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太平資產副總辭任滬農商行董事,險資持股銀行股會計歸類生變

2025-10-22 16:12

【文/羽扇觀金工作室】

10月20日,上海農村商業銀行(以下簡稱「滬農商行」,601825.SH)發佈公告稱,公司董事李冠瑩先生因工作原因辭去董事職務。這位身兼太平資產管理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太平資產」)副總經理並主持工作的金融高管離去,其意義不止於一次簡單的人事更迭。

此次辭任的核心影響在於,中國太平保險集團通過太平人壽持有的滬農商行4.3%股權,其會計分類將發生根本性改變。根據企業會計準則,此前由於太平資產委派李冠瑩擔任董事,中國太平被視為對滬農商行具有「重大影響」,這筆投資被列為「長期股權投資」,採用權益法覈算。而隨着董事席位的撤離,「重大影響」身份自然終止,該筆持股將從聯營公司投資,轉為在金融資產項下進行覈算。

這一轉變的驅動力,源於2023年起開始全面實施的新保險合同會計準則(IFRS 17)以及與之配套的新金融工具準則(IFRS 9)。中國太平此舉,正是主動適應新規的典型操作。通過辭任董事,將持股重新分類,其目的在於將滬農商行股價的短期波動「隔離」在公司的當期利潤表之外,轉而可能計入其他綜合收益,從而有效平滑淨利潤表現,降低資本市場的波動性,並減少對償付能力充足率的潛在衝擊。

從「長期夥伴」到「財務資產」的會計邏輯重塑

李冠瑩的辭任,從法律和會計準則層面,為中國太平與滬農商行之間的關係進行了重新定性。企業會計準則規定,投資方直接或通過子公司間接持有被投資單位20%以上但低於50%的表決權時,通常推定其具有重大影響,除非有明確證據表明不能參與被投資單位的財務和經營決策。然而,持有不足5%的股權,卻因委派董事而被認定為具有「重大影響」,這正是此前中國太平對滬農商行股權投資採用權益法覈算的關鍵所在。

權益法覈算下,中國太平需要按持股比例確認滬農商行的淨利潤(或淨虧損)計入自身當期損益,而非僅僅依賴分紅。這種方式更強調投資的長期性和戰略性,反映了險資作為「耐心資本」與企業共同成長的理念。然而,新會計準則的實施,改變了這一遊戲的規則。

自2023年起,境內外同時上市的保險公司開始全面執行IFRS 17和IFRS 9。IFRS 9將金融資產從原有的四分類(交易性金融資產、持有至到期投資、貸款和應收款項、可供出售金融資產)簡化為三分類,包括以攤余成本計量的金融資產(Amortized Cost, AC),以公允價值計量且其變動計入其他綜合收益的金融資產(Fair Value Through Other Comprehensive Income, FVOCI),以公允價值計量且其變動計入當期損益的金融資產(Fair Value Through Profit or Loss, FVTPL)。

其中對於權益工具投資,主要歸宿是FVTPL或FVOCI。一旦指定為FVOCI,后續公允價值變動將計入其他綜合收益,處置時累計利得或損失也不能轉入當期損益,只能轉入留存收益。

這種分類迫使險資必須做出更清晰的選擇:是接受股價波動直接衝擊利潤表(FVTPL),以換取更高的透明度和靈活性;還是將波動「存放」在資產負債表的所有者權益中(FVOCI),以穩定利潤表現。從行業實踐來看,險資普遍傾向於前者。數據顯示,在五大A股上市險企中,新華保險中國人壽將超過77%的股票資產計入FVTPL,中國太保中國人保的佔比也超過五成。這反映出,在新準則下,險資更願意直面市場波動,通過提升投資能力和資產配置效率來管理業績,而非簡單地「隱藏」波動。

因此,中國太平讓李冠瑩辭任董事,實質上是主動卸下了「施加重大影響」的會計包袱,將投資決策的焦點從戰略協同更多地轉向了財務回報和報表管理。這使得其對滬農商行的持股,從一項帶有戰略意圖的長期股權投資,轉變為一項更純粹、更靈活的財務性資產。

滬農商行經營承壓下的險資取捨

中國太平的此番調整,除了會計準則的外部驅動,也與投資標的——滬農商行自身的經營狀況密切相關。作為紮根於中國經濟最活躍區域之一的長三角地區的農商行,滬農商行近期的業績表現卻難言樂觀。

根據該行2025年中期報告,衡量銀行風險抵補能力的關鍵指標——撥備覆蓋率下降了15.80個百分。同時,職工薪酬支出下滑11.19%,但員工總數卻在增加,這種「增員降薪」的策略,被市場解讀為試圖通過控制成本來穩住利潤,但也可能對員工士氣和業務拓展帶來負面影響。

業務層面,滬農商行的零售貸款持續縮水,上半年貸款總額7742億元,較年初增長2.51%。但新增貸款189億元中,企業貸款貢獻224億元,個人貸款則減少36億元,較上年末下降1.69%。個人消費貸減少18.25億元,個人經營貸減少36.67億元,信用卡等業務延續主動壓降趨勢。同時,零售業務的不良貸款率也從去年底上升了0.18個百分比,達到1.5%。

在人事與治理層面,滬農商行剛於近期完成一輪人事變動,副董事長、行長汪明及總審計師羅瑛的任職資格於10月剛剛獲批。新管理層上任,無疑面臨着扭轉經營頹勢的嚴峻任務。此外,該行於9月撤銷了監事會,進行公司治理結構的「瘦身」,成為超過20家實施類似改革的上市銀行之一。這一系列變動,雖意在提升決策效率,但也意味着公司正處於一個內部調整與變革的陣痛期。

在這樣的背景下,中國太平選擇淡化其「戰略投資者」色彩,從主動管理轉向被動財務投資,無疑是一個更為審慎和靈活的選擇。它既避免了因標的公司經營業績下滑而按權益法覈算對自身利潤產生持續拖累,也保留了在未來根據股價表現和自身資金需求隨時處置該部分股權的靈活性。

儘管中國太平對滬農商行的持股策略進行了調整,但這並不代表險資正在全面撤離銀行股。恰恰相反,整個保險行業對銀行股的配置熱情依然高漲,但其內在的邏輯正在發生深刻變化。

今年以來,險資在資本市場舉牌(持股比例超過5%)的次數已達30次,顯示出其對權益資產,特別是部分優質上市公司的高度關注。其中,平安人壽最為活躍,舉牌高達12次,其重點佈局的對象正是工商銀行郵儲銀行招商銀行等經營穩健、體量龐大的大型銀行。

這一現象也體現了新環境下險資投資銀行股的新邏輯:從重「長期戰略影響」轉向重「高股息、低估值和業績確定性」。

在長端利率中樞持續下行的背景下,能夠提供穩定且可觀現金分紅的銀行股,成爲了險資負債端成本的有力覆蓋工具,是投資組合中不可或缺的「壓艙石」資產。銀行股,尤其是國有大行和部分優質股份制銀行,普遍具有較高的股息率,能夠滿足保險資金,特別是壽險資金對長期、穩定絕對收益的追求。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