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觀點 | AI企業赴港上市的機遇與最新動向分析

2025-10-22 16:01

登錄新浪財經APP 搜索【信披】查看更多考評等級

(來源:金誠同達)

作者 | 蔡敬 萬旭妮

近期香港上市動態

隨着人工智能技術的飛速發展及其在各領域的深度融合,全球正迎來一波AI企業上市熱潮。香港作為國際金融中心,憑藉其開放的資本市場和靈活的上市制度,正吸引越來越多AI公司選擇在此登陸資本市場。

根據香港交易所網站公開數據,截至2025年9月30日,今年香港上市申請情況如下表所示:

2025年累計接收的上市申請總數達380宗,其中包括截至2024年12月31日尚未處理完畢的既有及重新申請94宗,以及年內新受理的申請285宗[1]

值得關注的是,其他研究數據顯示,截至2025年7月24日,已向港交所遞交上市申請但尚未正式掛牌的企業共有214家(其中1家已通過聆訊)。若按行業進一步劃分,其中AI相關領域的遞表公司多達48家,佔總數的22.43%,凸顯出AI行業在資本市場的活躍度[2]

進一步來看,截至2025年10月13日,年內已在香港成功上市的AI領域公司共5家,覆蓋倉儲履約AMR、AI解決方案、零碳礦山機器人、智駕仿真與數字療法等多個高增長賽道,分別為極智嘉(2590.HK)、雲知聲(9678.HK)、博雷頓(1333.HK)、賽目科技(2571.HK)和腦動極光(6681.HK)[3]。此外,企業級大模型廠商滴普科技已於2025年10月12日通過聆訊,即將登陸港股;而機器人服務智能體提供商雲跡(2670.HK)也預計於10月16日正式掛牌。

這一系列動態清晰表明,香港資本市場正成為AI企業融資發展的重要平臺。隨着更多AI公司啟動上市進程,香港有望進一步鞏固其作為亞洲科技與創新企業上市樞紐的地位,同時也為投資者參與AI產業發展提供了豐富機遇。

2025年AI代表公司香港上市周期統計

根據公開數據顯示,上述AI新股在港交所上市的關鍵時間節點如下:

AI公司赴港上市已形成一套成熟且可預期的流程。近期上市的公司在審覈效率上大幅提升,體現了市場與監管對AI行業的理解加深。然而,順利獲得中國證監會的境外上市備案,以及應對港交所的多輪問詢(如有),仍是決定上市速度與成敗的核心環節。

2025年AI公司港股上市中國證監會國際部備案要求提供的補充材料

根據現有公開信息,雲跡是本次統計中少數未被要求需進一步補充説明情況的公司。相較之下,其他多數AI公司在備案過程中,均收到了證監會就股權架構、數據安全、業務合規等關注問題的問詢或補充要求。

1. 就股權架構而言,可能會問詢歷次股權變動的合法合規性,股權轉讓作價的合理性(如同批次不同價格轉讓),股權代持的安排及解除是否存在糾紛,股東資格(是否存在法律法規禁止持股的主體),股權激勵平臺的嵌套安排、資金來源及離職人員激勵份額的處置,「全流通」股份的權利瑕疵(如質押、凍結),國有股權管理程序的履行(如國有股權標識)等事項,監管要點在於股權結構是否清晰、穩定,股權變動是否真實、合理、合規,股權權屬是否存在重大糾紛或潛在風險,是否存在利益輸送的情形;

2. 就數據安全而言,可能會問詢用户信息收集、存儲、使用的規模與情況,數據安全保障措施與安排,是否合法合規等問題,監管要點在於公司業務運營中的數據安全與數據處理合規性,是否有效保護用户的隱私和數據安全;

3. 就業務合規而言,可能會問詢經營資質的完整性,是否存在商業賄賂等情形,監管要點在於公司的合規經營情況。

另外,證監會的問詢還可能會涉及註冊資本實繳情況、返程投資、外商投資等問題,若存在較大的合規瑕疵,會對成功獲批中國證監會的備案造成影響。

AI企業赴港上市的機遇及主要原因分析

(一)18C上市規則的制度紅利

近年來,愈來愈多的AI公司正選擇放棄A股、轉道香港上市,形成一股明顯的「棄A赴港」潮流。其中,雲跡在2022年撤回科創板申請后,於2025年轉而依照《香港聯合交易所有限公司證券上市規則》(「《上市規則》」)第18C章(「18C上市規則」)成功登陸港股;雲知聲亦在撤回科創板計劃后三度遞表港交所,展現出赴港上市的持續決心;而華付技術則從A股重組終止到轉道香港遞表,完整呈現了部分AI企業從境內轉向境外資本市場的決策軌跡。這一趨勢背后,既反映出A股市場對盈利能力要求嚴格、審覈周期較長等行業現實,也凸顯了港交所為吸引科技企業所做的制度創新——尤其是2023年正式實施18C上市規則,大幅降低了對特專科技公司的盈利和營收門檻,為尚未實現穩定盈利的AI企業開闢了更為通暢的上市路徑。

根據《上市規則》第18C.01條的規定,特專科技公司是指主要從事(不論直接或透過其附屬公司)特專科技行業可接納領域內的一個或以上的特專科技產品的研發,以及其商業化及/或銷售的公司。根據《新上市申請人指南》第2.5章第2條的規定,特專科技行業以及聯交所認為屬於這些行業個別的可接納領域包括(i)新一代信息技術(包括雲端服務、人工智能);(ii)先進硬件及軟件(包括機器人及自動化、半導體、先進通信技術、電動及自動駕駛汽車、先進運輸技術、航天科技、先進製造業、量子信息技術及計算、元宇宙技術);(iii)先進材料(包括合成生物材料、先進無機材料、先進複合材料、納米材料);(iv)新能源及節能環保(包括新能源生產、新能源儲存及傳輸技術、新綠色技術);(v)新食品及農業技術(包括新食品技術、新農業技術)。對於不屬於特專科技行業或可接納領域名單內的申請人,若(i)具高增長潛力;(ii)能證明其成功營運是靠在覈心業務中採用新科技及/或應用業內相關科學及/或技術於新業務模式,亦以此令其有別於服務類似消費者或終端用户的傳統市場參與者;及(iii) 研發為其貢獻一大部分的預期價值,亦是其主要活動及佔去大部分開支;(iv)不以受規管產品作為上市申請基礎的生物科技公司的特質,聯交所仍可能會考慮其為「屬於特專科技行業可接納領域」。

18C上市規則為特專科技公司設立了區別於一般主板企業的差異化財務條件。在此基礎上,香港證監會與聯交所於2024年8月23日進一步發佈聯合公告,對相關市值門檻作出階段性下調:已商業化公司[4]的最低市值要求由60億港元降至40億港元,未商業化公司[5]則由100億港元降至80億港元,該調整暫定實施期為2024年9月1日至2027年8月31日。[6]此次放寬進一步拓寬了符合條件的科技企業赴港上市的路徑,為那些雖未實現穩定盈利但具備高成長潛力的特專科技企業提供了更為便利的融資通道。

(二)「科企專線」的便利路徑

另外,2025年5月6日,香港證監會與聯交所發出聯合公告宣佈正式推出「科企專線」,以進一步便利特專科技公司及生物科技公司申請上市,並允許這些公司可以選擇以保密形式提交上市申請。公告指出,特專科技公司及生物科技公司一般處於早期發展階段或產品尚未商業化的階段。與其他行業相比,過早或長期披露公司的營運策略、專有技術或上市計劃,可能會為這些公司帶來過高的風險[7]。該機制能有效防範因過早披露敏感信息而損害企業技術優勢與商業前景的風險。

目前,已依據18C上市規則成功上市的企業共有3家,包括晶態控股(2228.HK)、黑芝麻智能(2533.HK)與越疆(2432.HK)。此外,前文提及的雲跡(2670.HK)也將於2025年10月16日正式登陸港股。其中,越疆以及雲跡採取了直接上市(H股)模式,而晶態控股以及黑芝麻智能則採取了間接上市(紅籌)模式。另外,根據相關研究報告數據,截至2025年9月30日,依據18C上市規則遞表的特專科技企業還有17家。[8]這些企業聚焦於人工智能、智能駕駛芯片、機器人等前沿科技領域,反映出18C規則在支持特專科技公司融資方面的積極成效。

(三)近年A股IPO審覈收緊

2023年8月27日,證監會發布《證監會統籌一二級市場平衡優化IPO、再融資監管安排》(「827新政」),提出「階段性收緊IPO與再融資節奏」; 2024年4月12日,國務院印發《關於加強監管防範風險推動資本市場高質量發展的若干意見》(「新國九條」),進一步奠定嚴格監管的基調。自827新政與新國九條相繼發佈以來,A股IPO市場經歷了向「高質量發展」目標的轉變,全鏈條強監管格局確立。審覈標準實質性的提高使得數百家企業終止上市,根據相關統計數據,A股IPO排隊企業從2023年9月30日的612家鋭減至2025年9月30日的279家[9],降幅達54.4%。但相比2024年全年A股IPO僅受理77家的嚴峻形勢來説,2025年A股IPO新申報企業的市場環境有所回暖。

另外,區別於港股,A股監管機構通過全面問詢和常態化的現場檢查,主動甄別並篩選出「高質量」公司,其過程體現出強監管、防風險的鮮明特徵。相比之下,港股採用以信息披露為核心的審覈制度,由於市場由機構投資者主導、監管介入更為剋制且審覈透明度高,其受監管政策的影響較小,這使得港股市場整體呈現出更高的包容性與可預期性。

總結

近年來,AI企業「棄A赴港」已成為一股顯著的資本路徑轉向,多家企業由A股折返、轉道港股,背后既反映出境內市場在盈利門檻與審覈周期上的現實約束,也凸顯了香港為擁抱科技創新所推動的制度變革。

以2023年正式實施的18C章為核心,港交所繫統性地構建了適配特專科技公司的上市框架:通過差異化的財務條件、更具彈性的市值門檻,以及2025年推出的「科企專線」保密遞交機制,為尚未盈利但具備高增長潛力的AI企業開闢了一條可預期的上市路徑。

文章附錄

向上滑動閲覽

[1] 《新股上市申請進度報告》,載香港交易所2025年9月30日,https://www2.hkexnews.hk/New-Listings/Progress-Report-for-New-Listing-Applications/Main-Board?sc_lang=en,訪問時間:2025年10月13日。

[2] 《48家AI公司赴港IPO,中金、中信、弗若斯特沙利文參與項目數量最多》,載活報告2025年7月28日,https://mp.weixin.qq.com/s/NPMQtgNzbM9qfFmRUTx29Q,訪問時間:2025年10月13日。

[3] 《IPO只是開始!年內AI企業赴港上市有所降温,但再融資如火如荼!》,載活報告2025年7月16日,https://mp.weixin.qq.com/s/tNXykS4sl6eYg1Y9IefQ6A,訪問時間:2025年10月13日。

[4] 已商業化公司指於經審計的最近一個會計年度的收益至少達2.5億港元(商業化收益門檻)的特專科技公司。

[5] 未商業化公司指於上市時未達到商業化收益門檻的特專科技公司。

[6] 《證監會與聯交所就特專科技公司及特殊目的收購公司併購交易規定作短期修改的聯合公告》,載香港交易所2024年8月23日,https://sc.hkex.com.hk/TuniS/www.hkex.com.hk/news/regulatory-announcements/2024/240823news?sc_lang=zh-cn,訪問時間:2025年10月13日。

[7] 《關於推出「科企專線」的聯合公告》,載香港交易所2025年5月6日,https://sc.hkex.com.hk/TuniS/www.hkex.com.hk/news/regulatory-announcements/2025/250506news?sc_lang=zh-cn,訪問時間:2025年10月13日。

[8] 《港股18C上市名單》,載活報告2025年10月11日,https://mp.weixin.qq.com/s/GR6SFZBdnP64LlcSXLt1xQ,訪問時間:2025年10月13日。

[9] 《IPO市場現新信號!受理量激增443%,IPO結構性回暖》,載尚普IPO諮詢2025年10月1日,https://mp.weixin.qq.com/s/VEOvT6zrD7owmST1Wi1STA,訪問時間:2025年10月14日。

作者簡介

Authors

特 別 聲 明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不代表北京金誠同達律師事務所或其律師出具的任何形式之法律意見或建議。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