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一個初中生寧波干出個超導IPO!部分客户是股東又是競爭對手,「選擇性披露」一致行動人規避鎖定期?

2025-10-22 12:46

登錄新浪財經APP 搜索【信披】查看更多考評等級

10月21日,寧波健信超導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簡稱健信超導)在科創板上會審覈通過。公司的保薦機構為廣發證券。健信超導擬募集資金總額為8.65億元。

《摩斯IPO》研究后發現,健信超導超過一半收入來自1.5T零揮發超導磁體,但行業主流正在向3.0T及以上高端MRI設備轉移。公司雖宣稱技術無代差,但3.0T產品銷量極低,市場接受度差,技術優勢似乎還未能轉化為商業成果。此外,公司部分專利源自委託研發和外部收購,公司可能誇大「自主創新」程度,潛存知識產權糾紛風險。

並且,健信超導面臨較大的外部競爭和集採降價壓力。全球MRI整機廠商均自產超導磁體,壟斷80%以上市場。健信超導僅能在不足20%的「夾縫市場」競爭,未來增長空間有限。

同時,健信超導客户集中度高,其中富士膠片集團貢獻逾40%。而公司與該客户成立了合營企業蘇州柏爾特,若將其合併計算,富士系銷售佔比接近或超過50%,公司可能通過分散確認方式規避「單一客户依賴」認定。

值得注意的是,GE醫療既是公司競爭對手又是客户又是股東。2023年入股3.1%后,2024年即成為第三大客户,入股協議附帶回購條款且簽署排他協議限制健信超導向其他整機廠供貨,但GE醫療未被認定為關聯方,存在規避關聯披露與利益輸送嫌疑。

最后,健信超導曾試圖不將親屬趙吉明、趙渭敏列為一致行動人,最后在上會稿中增加進去,同時原本沒有對股東趙渭敏進行鎖定期約定,在上會稿中也增加了36個月鎖定期,此舉有「選擇性信披」的嫌疑。

1

3.0T設備佈局落后

大量專利來自受讓

健信超導專注於醫用磁共振成像(MRI)設備核心部件的研發、生產和銷售,主要產品包括超導磁體、永磁體和梯度線圈。公司已形成包括1.5T零揮發超導磁體、1.5T無液氦超導磁體、3.0T零揮發超導磁體和開放式零揮發超導磁體在內的產品矩陣。

建信超導的前五大客户包括富士膠片集團、萬東醫療、GE醫療等,其中富士膠片集團常年位列第一大客户,2022年-2024年帶來的營收佔比分別為34.2%、44.2%和42.71%。

全球主要MRI設備整機廠商中,GE醫療、西門子醫療、飛利浦醫療、聯影醫療均自產超導磁體,以裝機量口徑統計,2024年全球超導磁體前五名廠商依次為西門子醫療、GE醫療、飛利浦醫療、聯影醫療和健信超導,CR5合計佔比92.3%。

富士膠片集團使用的超導磁體主要由健信超導提供。國內主要MRI設備整機廠商中,聯影醫療自產超導磁體,東軟醫療有部分自研超導磁體,其余國內廠商的超導磁體主要由健信超導提供。未來國內廠商會不會也逐漸開始轉向自研?健信超導如何維持自身的競爭優勢?

健信超導自稱,公司所處的核心部件競爭格局良好,公司與頭部廠商相比有「性價比優勢」,與其他第三方相比有「技術和規模化優勢」。然而全球80%以上的MRI市場被自產磁體的頭部整機廠(GPS+聯影) 佔據。健信超導作為獨立第三方供應商,實質是在爭奪剩余不足20%的「夾縫市場」。在這個狹小市場內,公司仍需與飛利浦(通過IGC)、東軟醫療(部分自研)等競爭,競爭強度極大。

值得注意的是,健信超導收入高度依賴1.5T零揮發超導產品,報告期內該產品佔比均超51%。而公司3.0T和無液氮產品銷售規模較小,公司預測1.5T產品「仍將為市場主流」,但行業數據明確顯示3.0T及以上設備採購佔比持續上升。

這種收入結構能否維持健信超導未來收入的持續增長?健信超導也承認,若未來3.0T磁共振設備的市場佔比持續大幅增加,而公司3.0T產品的研發及市場開拓無法適應市場需求變動,將對公司經營業績造成不利影響。

在2024年,國內磁共振容量約1600台,儘管1.5T產品持續下滑,但3T、5T產品顯著增長,整體呈向上趨勢;在2024年國內市場中,3.0TMRI採購佔比增加4個百分點左右,達到56.35%;1.5TMRI採購佔比減少4個百分點左右,達到42.09%;2025年一季度,3.0T及以上磁共振設備採購量佔一季度的60.7%,採購金額佔一季度的73.1%,高端趨勢顯著。

健信超導試圖用「助力1.5T市場」的故事來掩蓋其在「高價值、高增長的3.0T市場」佈局滯后和競爭力不足。

而事實上,健信超導在3.0T設備佈局上已落后。上會稿顯示,目前,1.5T及3.0T超導MRI設備為臨牀應用的主流機型,其中3.0T設備具有更強的成像及診斷能力,隨着成本下降和技術普及,裝機數量將增加。報告期內,健信超導超導產品銷售以1.5T產品為主,3.0T產品銷售較少。

2025年以來,福建省、安徽省、遼寧省、廣東省和浙江省等陸續進行了MRI設備集採,在2025年1-8月MRI設備集採中,1.5T設備採購量為49台、3.0T設備採購量為62台,3.0T設備採購量已高於1.5T設備。1.5T設備平均中標價格為226.83萬元,3.0T設備平均中標價格為945.96萬元。

集採的主要原則為帶量採購、以量換價,壓縮了流通環節成本,使得市場競爭更為激烈,設備採購單價相對較低。集採政策持續壓低了MRI設備價格,健信超導作為部件供應商如何保持毛利率?

健信超導強調無液氮技術是行業趨勢,且自身技術更先進(如「全固態傳導冷技術」無需高壓容器),但飛利浦和西門子採用「熱虹吸微循環技術」卻佔據主導地位。

公司的技術是否真的在行業里更先進?該技術路徑是否因未被飛利浦、西門子等市場領導者採用,而導致下游整機廠在選用時心存顧慮,進而影響了健信超導的市場拓展?

此外,健信超導通過收購和委託研發獲得許多發明技術,但聲稱主要依靠自主研發。然而委託研發項目涉及電磁場設計、超低温技術等核心領域,且與浙江大學、電工所等合作。如果核心技術依賴外部研發,公司自主創新能力存疑。

截至2025年6月30日,健信超導45項發明專利中,15項專利均是受讓取得。並且和絕大多數高科技企業創始人不同的是,健信超導的創始人、實際控制人許建益竟然只有初中學歷。

健信超導核心技術人員曾任職於邁瑞醫療、奧泰醫療等同行業公司,且部分技術通過收購健信機械和南京豐盛獲得。公司聲稱「不存在糾紛」。

健信超導自主研發能力是否薄弱?為何大量發明專利來自受讓取得?健信超導是否刻意通過收購等非自主研發手段臨時抱佛腳突擊增加自身專利數量,以此滿足科創板要求?這些技術是否存在可能侵犯他人專利的風險?是否存在潛在專利侵權糾紛風險?

2

多家「關係密切」客户

存利益輸送嫌疑

從招股書披露的信息看,健信超導超過70%的營業收入來自前五大客户,報告期(2022年至2024年),健信超導向前五大客户銷售的金額分別為2.65億元、3.46億元、3.39億元,佔公司銷售收入比重為73.75%、76.68%、79.62%,不斷攀升,2024年的佔比接近80%。

其中,報告期內富士膠片集團一直是健信超導的第一大客户,健信超導向其銷售的金額佔比分別為34.20%、44.20%和42.71%。

健信超導聲稱不存在對單一客户的重大依賴,理由是對富士膠片集團的銷售佔比未超過50%。但從關聯關係及交易結構看,這一説法存在爭議。

健信超導與富士膠片集團設立了合營企業蘇州柏爾特,用於共同開拓下游市場。蘇州柏爾特既是健信超導的客户,又是富士膠片集團的合營方。健信超導董事、監事、高管及核心技術人員中,部分通過持股平臺間接持有蘇州柏爾特股份。但因為富士膠片集團對蘇州柏爾特的控股比例沒有達到51%,兩者的銷售未被合併計算。

2023年,如果將健信超導向富士膠片集團與蘇州柏爾特的銷售金額合併計算,佔比達到49.44%,接近50%。這意味着公司可能通過分散確認的方式,實質上規避了對單一客户「重大依賴」的認定。

健信超導是否通過分散確認降低了來自於單一客户的收入佔比?為什麼健信超導不將蘇州柏爾特銷售與富士膠片集團銷售完全合併計算以反映真實依賴?這是否在規避「重大依賴」的認定?這是否符合監管要求?會計處理是否實質掩蓋了對富士膠片集團的實際依賴風險,是否符合《企業會計準則》對關聯方交易披露的實質重於形式原則?

此外,五大客户中的GE醫療還是股東身份。2023年3月20日,GE醫療下屬公司通用電氣(杭州)以4651.65萬元認購了健信超導新增的390萬註冊資本,對應的持股比例為3.1%。入股后,健信超導於同年3月21日與GE醫療下屬通用電氣(天津)簽署合作協議,期限至2026年3月20日。2024年,GE醫療成為公司第三大客户,採購額3776.8萬元,佔收入8.88%,出現在健信超導前五大客户之中。

值得注意的是,GE醫療既是健信超導股東,又是其競爭對手。GE醫療自身具備MRI超導磁體的自產能力,健信超導卻在其入股后迅速進入其供應商體系,存在明顯的時間關聯。

對此,上交所要求健信超導説明通用電氣(杭州)入股發行人的背景、入股協議主要條款約定、雙方協商過程,與同時點其他股東是否存在差異;是否存在利益輸送行為;説明客户入股與產品銷售是否屬於一攬子安排。

公司聲稱這不是一攬子安排,但時間上的巧合令人懷疑。而且特別要説明的,在健信超導的關聯交易中,作為間接持有健信超導3.1%股權的GE醫療卻未被認定為關聯方,而兩者之間的交易是否屬於關聯交易,這也亟待公司進一步解釋。

根據會計準則,通常持股5%以上才認定為關聯方,但GE醫療的入股和銷售增長可能表明存在實質控制或影響。為什麼GE醫療不被認定為關聯方?其交易價格是否公允?是否有利益輸送?作為具備自產能力的競爭對手,GE醫療為何突然轉向採購健信超導產品?

不僅是上述關聯,健信超導與GE醫療的戰略供貨協議中還存在排他條款,限制向某些競爭對手銷售產品。健信超導聲稱這不影響業務,但受限市場佔比可能接近40%,這可能會限制未來增長。

儘管如此解釋,但健信超導依然在上會稿中新增客户限制銷售條款風險,並承認:未來若產品或市場格局發生變化,而公司未能恰當應對,相關客户限制銷售條款可能對公司經營造成不利影響。

健信超導聲稱2024年下半年開始向GE醫療批量供貨,是「獨立磁體供應商切入頭部整機企業供應鏈的突破」。但GE醫療作為全球MRI頭部企業,超導磁體年需求量約1500台且主要自產,公司供應占比極低。這種合作可能僅是GE醫療的短期成本測試或備選方案。公司一方面稱GE醫療等頭部企業因「降本增效」需求轉向外購,另一方面又承認頭部企業自產模式形成技術壁壘。

這種合作是否具有長期穩定性?如果外購模式更具優勢,為何頭部企業不自建更低成本的供應鏈?健信超導如何確保自身產品將來不會輕易被客户自產產品替代?如果GE醫療未來擴大自產或轉向其他供應商,公司有何應對措施?

值得注意的是,健信超導實控人與通用電氣(杭州)之間還存在回購協議。根據通用電氣(杭州)增資入股時簽署的《關於寧波健信超導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之增資協議》約定,若許建益、許卉、許電波向公司現有全體股東以外的第三人轉讓其持有的公司股份,或公司未能成為或不再是通用電氣(杭州)和/或其關聯方的合格供應商,或公司未能在2025年1月31日前完成首次公開發行股票並上市,則通用電氣(杭州)有權要求公司實際控制人許建益、許卉、許電波進行回購。

入股、銷售協議、排他協議和回購協議是否實質上是利益交換?GE醫療作為競爭對手,為什麼突然採購健信超導的產品?是否通過入股獲得了優惠條件或排他權利?排他協議是否實質上限制了健信超導的市場拓展能力?公司如何確保在受限市場外保持增長?根據《監管規則適用指引——發行類第4號》,關聯方認定需綜合考慮實質控制及影響。GE醫療通過協議限制健信超導銷售行為,是否構成實質影響?不認定其為關聯方是否符合監管規則,是否存在刻意規避關聯交易披露的行為?

3

遺漏一致行動人

規避鎖定期?

《摩斯IPO》注意到,健信超導在上會稿新增了一致行動人。趙吉明(高中學歷)、趙渭敏與公司實際控制人許建益(初中學歷)於2025年8月簽署《一致行動協議書》,同意自該《一致行動協議書》簽署之日至公司首次公開發行股票並上市后的第三十六個月期滿之日在股東權利、董事權利行使等方面與許建益保持一致行動,為公司實際控制人許建益的一致行動人。但趙吉明、趙渭敏不屬於公司的共同實際控制人。

趙吉明為許建益之妹夫,許卉、許電波之姑父,趙渭敏之兄;趙渭敏為趙吉明之弟;許建益為許卉、許電波之父,許電波、許卉為兄妹關係。

健信超導此前曾在回覆中聲稱趙吉明和趙渭敏與實控人不構成一致行動關係,理由包括入股成本與外部投資者一致、獨立行使權利、有聲明函等。但新上會稿中顯示,在2025年8月,趙吉明和趙渭敏與許建益又補充簽署了《一致行動協議書》,成為一致行動人。趙吉明和趙渭敏已成為許建益的一致行動人,但健信超導仍不認定他們為共同實際控制人。

值得注意的是,在最初的申報稿中,趙吉明鎖定期36個月,而趙渭敏並未設置鎖定期約束。據悉,趙吉明是實控人妹夫、趙渭敏是趙吉明的弟弟。而在上會稿中,健信超導增加了股東趙渭敏的鎖定期,同樣是36個月。健信超導

此舉頗有「選擇性信披」的嫌疑。

為何在問詢回覆中否定一致行動關係但在最新上會稿中又補充新簽了一致行動關係呢?健信超導是否故意遺漏一致行動人而規避對趙吉明、趙渭敏的鎖定期和監管責任?是否是刻意規避36個月鎖定期?此前不對趙渭敏進行鎖定期約束,是否是在為趙渭敏短期套現提供便利?在趙吉明和趙渭敏簽署一致行動協議后,健信超導實際控制人認定是否仍然準確,為何不將趙吉明和趙渭敏納入共同實際控制人範圍?

值得注意的是,健信超導家族企業特點明顯,實控人及親屬控制超過70%的表決權,且董事會中有多名親屬董事,這可能影響公司決策的獨立性。公司回覆中聲稱公司治理健全,但親屬關係密集,容易導致實際控制人不當控制行為。

健信超導如何確保董事會決策的獨立性和公正性?如何防止實際控制人隨意通過一致行動人擴大控制權而損害中小投資者利益?

《摩斯IPO》還注意到,健信超導在其他方面也存在信披瑕疵。監管要求發行人需要充分披露公司董監高及核心技術人員主要對外投資情況,在上會稿中,許卉對外投資企業,增加了一家「沂安禾泰股權投資(臨沂)合夥企業(有限合夥)「。然而根據天眼查顯示,許卉首次入股這家企業的時間是2022年8月1日,期間不但沒有退股還在2023年3月29日,繼續增資10萬元。然而在最初的申報稿中,健信超導並沒有披露這家企業。公司招股書在信息披露上是否具備完整性、真實性? 是否存在信息披露瑕疵?

作者 | 摩斯姐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