。
「極簡主義」不僅僅是華住的「美學」選擇,其背后更是對本質的迴歸,對效率的追求,以及資源有限條件下實現價值最大化的戰略智慧——「用最小的力氣,做最好的動作」。
這也是漢庭能開遍全國大小城市的重要原因,取消酒店客房中利用率不高的浴缸,讓大堂迴歸迎賓、辦理手續的核心功能,放棄華而不實的「面子」,做實決定用户體驗的「里子」。迴歸住宿的本質,把牀位質量、衞生和安靜程度,這些堆到更高的標準,持續讓消費者得到最本真的、最好的體驗。
此外,《心生之境》中季琦還系統性地提出了企業競爭的三元論,他將企業的競爭力歸結為三個層面:成本領先、溢價能力和創新能力,給出了一個構築企業核心競爭力的完整路徑:
在成本領先上,華住不是一味的壓價,而是依靠系統性的高效率,如華住通過集約化採購、IT技術優化流程、會員直銷降低渠道成本來實現。
在溢價能力方面,核心是品牌溢價。華住通過旗艦店建設、新產品開發、產品一致性、現有產品的維護保養和更新、市場投入等深耕品牌。
至於創新能力,則是最高的維度,需要「跳出原來的框架,在更高維度建立新的疆域」。季琦將華住重新定義為「華住=萬豪+甲骨文Opera+Booking」,這種「一體兩翼」(品牌+IT技術+會員)的模型,也是一次對傳統酒店集團的維度躍升式的重構創新。
3.昇華:在「價值創造」中抵達「心生之境」
通過破局和深耕讓企業能夠獲得持續的成功,但最終,所有的創業者都要回答一個問題:
除了利潤,企業存在的根本意義是什麼?
在面對OYO等外來者燒錢擴張的模式時,季琦回答了這個問題,提出「企業的根本在於價值創造」。他反對「燒錢割韭菜」的模式,認為如果不能為客人和業主創造真實的價值,任何規模的擴張都是不可持續的。
那麼,華住又是如何將這一理念付諸實踐的?華住提出了「求真、至善、盡美」的企業哲學,它又體現在三個維度:
1. 對用户,以「利他式關懷」建立長期口碑。華住選擇用真心對待用户。從提供免費WIFI、「免費洗衣」服務,到在大堂休息、複習備考等,這些看似增加成本的「利他式關懷」,將一次性交易轉化為長期的情感連接,讓商業旅程變得温暖。
2. 對合作夥伴:構建「命運共同體」。不僅是住客,華住還將價值創造的理念延伸至整個商業生態。對於加盟商,季琦早在2014年就提出要讓他們獲得「穩定可靠的回報與平等尊重」;對於供應商,他主張必須保證夥伴有合理利潤。這正是《心生之境》中所闡釋的「叢林法則」的另一面——「同類競爭,異類共贏」。如同森林中大樹與苔蘚、小草共生,只有讓加盟商、供應商等所有異類夥伴共贏,企業賴以生存的生態系統才能繁茂。
3. 對員工:打造「事業共同體」。在《心生之境》中,季琦用相當篇幅闡述了華住的「人才觀」:我們要培養優秀的領導者,而非簡單的執行者。為此,華住着力將店長從「客房管理者」塑造為「迷你CEO」,並建立師徒機制傳承經營心得,其目的在於實現「員工的美好生活」,讓員工在企業中獲得成就感與自我實現。
至此,華住「求真、至善、盡美」的企業哲學不是一句空洞的口號,而是具象落到對用户、夥伴、員工三個圈層的價值創造。
從破局到深耕再到昇華,季琦的路徑為所有創業者描繪了一條清晰的修行之路:用哲學思維打破認知邊界,用極簡原則構建組織韌性,最終在價值創造中實現個人與企業的共同圓滿。
中國應當有自己的商業哲學
再回顧華住二十年的發展,其背后的商業實踐,從來不是孤立的商業策略,而是創始人季琦對自身「形而上思考」的踐行。季琦的這套經營哲學,不僅指引了華住的成功,也通過《心生之境》的出版,為中國企業界和創業者們提供了一份彌足珍貴的思考樣本。
在中國經濟騰飛40多年后的今天,一個不容忽視的落差是:我們擁有世界級的企業規模,卻尚未形成能與之匹配的世界級商業思想。
在網上曾有一個「100位世界知名管理專家」的介紹,其中有美國人67位、歐洲人21位、日本人3位。這其實與我國的發展嚴重不符,中國應當有自己的企業管理理論、經營哲學。
而這也正是季琦《心生之境》一書的價值所在,其完成了一次重要的破局——不僅提供了一套管理的「術」,更在於完整呈現了一個紮根於中國土壤、又能與世界對話的思想的「道」。其核心突破在於:
1. 用科學語言,為商業提供了可驗證的哲學基礎
季琦的獨特之處,就在於他以理工科的思維範式,為看似玄妙的「道」賦予了清晰、嚴謹且可驗證的框架。他並非空談「心」的力量,而是在書中通過一系列的科學理論來構建其宇宙觀。
例如,書中季琦引入「微分方程無通解,有無數個解,只有近似解」 的數學原理,揭示了商業世界不存在可簡單複製的成功模式,每個企業都必須在特定邊界條件下尋找自己的獨特路徑。只有承認自身認知的侷限性,並保持敬畏、開放與探索的心態,商業智慧才真正開始。
更令人耳目一新的是,季琦將熱力學第二定律引入企業與組織管理。熱力學第二定律即熵增原理揭示了宇宙萬物從有序走向無序的必然趨勢:孤立熱力學系統的熵不減少,總是增大或者不變。季琦以熵增原理為企業的持續創新和組織活力找到了自然科學層面的依據,指出企業要保持活力,必須成為一個開放系統,通過不斷引入"負熵"——如創新信息、有效管理、嶄新能量——來對抗內部的僵化和衰退。
這套基於現代科學的宇宙觀,構成了「心生之境」的堅實底座。通過宇宙觀,創業者們遇到的企業經營困境、市場競爭格局,甚至組織的活力衰敗,我們都能夠在更底層的科學規律中得到驗證和啟示。
2. 構建了「從心到境」的成長路徑
過去我們學習西方管理,多側重於流程、模型、工具等「術」的層面,而《心生之境》清晰地勾勒出一條「形而上思考」驅動「形而下實踐」的路徑。
它告訴我們的是如何將個人對「心」的終極追問(形而上之「道」),系統性地轉化為企業經營管理的底層邏輯和強大驅動力(形而下之「術」)。它教會企業家的不是「如何做」,而是「為何而做」,以及「以何種精神姿態去做」。
3. 提供了一箇中國企業經營管理的 「範本」
《心生之境》打破了中國企業在管理理論上「只輸入、不輸出」的尷尬局面。它證明了,中國企業家不僅能做好生意,更能生長出根植於中國,與世界對話的商業哲學。
某種程度上,可以説《心生之境》的價值,在於它不僅僅是一本企業家傳記或管理心得,它是一部將個人哲思、商業實踐與時代精神融為一體的「商業哲學宣言」。它展現了中國企業家羣體在當下全球化語境下,開始講述源自中國實踐的商業哲學。
結語
季琦以"理工男"的思維構建了企業的經營系統,同時又以深厚的人文素養注入了"求真、至善、盡美"的價值靈魂。這種"理性效率"與"人文關懷"的深度融合,為破解現代企業組織中效率與人性、規模與靈活、利潤與意義之間的固有矛盾,提供了極具東方智慧的解決方案。
季琦與華住的故事,遠不止於商業世界的成功。它揭示了一個更深層的命題:
當中國企業從規模增長邁向高質量發展時,企業家精神也正在經歷一場深刻的蜕變。
《心生之境》所展現的,正是這種蜕變的完整軌跡。
季琦用他的實踐印證了「形而上是綱,形而下是目」的深刻道理。當我們在內心深處洞見了「萬物歸道」的實質,外在的成就便成了水到渠成的自然呈現。
如同在《心生之境》的結尾,季琦對年輕創業者們的寄語:「一定不要躁,要心安。」 這句看似簡單的話語,凝結了他幾十載創業路上的頓悟與修行——心安,才能聽見內心真實的聲音;心安,才能找到屬於自己的節奏;心安,才能在紛擾中保持定力。因為一切外在的「境」,終究源於內在的「心」。
排版 | 小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