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資訊> 正文
2025-10-22 15:26
本文來自格隆匯專欄:能源新媒 作者:武魏楠
綠氫的不經濟,正在能源轉型中形成巨大的博弈。
在全球能源轉型的過程中,綠色氫能曾被賦予「終極清潔能源」的光環,被視為推動重工業脱碳、實現深度減排的關鍵工具。對於以製造業立國的德國而言,氫能不僅關乎能源體系的重塑,而且關乎產業競爭力與未來發展模式的轉型。然而,理想與現實之間的落差正在迅速顯現。
高企的生產成本、嚴格的監管框架、財政補貼的縮減,以及企業信心的動搖,共同構成了德國氫能戰略面臨的重重阻力。原本被寄予厚望的綠色氫能,如今在產業界卻遭遇質疑與退潮。這不僅暴露了氫能在技術與經濟性上的短板,而且折射出了能源轉型在全球經濟環境趨緊背景下的脆弱性。
通過觀測德國氫能發展的最新動向,可以剖析其背后的成本邏輯與政策博弈,並探討在產業升級與減排壓力並存的背景下,德國如何在理想與務實之間尋找平衡。這一進程的成敗,不僅關乎德國工業的未來走向,而且在很大程度上影響歐洲能源轉型的整體節奏。
綠色氫能的最大障礙,仍然是成本問題。目前,歐洲市場綠氫的平均生產成本約為6歐元/公斤,是以天然氣製取「灰氫」的兩倍。根據能源行業的預測,在碳排放監管趨嚴和資本開支持續增加的背景下,到2030年綠氫價格可能升至10歐元/公斤,幾乎相當於當前天然氣價格的4倍。
這種價格水平對於能源密集型產業而言難以承受。以鋼鐵行業為例,燃煤高爐約佔德國總排放量的7%,因此被視為綠氫應用的重點。然而,企業的成本負擔將成倍增加。蒂森克虜伯首席執行官洛佩斯直言,公司不得不考慮在2028年以甲烷氣體替代煤炭,以便先行降低碳排放,而不是等待綠氫成本的下降。這一表態,折射出工業企業在經濟壓力與環保目標之間的艱難權衡。
更為複雜的是,氫能全產業鏈的高投入特性進一步推高了成本。電解槽設備、可再生電力、儲運設施等環節均需要大規模投資,而這些成本最終必然反映在氫氣的價格上。由此,綠氫的價格劣勢成為制約其大規模應用的根本性瓶頸。
面對這種局面,德國的龍頭製造企業正在表現出明顯的謹慎態度。今年6月,歐洲最大的鋼鐵生產商安賽樂米塔爾宣佈放棄將兩家德國工廠轉型為綠色生產的計劃,甚至拒絕了高達13億歐元的政府補貼。其理由很直接:轉型成本與市場預期收益嚴重不匹配。7月,戴勒姆宣佈推迟氫燃料卡車的生產計劃,原因是加氫站基礎設施建設進展緩慢,市場尚未成熟。
這種態度的轉變,不僅意味着個別企業的戰略調整,而且是產業界普遍心態的寫照。正如Uniper高管所言,綠氫在缺乏需求的情況下仍然難以推進商業化落地。當前的氫能產業正處於所謂的「幻滅低谷」階段,市場熱情與現實條件之間的落差日益凸顯。
在政策層面,德國與歐盟的態度存在矛盾。歐盟對綠色氫能的定義設定了嚴格條件:電解槽所用電力必須來自新建的可再生電站,且電站需與制氫設施位於同一國家,且存在時間同步的要求。這些限制雖然旨在確保氫能的「綠色屬性」,但大幅推高了生產成本。RWE的氫能業務負責人甚至指出,如果放寬這些規定,每公斤氫氣的成本至少可以降低2歐元。
與此同時,德國新政府在氫能政策上的信號並不一致。新任總理梅爾茨及其經濟部長更強調恢復經濟增長,而對氣候政策表現出相對冷淡的態度。今年提交的預算草案中,分配給工業使用綠色氫氣的補貼資金被削減,導致產業界對政府支持的信心下降。
儘管德國仍在推進建設耗資近200億歐元、全長9000公里的氫氣「核心網絡」,並計劃到2030年實現10GW電解槽產能,但現實情況遠未達到目標。截至目前,德國僅有0.1GW裝機,距離目標差距巨大。即便將正在建設中的1.3GW納入,也僅佔計劃的14%。
這些因素交織在一起,構成了德國氫能發展的現實困境:高昂的生產成本與不確定的政策環境,使得產業界在轉型道路上缺乏信心。
從長期來看,德國綠色氫能的發展依然具備一定的產業基礎與市場前景。一方面,鋼鐵、化工、水泥等行業的減碳壓力無法迴避,綠色氫能作為唯一能夠在技術上實現深度脱碳的路徑,仍然不可替代。另一方面,德國在國際合作與基礎設施建設方面已提前佈局,例如推動進口協議和核心管網建設,為未來規模化應用創造條件。
然而,產業信心正在動搖。企業在權衡投資回報時更趨謹慎,資本市場對氫能項目的預期在下調。智庫AgoraIndustry的研究人員認為,公共採購可能是提振市場需求的可行手段,例如在大型基建項目中優先使用綠色鋼鐵或綠色水泥。這樣不僅可以幫助生產企業鎖定需求,而且可以形成規模效應,以推動成本下降。
另一派專家則更為冷靜。長期從事清潔能源研究的邁克爾·利布賴希直言,問題的核心並非需求不足,而是成本過高。他指出:「綠色氫能不僅現在很貴,而且將來依然很貴。」這無疑為產業界潑下了冷水。
在這一背景下,德國必須在理想與現實之間做出抉擇。繼續推動綠色氫能意味着高投入與高風險,但放棄則可能影響其在全球能源轉型中的領導地位。政策制定者和產業界,需要找到一條兼顧氣候目標與產業競爭力的務實路徑。
德國的綠色氫能戰略正處於關鍵的十字路口。一方面,它代表着能源轉型的長期方向,是實現深度脱碳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另一方面,成本高企、政策搖擺以及企業信心不足,使其在短期內難以承擔工業轉型的現實角色。
未來,德國需要在以下幾個方面進行權衡。其一,通過技術創新與規模化效應持續降低成本,避免氫能產業長期停留在「高不可攀」的狀態;其二,在政策上兼顧減排目標與產業競爭力,避免過度依賴單一路徑;其三,強化公共採購與國際合作,形成穩定的市場預期。
在能源轉型的全球競爭中,德國的氫能困境不僅是一個國家的挑戰,而且是歐洲整體的縮影。如何在理想與現實之間找到平衡,將決定其能否真正把綠色氫能從「概念」推向「產業」,並在未來的低碳競爭中保持領先。
注:本文來自能源新媒《綠氫太貴,德國開始猶豫了》;作者:武魏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