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建構再保「中國標準」

2025-10-22 19:52

(來源:中國銀行保險報網)

轉自:中國銀行保險報網

中國銀行保險報網訊【記者 譚樂之】

一起跨境火災賠案,因合同理解分歧最終對簿公堂;一筆海外分入業務,因條款釋義差異而意外違約……再保險「方言」可能意味着數百萬美元的損失和漫長的法律糾紛,如今這種因「語言不通」導致的摩擦與損失,正迎來破局時刻。

2025上海國際再保險會議於10月21日至24日在上海臨港新辰國際會議中心舉行。在21日下午首先舉辦的以「再保險市場履約管理共識與機制」為主題的全球專家諮詢會上,來自金融監管部門的領導和12位再保險產業鏈專家共聚一堂,圍繞履約管理認知、挑戰、解決方案及實踐展開交流。臨港新片區管委會國際合作首席事務官鍾儒育、上海保險交易所總經理李峰先后致辭,上海金融監管局副局長毛利恆作會議總結。本次會議上,構建再保險行業統一的「普通話」——即標準化、透明化的履約管理體系,成為全球專家的共同呼聲。

再保履約,為何「方言」林立?

再保險履約管理的核心是確保保費支付、賠款攤回、出險通知等合同義務精準執行,是市場信任的支柱。然而,當前行業仍面臨幾大核心痛點。

「在再保險市場,履約管理是最大誠信的體現,但目前面臨諸多痛點。」中再產險總經理王忠曜指出,就履約義務而言,我國再保險監管體系作出了明確要求,行業協會也發佈了再保險標準合同模板提供技術建議,但實踐中仍存在分出人保費支付不及時、信息提供不準確或延迟,以及境外接受人缺乏擔保措施、賠案攤回效率低等問題。經紀人未按約傳遞信息也加劇了風險,這可能導致合同失效、合規風險增加及風險分散失效。

再保險履約管理不到位,在於締約方對再保險合同履約缺乏足夠重視。太保產險副總經理、總精算師陳森以史爲鑑警示風險:馬來西亞再保險人BEST RE拒賠清盤、英國食品公司火災案中曾出現賠付爭議,均因履約相關問題;國內涉海外保險案件中,也曾出現分出人與接受人就賠付事宜產生分歧。

平安產險團體事業羣總監石得將再保險履約管理痛點細化為三類:一是海外市場環境認知不足,國內機構如在海外市場套用國內經驗,可能會因低價承攬業務導致理賠標準嚴苛;二是再保交易對手管理差異,分出方不及時報案,分入方未根據理賠管控權作精細化管理;三是行業缺乏統一履約評價體系,對滯后行為缺少制衡。

人保再保險副總裁陳龍清指出,再保險履約具有長生命周期和高度複雜性特點。一方面,長尾風險業務履約常超合同周期,尤其是巨災風險,估損難度疊加多層轉分保因素,導致賠付周期進一步延長。另一方面,再保險有天然國際化屬性,而跨境交易中各國文化、法律、外匯政策等存在差異,再保險條款無普適標準,易引發長期訴訟,侵蝕信任。

人保財險再保險部副總經理王劍表示,當前的比例分保佔比較高,較超賠分保再保人承擔了更大長尾風險;近年來產品責任險、訴訟責任險等新興業務分保需求加大,這類業務本身具有長尾特性,再保人同步承擔長尾風險;疊加地緣政治局勢不確定性加劇,也可能面臨國際再保支持不足等影響,進一步加大履約壓力。在嚴峻複雜外部環境下,再保險履約管理仍面臨挑戰。

如何講好再保「普通話」?

針對痛點,多家參會機構從多維度提出解決方案。

在境內險企看來,夯實基礎十分關鍵。王忠曜建議以上海國際再保險交易中心與國際再保險業務平臺為支撐,推動履約管理標準化,完善主體誠信履約閉環管理,探索離岸再保擔保,賦能司法仲裁建設。

陳龍清提出「三個協同」,依託第三方平臺建數據共享與信用評估模型的「信息協同」;編制示範合同文本,用智能合約提升效率的「行業協同」;制定統一標準,探索跨境監管協作的「監管協同」。

石得提出搭建國家知識庫體系整合各國規則、制定規範化履約標準、建立數據基礎設施、構建再保交易方評價機制「四位一體」方案。

王劍提出建立再保險保費留存制度、建立再保險交易方信用「上海評級」、強化再保險登記系統作用、建立再保險交易標準等多項建議。

此外,「推動共建」成為多家國際再保機構倡議的關鍵詞。瑞士再保險中國區總裁及中國區再保險業務首席執行官尚卓博提出支撐再保險履約管理需遵循「透明化、靈活性、協同性」三大核心原則,並認為行業需持續夯實可靠數據基礎,通過標準化數據共享協議統一風險定義;要將指數化數據與實際損失評估相結合,構建混合觸發機制;同時依託上海再保險平臺等渠道,推動跨市場數據與監管協同機制,促進市場參與者從競爭關係轉向協作關係,以集體韌性應對履約挑戰。

慕尼黑再保險大中華區非壽險總裁陳詩華認為,再保險履約管理還要考慮市場參與者的履約能力建設,通過卓越運營與專業人才培養夯實信任基礎,並建議行業可在條款標準化、信息充分性、再保業務透明化以及國際經驗交流方面進一步深化共識,加強跨行業協作與人才培養,推動履約體系化。

漢諾威再保險股份公司大中華區產險總監王巖則提出「三化」:以規則統一推動履約標準化,明確保費結算、賠款支付等流程,統一風險預警指標;以協同機制提升履約便利化,搭建跨機構履約信息共享系統,建立行業級履約爭議調解機制;重點完善再保險履約數據監測體系和履約信用評價體系。

為「中國標準」裝上信用「安全閥」

中央結算公司總監兼擔保品業務中心總經理張婷表示,擔保品管理是優質的信用風險緩釋工具,能夠為再保險行業的風險防範提供有效解決方案。從國際經驗來看,再保險交易通常引入債券擔保品來進行風險防控。截至目前,公司擔保品管理規模已突破33萬億元,是全球最大的債券擔保品管理平臺。

貝氏評級亞太地區首席執行官兼常務董事Rob Curtis表示,信用評級作為對財務實力和信用狀況的獨立且標準化的衡量,可有助篩選再保險交易對手,考量再保險公司履約能力,進行信用風險差異化管理,設置再保險合同中信用評級觸發條款、及影響擔保安排。此外,評級還會影響監管資本計提,高評級主體可降低資本要求,低評級主體需持有更高風險資本。評級在履約風險釋緩方面發揮重要作用,是有效履約管理的重要支撐。

穆迪評級董事總經理嚴溢敏表示,中國再保險市場起步雖晚,但近年來在監管和市場實踐方面迅速向國際靠攏。信用評級已成全球履約管理機制中的核心工具,以穆迪最新再保險公司評級方法為例,模型涵蓋市場地位及品牌與分銷、業務和地域多元化、資產質量、資本充足度、盈利能力、準備金充足性、財務靈活性七大維度。

中國誠信(亞太)信用評級有限公司執行董事及副總裁張果認為,中資境外評級機構兼具國際資質與中資背景,可打破國際壟斷,助力境外認知中資再保主體。「我們也可與上海國際再保險交易中心合作,參與設計再保險信用評價模型,提供評級方法論支持,推動形成行業共識的信用基準。」

本次會議由中國再保、中國人保財險、太保產險、平安產險、上海保險交易所、臨港集團六家單位聯合主辦,上海國際再保險登記交易中心與上海臨港新片區金融發展服務有限公司共同承辦,中國金融傳媒協辦。作為綜合性展會,主要保險公司、再保險公司、中介機構將在會議期間舉辦續轉路演。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