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十年后,險企員工持股又熱起來了

2025-10-22 16:55

保險公司推行員工持股計劃,建立股東、企業和員工利益共享機制,這樣能充分調動員工的主觀能動性。

文/每日財報 慄佳

近日,有兩家險企發佈了有關於公司員工持股計劃相關事宜公告,引發市場較大關注。

一則是9月30日,陽光保險發佈公告,2025年第一次臨時股東會上將審議員工持股計劃。

另一則同期,泰康保險集團連發兩份公告,核心內容均與公司員工持股計劃有關,不僅以合法合規文件形式來確保員工持股計劃的順利進行,及通過諸多條款來保障員工持股合法權益,而且還藉助股權轉讓模式為員工持股資金提供堅實防護屏障。

事實上,陽光保險和泰康保險幾近同一時間發佈的員工持股計劃,只是行業內諸多保險公司股權激勵的一個縮影。

要知道,自2015年原中國保監會下發允許險企通過員工持股計劃來建立「股東、險企與員工利益共享機制」的政策開閘后,平安、友邦、泰康、陽光、眾安等不少上市和非上市保險公司股權激勵熱情被點燃,紛紛開始陸續推出隸屬於自家模式的員工持股計劃,並如火如荼的進行中。

那麼,在政策紅利惠及推動已經整整10年的關鍵當口,各家保險公司發佈的員工持股計劃模式有何差異化?目前真實情況又如何?到底有沒有讓員工真正享受到這一波紅利呢?

新變化:攜手共贏,共享發展紅利

員工持股計劃屬於「舶來品」,興起於20世紀50年代的美國,主要目的為增加員工福利,提高員工忠誠度,將員工利益與公司未來發展進行利益的綁定。核心操作方式是公司員工以自有資金來購買本公司及集團子公司的股票(或股份)。

在實踐中,鑑於相關法律法規相對較為完善,上市公司需要在符合相關法規及監管要求的基礎上予以嚴格實施員工持股計劃。但對於非上市公司,其員工持股計劃較為常見且形式機制也較為靈活多樣。

在業界,員工持股計劃的落地有三種方式,一是藉助信託計劃或資產管理計劃實施,二是成立機構作為持股平臺,三是計劃持有人直接持股。

由此對應到保險行業來看,目前上市和非上市保險公司所實施的員工持股計劃主要都是圍繞以上三種方式展開,但模式也有一些創新。

友邦保險是我國最早推行員工持股計劃的上市險企,也是國內金融行業首家向全體員工推行境外上市股權計劃的外資機構。自2010年香港上市后,友邦保險便逐步開始實施,很快在第二年就落地推出了首期員工股份購買計劃(ESPP),2012-2013年友邦中國向全體員工實施境外股權計劃。隨后在2020年重啟ESPP,通過多元報酬機制綁定員工與公司利益。

據悉,友邦保險正式在職員工若有意加入員工持股計劃,可通過集團認可的第三方專業機構管理和註冊,以市場價購入一定比例股票,公司會進行額外配股,但配股部分需要員工在崗並持有三年以上。如果員工在三年內離開公司,配股將不會發放,員工可自由售出自行購買的股票。數據顯示,截至2025年9月,友邦保險已向附屬公司員工授予12.66萬份購股權,行權方式靈活。

作為行業頭部企業,中國平安分別於2014年和2018年推出了「核心人員持股計劃」和「長期服務持股計劃」,包括公司高管在內的8萬余名員工參與。其中,「核心人員持股計劃」只針對A股,存續期限為6年,持股計劃每年一期,所持股票總數累計不超過公司股本總額的10%,並設立不少於12個月的鎖定期,鎖定期結束后,基於中長期業績考覈機制,掛鉤業績結果,分三年、分批次,由計劃持有人提出申請后歸屬至計劃持有人。2020年為期6年的核心人員持股計劃結束,而爲了應對未來日益激烈的核心人才競爭,保障公司業績長期、健康、持續增長,中國平安董事會同意將核心人員持股計劃存續期延長六年至 2027 年 2 月4 日。

下圖是2015年至今,中國平安核心人員持股計劃的詳細梳理。該計劃目前已開展了11期,累計買入63.65億元,購入股票總計1.23億股,佔總股本0.693%。

「長期服務持股計劃」與前者運行模式大差不差,區別點在於條件設置得更加細緻和「長期」,單期總金額更大,人數覆蓋面更廣,非高管佔比更高。

截至目前,參與2025年度核心人員持股計劃的人員共2263人,而參與長期服務計劃的人員共83024人,后者是前者的近37倍。另據統計,中國平安自推出「長期服務持股計劃」7年以來,中國平安已累計有48.68萬人次參與其中,累計參與資金總額近288億元,共購得A股3.51億股、H股1.82億股。

可以發現,中國平安這兩項針對員工的持股計劃創新度很高。一方面,在如今保險行業人才快速流動的大背景下,中國平安通過這兩個計劃,形成了「金字塔式」的激勵結構,能很好地應對人才流失的挑戰。而且,核心人員持股計劃還和中長期業績考覈掛鉤,分3年歸屬;長期服務計劃則是覆蓋範圍更廣,連基層骨干都包括了,形成了「全員持股」的雛形,而「退休變現」退出機制,比行業普遍的離職后保留股權,更能留住人才。因此,以上雙重機制確保了員工和公司一起成長。

另一方面,長期來看,中國平安實行的員工薪酬和股權收益深度綁定,能大幅降低代理成本,提升ROE穩定性,2024年平安ROE高達12.3%,就足以印證和説明其員工持股計劃的成功。

陽光保險集團也於2015年開始實施員工持股計劃,共計認購該集團股份44078萬股,佔持股計劃實施后公司股本總額的3.83%,認購股價為4元/股。2016年4月7日,其員工持股計劃完成標的股權過户登記,正式成為公司股東。2022年12月9日,陽光保險在香港上市,成為國內第十家上市保險公司,為員工持股計劃所持股份的流通創造了條件。自該公司上市日期起,其員工持股計劃所持股份鎖定三年,截至最后實際可行日期,陽光保險集團員工持股計劃的權益由3688名個人持有。

如今,時隔將近10年,陽光保險集團擬再次設立員工持股計劃,重點面向核心骨干和早期入職的老員工,擬通過信託計劃持有陽光保險集團股份,可謂意義重大。且值得一提的是,根據公告信息,與首次計劃相比,此次新一輪方案該公司將員工持股總量上限提升至公司總股本的10%,單個員工持股比例不超過1%,顯著擴大了激勵的覆蓋範圍。

另一家於港股上市的眾安在線,其員工持股計劃於上市前夕的2016年8月發佈,股權來源為該公司股東優孚控股有限公司提供的6000萬股公司股份,佔當時該公司股本的4.836%,認購價格為1.5元/股。據悉,眾安在線員工持股計劃設立初期持股員工範圍包括高級管理人員、部門級管理干部及骨干、核心員工共計98人,資金來源為持股員工自有資金。

除開以上所談及到的上市保險公司,一直以來也有不少非上市險企加碼實施員工持股計劃。

早在2015年,作為非上市保險集團「一哥」的泰康,也已啟動了員工持股計劃,當年7月,原保監會批准泰康人壽收購中信信託所持約2.51億股股份,泰康人壽應當將收購股份全部用於實施員工持股計劃,截至當年末,泰康人壽核心骨干員工持股計劃參與員工共計4612人。

次年8月,泰康人壽完成集團化改組,成為泰康保險集團子公司,並進一步披露了核心骨干員工持股計劃細節,員工持股計劃的股票來源為公司回購的股份,涉及股票總量不超過12801.5625萬股,涉及的資金總量不超過28.90億元,並按份額進行管理。

2019年,泰康員工持股計劃步入處置階段,部分員工雖因離職等原因逐步退出,但截至2021年末,泰康的員工持股計劃參與員工仍有3000多人。直到2022年,泰康保險集團回購了泰康資產持有的約1.28億股庫存股,標誌着該計劃進入新階段。

而根據近日泰康公佈的最新員工持股計劃公告顯示,泰康保險集團將委託泰康資產設立「泰康保險集團股份有限公司核心骨干員工持股計劃委託投資專户資產管理計劃」,管理員工持股計劃,並向泰康資管轉讓約1.28億股庫存股,約佔泰康保險集團總股本的4.69%。本次轉讓完成后,泰康保險集團不再持有「庫存股」。

值得一提的是,2015年泰康保險集團員工持股計劃的認購價格為每股21.5元,而在2020年和2021年,泰康集團連續兩年向股東派發股利,每股約2.1984元,據此估算,員工持股部分在這兩年獲得的分紅均超過2.8億元。以初始認購價計算,其年度股息率突破10%,收益相當可觀。

此外,國元農險也於2019年披露員工持股計劃,規模達2.1億股,佔總股本的9.98%,股份來源於公司向參加對象出資設立的合夥企業增發的全部股份,認購價每股1.58元。該計劃同樣設定了與上市掛鉤的期限條款,若六年內未上市則持股六年,若上市則鎖定期為上市前時間加三年。2021年底,國元農險的A股IPO申請獲證監會受理。

不難發現,目前保險公司實施的員工持股計劃,不僅面向管理層,也向通過基層員工開放,為他們提供股份投資及獲得相應配送股份的機會,進一步提升了員工的歸屬感和敬業度,留住人才。同時,長期獎勵計劃將管理層的利益與公司長期業績緊密相連,更能激發其展業能動性。

有不少業內人士也持有相同看法,認為保險公司推行員工持股計劃,建立股東、企業和員工利益共享機制,這樣能充分調動員工的主觀能動性,對完善公司治理結構、規範薪酬激勵機制、促進長期穩健發展、提高風險防範能力、增強企業競爭力以及向資本市場傳遞未來發展信心等,均具有積極意義。

失敗案例:內控漏洞和法律合規風險

如果説一份嚴格按照法律法規制定和執行的員工持股計劃,可以讓員工和公司互惠互利,攜手共贏,構成了保險公司股權激勵的A面;那麼,若在持股計劃制定或者執行上存在瑕疵,就會讓兩者陷入不利的B面對立之中,更容易引發法律風險。

曾以"亞洲保險中介第一股"身份在納斯達克上市的泛華保險(現更名為「智能未來」),正深陷兑付危機漩渦。

2024年7月,湖南、四川、廣東等地超8000名保險代理人及投資人遭遇理財產品到期無法兑付困境。涉案資金規模高達90.8億元,其中約70億元來自"員工持股計劃",剩余21億元則涉及"普益紅""承創"兩款理財產品。

這些產品最初以"員工專屬福利"為賣點,設定2-3年投資期限,並規定僅限泛華在職員工或簽約代理人購買。然而實際操作中,大量非員工通過違規獲取公司工號的方式,繞過資質審覈參與投資,最終導致這場涉及多方的資金困局。

此次事件暴露出泛華保險在制定員工持股計劃的內控漏洞與產品合規缺陷,表面上的"員工專屬"限制未能有效阻隔外部投資者湧入,而高收益承諾與兑付能力的嚴重失衡,最終將數千名投資者拖入資金回籠困境。

還有另一家保險公司正在陷入與員工的官司中。

2025年8月下旬,大連沙河口區人民法院對53名百年人壽前員工提起的訴訟展開一審公開審理。這些離職員工要求公司兑付其2009年至2021年間參與的、未向金融監管部門備案的股權激勵計劃所涉8000萬元出資款。

該激勵計劃由時任董事長何勇生等高管主導,旨在吸引核心人才。自2009年1月首期以1元/股啟動后,后續分多批次推進:第二批1.05元/股、第三批1.2元/股,至第四至六批逐步漲至1.3元、1.65元、1.78元/股。激勵對象鎖定管理層及業務骨干,12年間累計投入資金約8000萬元。

百年人壽早期發展勢頭強勁,成立第六年實現盈利,2015年淨利潤達0.32億元。因此,儘管參與員工從未獲得分紅,但因看好公司上市前景,仍持續投入資金。

然而,隨着保險業增速放緩及壽險市場深度調整,百年人壽經營狀況遭受挑戰。2022年淨虧損27.1億元,幾乎吞噬此前六年利潤總和,淨資產嚴重縮水,上市目標化為泡影。更為嚴峻的是,自2023年二季度起,百年人壽因償付能力問題被列入重點監管名單,被迫暫停披露償付能力報告。

2024年8月起,離職員工開始追討本金,經多輪協商未果后,53名前員工最終選擇將「老東家」告上法庭,通過法律途徑維護自身權益。

有報道稱,百年人壽實施的工持股計劃自啟動至終止的12年間,始終未向金融監管部門履行報備程序,屬於 「內部違規操作」,程序缺失最終為后續糾紛埋下了隱患。同時,此次法律訴訟爭議的焦點還在於該計劃的「退出機制」,員工方指出,百年人壽曾承諾持股不滿五年離職可獲本金加銀行存款利息;滿五年后離職則退還本金及較高額紅利。因此,許多參與者將其視為「保本保息」的類固收投資。然而隨着百年人壽經營狀況出現變化,該承諾迟迟未兑現。

可以這麼説,員工持股計劃是一把雙刃劍,如果保險機構內部不能釐清關鍵問題並從制度上予以完善,必然會帶來后續問題。對此,有分析人士就曾一針見血指出:「一份成功的員工持股計劃,必然是激勵相容、風險可控、合法合規的。它要求保險機構在追求激勵效果的同時,時刻將法律合規和風險防範置於首位。」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