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2025北京風能大會:「更高價值」取代「更大機型」搶佔C位 AI融合成為業界共識

2025-10-22 18:15

財聯社10月22日訊(記者 肖良華)作為風電產業發展的「風向標」和「晴雨表」,行業內的年度首要盛事「2025北京風能大會(CWP2025)」於10月20日-22日在北京舉行,此次展會規模、參展商數量和參觀人次均創新高。

此前的風能大會,展會的「創新劇場」幾乎是「大風機秀」,各家主機廠密集發佈大兆瓦產品。但在今年的大會上,多數企業對大型化按下了「暫停鍵」,「更高價值」成為業內的關鍵詞。其中,三一重能(688349.SH)的參展主題即「價值共生,可靠同行」。

136號文發佈后,風電項目的投資邏輯跟過去相比發生了根本變化。隨着新能源電量全部進入市場,電價成為投資收益測算中最大的不確定因素。財聯社記者注意到,優化風機性能,AI技術對產品研發平臺搭建、風機智能診斷分析、規劃方案智能生成等環節的賦能,最終提升業主收益,成為本次展會參展商「吆喝」的重點。

「更高價值」成主流

10月21日下午,明陽智能(601615.SH)發佈了全球首款50MW風電機組。該機組為漂浮式,承襲自明陽「天成號」雙風輪基因,搭載2台25MW半直驅海上風機,兩座塔筒呈「V」字形排列,風輪直徑290m,設計水深大於40米。

這是為數不多的整機廠商發佈的更大功率新風電機型。

某頭部風電整機企業負責人對財聯社記者表示,現在中國整機廠家出現了分歧,不同整機廠家在朝不同方向發展。

金風科技(002202.SZ)技術經理孟琴鑫在論壇上表示,就深遠海風電而言,機組瘋狂大型化,直接導致整機的設計余量變小。過快的大型化帶來的質量風險需要更長的時間和更多的技術沉澱來消化。

今年,遠景能源就沒有繼續推出更大兆瓦的風機。「遠景緻力於將現有的風機做得更好。在產品的可靠性、發電性能、大部件預警、併網友好性等方面進一步提升,讓客户的收益率更穩定。在不同場景下,無論是源網荷儲、極限風還是颱風,都有更好的表現,從而消化過去冒進帶來的痛苦,不繼續產生新的負擔。」遠景能源風機與裝備產品平臺副總裁黃虎對財聯社記者表示。

展會期間,遠景能源發佈的伽利略AI風儲一體機將風機、儲能與AI能源大模型深度融合,藉助風機+集中式儲能模式,用「1+1<2」的集成投入,實現「1+1>2」的協同價值,讓風機更智能、儲能更有價值,併爲行業帶來電網友好、智慧交易、極致安全的風儲一體化解決方案。

金風科技則推出了一款初步具備「經理人」思維的交易型風機,理念是將過去傳統的「有風就發電」的「被動模式」,升級為根據電價波動靈活發電的「主動模式」,高電價時多發電,增加收益,低電價時少發電,「保存實力」。

三一重能在展會上推出了陸上全場域適配機型SI-242系列、全生命周期驗證體系以及自研核心大部件,滿足不同條件下風速風區的生產發電需求,助力風電開發 「高價值」。公司工作人員對財聯社記者表示,全場域適配機型SI-242系列設計更安全、 驗證更充分、 智造更精益。

AI融合成重要抓手

136號文發佈后,電價不確定性成為投資的核心挑戰,企業需要通過優化設計把控度電成本,並整合資源聯合開發;整機廠商已從設備供應商轉向系統方案商,未來將聚焦多場景度電成本控制。

想讓設備提升確定性,一方面需要對產品進行優化,一方面做好「風電+」。此外,藉助AI技術提高可預測性,尤為關鍵。

作為業主方的代表,山高新能源集團有限公司副總裁馬鎖明表示,136號文發佈之后,風電項目的投資邏輯跟過去相比發生了根本變化,投資企業要從電價的不確定性之中找到確定性。

此次展會,頭部整機企業「瞄準」了業主的需求。

遠景能源高級副總裁婁益民對財聯社記者表示,今年公司推出的全球首個AI風儲一體機,結合了公司自主研發的「天機」氣象大模型和「天樞」能源大模型,集風電和儲能於一身,就像一座獨立的小型發電站,能夠讓風電場的收益提升20%以上。

金風科技相關負責人表示,在全生命周期內,與傳統的同規格產品相比,公司新近發佈的系列產品使得發電項目收益率提升2%-2.5%左右,有效提升交易場景下的客户投資收益水平。

中國可再生能源學會風能專業委員會委員陸一川在此次展會期間表示,智能算法參與電力交易的全流程實現了分鍾級響應,海量數據與大模型高效協同,遠高於過去的人工效率,有效破解了新能源發電不穩定和電價波動雙重不確定性的行業性難題,幫助新能源發電企業找到更好的買家,用户用上更便宜的電。

此外,財聯社記者在展會現場看到,多家企業介紹了其風電與儲能、氫能融合發展的方案,「發電」不再是唯一的選項。

其中,中國中車(601766.SH)將風力發電、抽水蓄能、變電所、綠算中心、運維中心等業態聚集在一個沙盤,呈現了風、光、水、儲、氫、人工智能、碳交易等諸多領域的創新融合成果。「以風為媒,因地制宜,‘風光氫儲’一體化解決方案為構建新型電力系統提供了關鍵技術支撐。」公司工作人員表示。

電氣風電(688660.SH)與上海電氣(601727.SH)則聯合展示了光伏、儲能、氫能、調相機、電機、防腐等業務板塊,並展示了中國首批綠電制氫就地消納示範項目——上海電氣洮南市風電耦合生物質綠色甲醇一體化示範項目、全球首個漂浮式風漁融合示範項目、深遠海制氫示範項目及萬里長江首個「零碳島」等標杆示範案例。

50億千瓦「小目標」

在今年9月召開的聯合國氣候變化峰會上,中國宣佈了新一輪國家自主貢獻目標,到2035年,風電和太陽能發電總裝機容量達到2020年的6倍以上、力爭達到36億千瓦。

按照上述目標,中國可再生能源學會風能專業委員會祕書長秦海巖表示,到2035年,我國非化石能源消費佔比要達到30%以上。

此次展會發布的《風能北京宣言2.0》提出,「十五五」期間,中國風電年新增裝機容量不低於1.2億千瓦,其中海上風電年新增裝機容量不低於1500萬千瓦,確保到2030年中國風電累計裝機容量達13億千瓦,到2035年累計裝機不少於20億千瓦,到2060年累計裝機達到50億千瓦。

年新增裝機容量不低於1.2億千瓦的「小目標」能實現嗎?

財聯社記者採訪多位產業鏈人士獲悉,中國風能資源豐富,「三北」地區、中東南部陸上風電、海上風電開發潛力巨大,1.2億千瓦的裝機量具備可行性。

「從國家能源局數據來看,今年上半年風電新增裝機量超過了5000千瓦,今年預計可以超過1億千瓦。」某葉片企業相關負責人對財聯社記者表示,風電產業鏈總體產能可以滿足1.2億千瓦的裝機需求,不過個別整機企業和部分零部件環節可能存在交付壓力。

國家能源局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司副司長潘慧敏表示,對風電產業,政府層面將加快推進以沙戈荒地區為重點的大型風電光伏基地項目建設,規範有序推動省管海域的海上風電開發,積極穩妥推進深遠海海上風電有關工作。此外,還要推動風電集成發展,不斷拓展「風電+」模式。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