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資訊> 正文
2025-10-22 09:18
日本曾一度主導全球半導體市場。然而,政策轉變、僵化的企業文化以及全球競爭浪潮,導致其經歷了長達30年的衰落。讓我們來回顧一下日本半導體產業的衰落歷程以及未來發展方向。
全球產業競爭已進入「誰掌握半導體,誰就掌握未來」的時代。根據Gartner的預測,全球半導體市場規模預計將在2025年達到創紀錄的7330億美元,半導體是人工智能、電動汽車、宇宙開發、量子計算等諸多尖端技術的核心。半導體已不再僅僅是零部件,而是構成國家安全、產業基礎設施和技術優勢基石的「戰略物資」。
日本曾一度走在這場全球競爭的前列。20世紀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日本半導體產業佔據了全球一半以上的市場份額,迎來了被稱為「日之丸半導體」的黃金時代。1986年,Gartner的半導體排名中,日本企業包攬了前三名,其中NEC排名第一,日立排名第二,東芝排名第三,前十名中有六家公司進入榜單。
然而,由於制度設計缺陷和結構僵化,這份榮耀正在迅速消退。在Gartner的2024年預測中,沒有一家日本企業進入前十。
日本之所以能夠在半導體行業引領世界,其背景是其先進的製造技術和以通用電氣公司模式為基礎的管理模式。半導體技術最初在美國開發,但在日本,NEC、東芝等通用電氣製造商積極進軍半導體市場。日本企業的一大優勢在於,他們擁有用途(出口)明確的內部產品羣,例如家電和個人電腦。這種明確的出口戰略使其能夠輕松預測需求,並通過從設計到製造、銷售的垂直一體化管理架構實現高效運營。
日本成功的另一個因素是,當時日本的半導體投資規模仍然較小,這使得業務部門經理級別的投資決策能夠靈活迅速。此外,日本涌現出了許多競爭激烈的半導體制造設備和材料製造商,這使我們能夠建立起從設計到製造、銷售的全方位體系,從而確立了國際優勢。當時,半導體在日本主要由一般電子產品製造商生產,日本很幸運,擁有家電和個人電腦所需的半導體內部供應商。
日本半導體產業競爭力的喪失並非單一原因,而是多種因素複雜相互作用的結果。其中最大的轉折點是以《日美半導體協定》為標誌的政策失敗。最初,美國佔據了半導體市場的壓倒性份額,但日本企業迅速提升了技術實力和生產能力,鞏固了其在全球市場的地位。然而,對美國而言,半導體也是國防工業的核心,從安全角度來看,美國對日本佔據主導地位的擔憂日益加劇。面對日益高漲的輿論,美國政府開始強烈敦促日本開放市場。
另一方面,日本秉承通用電氣的管理模式,以內需為導向,大力推行量產。這雖然擴大了市場份額,但激烈的價格競爭卻導致了被視為傾銷的行為。此外,日本企業自給自足的傾向很強,不願主動在其產品中採用美國製造的半導體。
在此背景下,1986年達成的日美半導體協議第一階段中,日本政府以「附加協議」(保密文件)的形式承諾將外國產半導體的市場份額提升至20%。這實質上是市場干預,對國內產業結構產生了重大影響。此外,該協議第二階段明確了這一市場開放份額目標,加大了日本半導體產業結構轉型的壓力。這逐漸削弱了日本企業的競爭力,導致其在全球市場的地位下降。
到了20世紀80年代末,日本佔據了全球半導體市場的50%以上。然而,其中很大一部分是DRAM,而垂直整合模式導致日本迟迟未能轉向用於邏輯運算的邏輯芯片和ASIC(專用集成電路)。結果,利潤率越來越低,這項業務也失去了吸引力。此外,隨着DRAM產能的增加,資本投資規模也隨之膨脹。雖然投資決策最初是由部門經理層級做出的,但隨着規模的擴大,需要全公司共同決策,而如果高層管理人員缺乏專業知識,決策就會被推迟。通用電氣公司的優勢反而成了阻礙。與此同時,海外市場正朝着設計與製造分離的水平分工轉變,大型代工廠(代工企業)應運而生。日本堅持垂直整合,導致投資額增加時無法及時進行投資,從而嚴重削弱了其競爭力。
硅周期波動性極大,對於一家通用電氣製造商來説,這對業績的影響太大了。這就是為什麼他們試圖剝離半導體業務。當時擔任三菱電機總裁的北岡隆在早期就做出了這個決定,當時受到了不少批評。但這最終證明這是一個正確的決定。
與此同時,以韓國三星電子為代表的新興企業的崛起,是推動日本半導體走向深淵的另一個主要因素。三星是所有者管理的企業,因此決策迅速。它也能快速進行大規模投資。日本擁有強大的垂直分工和水平整合的文化,這阻礙了它轉向水平分工模式。垂直整合模式在半導體發展的初期非常有效,但隨着規模的擴大,它失去了靈活性,無法快速響應,我認為這纔是問題所在。
而且,在20世紀90年代后日本泡沫經濟的破滅,導致日本製造商不願投資。此外,日本企業的結構調整和退休年齡制度迫使大量工程師退休,這導致韓國企業以高價聘請他們。結果,日本技術人才外流。這在一定程度上導致了日本製造商競爭力的下降和韓國製造商競爭力的提升。
1985年廣場協議簽訂后,日元迅速升值。與此同時,1986年日美半導體協定也簽訂,受日元升值影響,日本經濟陷入衰退,海外銷售困難重重。此外,1990年,量化限制導致房地產泡沫破裂,企業投資熱情驟然冷卻。這對半導體產業造成了重大沖擊,此前「積極主動的投資」已難以為繼。
之后,日本通產省以大型機時代三大計算機集團(富士通+日立、NEC+東芝、三菱電機+衝電氣)重組的模式,作為半導體產業集團化的樣板。隨后,政府主導組建了「日之丸聯盟」,並誕生了合併NEC、日立、三菱的DRAM業務的爾必達存儲器公司,以及合併日立、三菱的系統LSI業務的瑞薩科技公司等。然而,由於這些聯盟是從原公司剝離出來的,決策緩慢,責任不明確。最終,爾必達被美國美光科技公司收購,日本的半導體產業被全球競爭吞併。液晶顯示器領域也出現了類似的失敗。當母公司過於在意麪子時,靈活的重組就變得不可能了。
此后,日本主要的垂直整合型半導體制造商雖然大多已消失,但材料製造商和設備行業卻依然蓬勃發展。這是否意味着日本半導體產業將迎來重生?
這一方面是因為半導體制造商需要在國內製造工序上投入巨資,但設備和材料製造商可以拓展海外市場,因此即使日本本土市場不景氣,只要有需求,業務就能持續下去。然而,韓國等國家的製造商也確實通過長年向海外供應這些設備和材料積累了實力。韓國雖然在半導體成品方面擁有優勢,但其許多零部件和材料仍然依賴日本。然而,另一方面,可以説,拉皮德斯的誕生和臺積電進入日本,這些事關日本半導體產業未來興衰的關鍵,正是因為日本國內留存着優秀的設備和材料製造商。
進入21世紀第二個十年,新冠疫情的影響導致全球半導體短缺,供應鏈中斷。結果,即使是用於汽車等工業機械的半導體也無法可靠供應。迄今為止,日本一直依賴海外市場,奉行「哪里零件最便宜就在哪里買」的採購政策。這種全球採購方式在全球經濟良好運行的情況下或許是正確的,但在危機時期卻行不通。
日本專家認為,在本土保持一定的製造能力至關重要。半導體不僅僅是零件,更是整個產業的神經系統。爲了維護日本的產業競爭力,日本希望重建本土的半導體制造和供應體系。但這能成功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