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資訊> 正文
2025-10-22 20:59
每經記者|張寶蓮 每經編輯|廖丹
就像多數智能手機的內置電池一樣,SIM卡或許也會告別獨立形態,和手機融為一體。
10月22日,iPhone Air國行版正式發售,該機型僅支持eSIM,是國內三大運營商首批支持eSIM手機業務的機型。國產品牌迅速跟進,華為、OPPO等廠商的eSIM手機,均將陸續上市銷售。
前兩篇文章《三大運營商eSIM商用啟幕,哪些產業鏈企業受益?|eSIM重返系列觀察①》《蘋果「引爆」eSIM手機商用,國產芯片供應企業:合作模式還待清晰|eSIM重返系列觀察②》,我們從eSIM供應鏈全局、核心芯片視角發掘無卡時代機遇。本篇,我們從終端使用者視角分析,eSIM將給普通人的生活帶來哪些改變?數十萬人排隊申請eSIM手機業務,一個新的消費電子戰場來了?
國內手機廠商也將推出eSIM手機
蘋果率先撕開國內eSIM手機商用的口子。
iPhone Air作為國內首款僅支持eSIM的智能手機,未上市已獲市場熱捧,京東10月17日數據顯示,其開售1秒內成交額便突破1億元,印證了消費者對eSIM技術的期待。據中國移動、中國聯通公開信息,截至目前,兩家運營商合計預約辦理eSIM手機業務人數已經超過30萬人。
緊隨其后的是OPPO。10月16日,OPPO宣佈,Find X9系列旗艦機中,Pro衞星通信版將支持eSIM技術。
eSIM並非新技術,所謂eSIM手機,也就是將實體SIM卡功能集成到手機內置芯片中,消費者購買具備eSIM功能的手機后,無需插入實體SIM卡,就可將電話號碼通過空中下載的方式寫入內置eSIM芯片。
通俗地看,可以把它理解為一個數據文件,有了它,各種電子終端就能連接上網,接撥電話、發短信等,功能上和普通SIM卡無異。用户未來無需擔心SIM卡遺失等問題帶來的不便,也不需要到處找卡針;對於跨國出行較多的人,也不需要頻繁換卡等。
一位消費者向記者表示:「我使用的是安卓手機和eSIM手錶。我換手錶不換號,感覺還是挺方便的。」
廠商們的動作與運營商高度聯動。三大運營商10月13日正式官宣獲得eSIM手機運營服務商用試驗批覆許可,為eSIM機型提供了網絡支持基礎。此前2023年,運營商曾以「業務維護升級」為由暫停eSIM一號雙終端及獨立eSIM辦理申請,此次的「全線開閘」為產業鏈按下「加速鍵」。
政策方面也在鼓勵通信行業發展新技術。2021年,工信部在《「十四五」信息通信行業發展規劃》中明確提到推動包括嵌入式SIM卡(eSIM)等新興技術應用。
eSIM使用便利化穩步推進,蘋果將推快速轉換功能
不過,eSIM技術的普及涉及到新卡與舊卡的轉換,並非一蹴而就。例如,新卡需要與新的運營商、全系消費電子產品系統兼容,實現「一號多終端」,這可能需要歷經數年的過渡。對消費者而言,國內首次開户eSIM業務,仍需帶着身份證與iPhone Air前往線下營業廳辦理,而非可以線上直接操作。
開户流程方面,用户可攜帶本人身份證及iPhone Air到線下營業廳辦理業務。值得注意的是,部分運營商暫不支持跨省辦理eSIM手機新入網業務。
工信部數據顯示,截至2024年底,全國移動電話用户規模達到17.9億户,5G移動電話用户達到10.14億户,佔移動電話用户的56.7%。
安全性問題上,一些消費者還擔心手機丟失后,eSIM可能引發數據安全問題。但運營商指出,eSIM的信息加密和安全措施更為複雜,更難被盜用或篡改;而且在終端丟失的情況下,只要終端口令不被攻破,SIM卡就不會被別人盜用。
據《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梳理,早在2018年,蘋果便在iPhone XS系列中首次引入eSIM功能,但並非一步到位,而是用了過渡模式,採用「實體卡+eSIM」混合模式。直至2025年10月,才推出國內首款純eSIM手機iPhone Air,期間歷經6年打磨,核心在於逐步解決生態兼容難題。更有消息顯示,未來蘋果將在中國推出eSIM快速轉換功能。
而國內手機廠商又該如何抉擇?是否會選擇「實體卡+eSIM」的混合機型?10月21日,《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向華為、OPPO官方發送採訪函,截至發稿,未獲得回覆。
封面圖片來源:圖片來源:每日經濟新聞 資料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