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資訊> 正文
2025-10-22 21:56
昨日上午,日經指數正在衝擊5萬點。
同一時間,日本國會完成了首相指明選舉。
自民黨總裁高市早苗在參議員決選中獲125票,成為日本憲政史上第一位女性首相。
她的丈夫山本拓,也成爲了日本歷史上首位「第一先生」。
消息一出,市場短暫下跌,日元迅速跳水。
此時此刻,日本金融市場已經進入經濟政策落地階段。
2025年度內,人們對股市上漲的空間仍然相對樂觀;但預期利率上漲的聲音,戛然而止。
因為新首相明確反對日本央行加息,主張「只有當工資增長推動需求型通脹形成后才應收緊政策」、「現在加息是愚蠢的」。
她説,她將帶領日本回到安倍晉三時期的經濟繁榮。
安倍時代的繁榮,不就是放水的繁榮?
這一立場,直接扭轉了近兩年的市場預期,10月份加息的概率從68%暴跌至20%。

特朗普的支持者叫MAGA,高市早苗的支持者叫JIBA(Japan is back again)。
旨在恢復日本戰后的經濟輝煌與民族自信,與「讓阿根廷再次偉大」大同小異,都是對Make America Great Again的模仿。
也就是説,日本也正式「右轉」了。
世界正在加速去中心化,全球合作的時代或許即將是個歷史名詞。
長期有人認為,現代日本的崛起,靠的是美國輸血。
某種程度上,是可以這麼説。
二戰后,美國給日本定下的匯率是1:360,一直維持到70年代。
日元相對美元如此不值錢,相當於日本貨也便宜。
憑藉低匯率優勢,日本拼命擴大對美國出口。
相當於吸美元的血,來壯大自己。
整個80年代,全美三分之一的貿易赤字都來自日本,存在巨大的逆差。
1983年,卡特皮勒時任總裁李·摩根發佈《美元與日元不匹配問題原因及解決方案》,指責日本利用匯率優勢佔美國便宜,導致製造業被重錘,大量工人失業。
報告發出后,美國民間迅速掀起反日高潮,失業者們成羣結隊跑到大街上打砸日本車。

美國失業者打砸日本車
1985年9月22日,美、日、德、英、法簽訂《廣場協議》,強迫日元升值。
目的很明確:就是要打掉日本貨的競爭力,減少日本對美國的出口。
於是從85年到11年,日元匯率暴漲,美元兑日元一路從300多跌到75。
與之相對應的,日本的名義GDP,在「失去的二十年」中,仍然在繼續上漲。
到2011年,也就是日元匯率達到頂峰的那一年,日本的名義GDP也達到歷史最高點。
所以,如果只看美元計價,壓根就看不出日本哪里失去二十年了,只能説增長緩慢。
但這個匯率上漲、名義GDP持續上升的階段,屬於是面子好看,里子難受。


最直觀是外貿。
日元越來越值錢,等於日本貨越來越貴,出口的競爭力漸漸消退,極大壓縮了企業的利潤空間。
結果是日本企業的大量資金都投資到國外,而國內投資嚴重不足。
比如我們親眼所見的,90-10年代,有大量日資跑到大陸辦廠;近些年,又成批成批撤回去了,比如佳能。
即便啥也不研究也能猜出來,肯定是他們國內出現了轉機。

2012年12月,圍繞核能與經濟問題,安倍晉三,重返首相寶座。
僅僅一個月后,日本內閣就推出「超寬松貨幣政策」、「結構改革政策」、「擴大財政支出政策」,共同組成安倍經濟學的三支箭。
手段簡單粗暴:大幅降息,大量印鈔,增發國債。
2012-2015年,美元兑日元迅速從75漲回125,日本名義GDP跟着大幅下跌。
但是,大量企業卻因此保住了性命。
企業活下來了,就業就有了保障。
在名義GDP下降的階段,日本先是被德國超越,緊接着又要被印度超越……但國內的失業率率卻從10年代開始不斷下滑,最近甚至出現了企業搶人的新聞。
這一點非常反直覺,但確實是事實。
在整個安倍二次執政期間,日本經濟經歷了長達71個月的景氣期,失業率持續下降,股市也開啟十年長牛。
但這種行為,與四十年前利用低匯率佔盟友便宜有區別嗎?並沒有。
為此,日本政府承受了歐美和隔壁韓國的巨大壓力,韓國公開宣佈不允許日本匯率降到110,還要求美國直接干涉日本的匯率。

日本失業率總體下行,來源:國信證券
2015年后,全世界圍繞日元匯率問題的鬥爭,始終很激烈。
日元匯率長期在110上下浮動。
但從2022年開始,日元貶值速度明顯大幅加快,等於是加速吸盟友的血。
雖然那時安倍晉三已經不是首相,但作為靈魂人物,他必須死。
2022年7月8日,安倍在街頭遇刺,震驚世界。
這之后短短几個月,美元兑日元匯率迅速漲到151.9,然后又快速跌回127。
2023年開始,日本央行開始連續出臺政策,上調10年期國債利率上限,美元兑日元一路又回到150以上。
這一系列事件背后,必然發生了許多不為普通人所知的政治博弈。

美元兑日元,來源:Choice
不過僅看日元走勢,日本方面雖然迫於壓力變相小幅加息了兩次,但日本整體還是往繼續貶值的方向在走。
他們似乎並沒有妥協。
甚至,到了今天,安倍晉三又被穢土轉生「回來了」。
從歐美再到日本,很多人大概都有疑問。
為什麼右翼政治家魁首,很多是女性?
帶入到職場中,可能更好理解。
不論是從政還是我們平時看到的普通職場女性,爲了擺脫女子軟弱的刻板印象,一般都會比男人更強硬。
不過,這既是buff,也是debuff。
同樣是因為刻板印象,即便她們發表更極端一點的觀點,人們感受到的攻擊力也會弱化不少,更容易接受一些。
至少在此之前,高市早苗扮演的就是這樣一個角色。
早在2006年,安倍晉三第一次執政,做出了一個令黨內震驚的決定:在815紀念日停止首相和內閣大臣參拜靖國神社。
但高市早苗卻突然跳出來公開抗命,成為內閣中唯一的參拜者。
從那個時候,外界就明白了她的政治定位。
投桃報李,第二次執政期間,安倍任命高市早苗為日本第一位女性總務大臣。
安倍晉三多次稱讚她為「保守派之星」,高市早苗也被稱為「安倍女孩」。
2022年,安倍遇刺,高市公開表示要繼承安倍的遺志,順勢得到保守派的擁護。
作為安倍遺志的繼承人,高市早苗也有自己的三支箭。
1.通過擴大政府危機管理職能和公共基礎設施建設,推動經濟增長;
2.通過加税和優化政府資金使用擴張財政,避免增發國債;
3.明確政府對貨幣政策的責任,但允許日本央行自主選擇工具。

乍一看,似乎與安倍的三支箭沒有多大區別。
也正是因為如此,很多人調侃安倍被穢土轉生了,靈魂歸來三度執政。
但時代環境不同,兩者怎麼可能沒有區別?
首先,通脹環境不同。
與10年前的長年通縮不同,近幾年日本已經出現了明顯的通脹,國民的財富三十年來第一次縮水。
在這種背景下,大規模的財政刺激,很可能轉化為更高的通脹,進一步提高民生成本。
若輸入性成本上升而工資跟漲迟緩,將實質壓縮家庭消費,降低擴張性財政的乘數效果。

日本通脹率,來源:TRADING
其次,政治博弈更激烈,政策很難執行。
第三支箭,很明顯是在挑戰日銀的獨立性,不可能不遭到反對。
同時財務省與執政黨、鷹牌與鴿派之間也存在明顯分歧。
近兩年,日元的主基調是跟隨美元加息,如果要回歸安倍時期的政策,勢必會在「擴張」與「穩健」間反覆博弈。
但更重要的是,債務膨脹的規模,也遠不是當年可比。
作為世界上第一個實踐政府快速加槓桿實現泡沫經濟軟着陸的經濟體,日本成功地將出清周期拉長到十五年以上。
但代價是,目前,日本政府債務總額已經突破1300萬億日元大關,公共部門債務佔GDP比率超過260%,私營和公共部門債務總額與GDP之比高達400%以上。
以京都市為例,財政調整基金已經見底。以目前的狀況而言,最快到2028年可能將淪落為「財政再生團體」,也就是破產。
京都市長已經向外宣佈,10年內京都市可能破產。
怎麼給他們續命?似乎只有走回曾經的道路、擴大財政刺激纔有可能。

本質上,所謂的「早苗經濟學」,就是將安倍經濟學再度發揚光大,通過印鈔和打壓匯率實現繁榮。
今日近日,必須要重拾安倍那一套,才能給政府續命。
但今時今日的情況,無論內外環境,又使得政策的執行難度大大增加。
這無疑是很難的。
戰后的日本憑什麼繁榮?按照本文的思路,最大的依仗恐怕就是憑藉低匯率優勢,讓盟友給自己輸血。
從這個角度出發,對於Japan is back again這句話,我們或許能品出不一樣的意思。
此時此刻的日元,雖然經歷了數年貶值,兑美元一度達到161:1。
但想當年,美元兑日元長期維持在300以上,遠遠超過現在。
安倍重演四十年前的玩法,高市重演安倍的玩法……
利用低匯率的優勢,經濟繼續走強是可行的。
但能走多遠,這個就不好說了。
日本股市的十年長牛,本質上就是三波大放水導致的結果。
只不過最近一次是被動的。
繼續下去怎麼辦?
第四次水?第四次牛?再調整?再放水?
第四次或許會有,但不可能無限循環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