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觀察:東風汽車總經理換人,70后馮長軍上任

2025-10-21 23:21

排版 | 劉宇

審覈 | 王亮

校對 |  陳鳳媚

圖片來源 | 網絡

2025年10月11日,空缺了8個月的東風汽車集團總經理一職終於塵埃落定:馮長軍上任,任職東風汽車集團有限公司董事、總經理、黨委副書記。

作為原東風汽車集團總會計師,馮長軍成爲了一汽、東風、長安三大汽車央企中最年輕的掌舵人,而此番換帥背后,恰逢東風汽車深陷銷量腰斬、合資崩塌、自主承壓的多重困境中。

(馮長軍)

馮長軍的接棒,能否扭轉"國有汽車企業"在市場化競爭中的主動權,為東風汽車注入新動能?這背后不僅是領導班子的年輕化,更是承載了破解發展沉痾、重塑央企競爭力的期待。

轉型陣痛:銷量承壓,合資受創

作為「中國汽車頂樑柱」,東風汽車的市場表現一直備受關注,而近年來受制於行業轉型陣痛和「內卷式」競爭壓力,也導致了銷量的連續下滑。

2024年東風汽車集團總銷量248萬輛,相較於2016年巔峰時期的427萬輛近乎腰斬,8年間萎縮了179萬輛;2025年形勢更是進一步惡化,上半年東風汽車累計銷量為82.39萬輛,同比下降14.7%,市場份額也從約14%降至了7%。

與此同時,東風集團股份淨利潤自2022年起也出現了斷崖式下跌,直接從102億元鋭減至2024年的5800萬元。2025年盈利狀況急劇惡化,上半年歸母淨利潤預計僅0.3億至0.7億元,較去年同期暴跌90%至95%,創下近年同期最差業績。

一系列的數據反映出東風汽車的市場表現正遭遇着不小的挑戰,財務健康度也亟待提升。

合資板塊的集體滑坡,是拖累東風汽車業績的主要原因:作為曾經的銷量支柱,東風日產(包括英菲尼迪、啟辰)2024年銷量63.12萬輛,同比下滑了12.7%,2025年上半年跌幅更是擴大至23.5%,僅售25.28萬輛。

東風本田的境遇則更為慘淡,從當年的合資銷冠,市場領導者到如今的邊緣化,短短几年時間,2024年銷量42.82萬輛同比下滑29.2%,2025年上半年再降37.4%,銷量僅剩14.90萬輛。

法系合資品牌神龍汽車更是早已被邊緣化,2025年上半年僅售2.70萬輛,同比下滑28.3%,幾乎退出了主流市場競爭,當然2025年也帶來一款示界06車型,不過市場反應不大,也可能是第一次嘗試,無論是造勢還是渠道都不太完善,也有一定原因。

合資品牌的集體潰敗,根本原因在於合資方新能源轉型動作迟緩,東風日產直到2024年才推出純電車型ARIYA,比比亞迪漢唐系列整整晚了近4年,而且新車在續航、智能配置均處於劣勢,放在市場上競爭力較弱。

東風本田雖在混動領域有一定基礎,但在純電賽道上的明星產品缺位,的e:NS系列車型上市后,月銷量始終徘徊在千輛級別,實在難以對抗自主品牌的強勢進攻。

自主品牌的表現實則也是「虛火式增長」:2024年東風自主品牌銷量137萬輛,同比增長34.3%,其中自主乘用車43.89萬輛,同比增長26.4%。

光鮮的數據背后其實暗藏隱憂,一是懸殊的規模差距,137萬輛的銷量不僅連長安自主品牌的一半都不到,甚至還不及比亞迪單品牌的六成;

二是產品競爭力相對薄弱,自主品牌的故障率高於行業平均水平37%,異響、電子系統故障等問題頻遭消費者投訴 【下載黑貓投訴客户端】

三是品牌較為分散,東風風神、東風風行、東風納米、東風嵐圖、東風猛士等多個品牌各自為戰,尚未形成一個能真正與比亞迪、吉利、長安等一線自主品牌正面抗衡的強勢主力,研發資源也被嚴重稀釋。

更為棘手的還有企業內部作風治理的問題,從集團原戰略規劃部唐騰到東風本田採購系長高鵬,採購、法務、研發等多個環節接連曝出腐敗案件,不僅嚴重侵蝕了企業利潤,也在一定程度上打擊了員工士氣和市場信心。好在東風汽車及時處理毒瘤,不過對於東風汽車短期是有影響,長期來看是利好的。

在新能源轉型的關鍵期,東風汽車不僅掉隊趨勢明顯,還面臨着市場失守、利潤崩塌、治理失序的三重危機。

最年輕的央企掌舵人:複合型管理者,財務背景深厚

2024年以來,中國汽車行業格局加速重構。一是國產汽車的發展崛起:國產車市場份額首次突破60%,新能源車滲透率持續攀升;二是市場競爭進入白熱化階段:價格戰加劇、合資品牌潰退、技術路線競爭激烈。

在此番背景下,央企車企的人事變動更是引人關注。作為三大汽車央企之一,東風汽車的人事調整尤為頻繁。

馮長軍出生於1978年5月,擁有中央財經大學會計學本科學位和中國人民大學會計學碩士學位,具備正高級會計師職稱。年僅47歲他,是三大央企中最年輕的總經理,也是首位從財務背景轉型全面掌舵的領軍人物。

在東風汽車集團總經理職位空缺8個月后,中央組織部最終選定馮長軍接棒,這一任命釋放出明確的改革信號:以財務穩健性破解發展困局,以年輕化團隊應對市場變化。

馮長軍的職業生涯始於中國兵器裝備集團公司,歷任財務部副主任、南方工業資產管理有限公司總經理等職,還曾任長安汽車金融有限公司總經理,積累了汽車產業金融、資金管理等領域的豐富經驗。

2020年6月,馮長軍調任東風汽車集團黨委常委、總會計師,正式開啟在這家央企巨頭的職業生涯。馮長軍擅長資本運作與成本控制,在東風任職的五年間,他主導了嵐圖A輪融資50億元、東風悦享智能網聯板塊分拆等項目,還建立了集團司庫管理體系,顯著提升資金使用效率;在新能源業務燒錢的背景下,將資產負債率穩定在52.4%,同時推動經營現金流同比增長88.0%,為企業保留了轉型"彈藥",被內部稱為「資源整合高手」。

2025年以來,馮長軍的職責範圍從財務向核心業務延伸,開始分管東風日產等關鍵合資板塊,併兼任總法律顧問,從「賬房先生」轉變為「業務管家」,而正是這種跨界經歷,讓其成爲了新能源汽車「技術+管理+資本」融合發展新階段的複合型管理者,被寄予了引領東風汽車破解當前困境的關鍵重任。

從他的履歷不難推斷,上級選派他執掌東風,核心任務是運用其專業的財務和資本運作能力,為東風「算好賬」、「盤活資源」、「控制風險」,打贏一場關乎生存與發展的轉型攻堅戰。

自主雙重賭局:嵐圖上市,奕派突圍

自主品牌是東風轉型的核心希望,而馮長軍上任后面臨的第一道核心考題,無疑是如何盤活東風自主板塊,尤其是高端新能源品牌的發展和嵐圖、奕派等自主品牌矩陣,找到新能源市場的突破口。

作為東風轉型的「一號工程」,嵐圖承載着品牌向上的重任。在馮長軍的主導下,嵐圖完成了A輪融資(融資近50億元,估值近300億元),港股上市工作已進入關鍵階段。

從市場表現看,嵐圖近年確實取得了一定進展:經過幾年的培育,嵐圖產品線覆蓋SUV(FREE)、MPV(夢想家)、轎車(追光),2024年銷量8.01萬輛,同比增長59.3%,交付量更是達到8.57萬輛,同比增長70%,佔集團新能源總銷量的比重提升至22%。2025年上半年增速進一步加快,銷量5.61萬輛,同比激增84.8%,展現出強勁的增長勢頭。

銷量增長背后是其研發投入的持續加碼:2024年,以嵐圖為首的自主乘用車研發投入佔比達8%,總費用約86億元,重點投向新能源三電系統和智能座艙技術。這種投入已然初見成效,嵐圖FREE、夢想家等車型的毛利率同比增加7.1個百分點,逐步擺脫「賣一輛虧一輛」的尷尬境地。

與嵐圖的穩步推進形成強烈對比的,是2025年6月成立的奕派科技,其不僅充滿了不確定性而且相關傳聞也是持續發酵。

據悉,奕派科技將整合東風乘用車、啟辰等品牌的現有資源,定位「中端智能新能源品牌」,主打15-30萬元市場,與比亞迪宋PLUS、吉利銀河等車型形成直接對抗,這一説法的確符合東風此前「砍掉低端市場、集中資源發展核心品牌」的戰略調整方向。

但目前業界對於奕派科技的發展仍存在諸多疑問:「品牌定位與嵐圖存在部分重疊,如何實現差異化競爭?」、「核心技術是自主研發還是依賴外部採購?」、「銷售渠道將沿用現有網絡還是全新佈局?」針對這些問題,官方始終沒有做出明確迴應,而這也反映出出東風自主品牌戰略仍處於探索階段。

奕派科技的主攻市場競爭最為慘烈,比亞迪、特斯拉、深藍、零跑等強敵環伺,倘若能被納入東風與華為的合作體系,在智能駕駛、座艙等領域採用華為技術,或將成為其突破新能源市場的關鍵抓手。

除了嵐圖和奕派兩大焦點品牌之外,東風自主品牌的整合重組也在持續加速中。

2024年起,東風逐步關停了多個銷量低迷的低端車型生產線,將資源集中到嵐圖、猛士、奕派等核心品牌上,而猛士科技表現也還不錯2025年上半年銷量1.29萬輛,同比增長34.6%,成爲了高端越野新能源市場的重要玩家。

「戰線收縮、重點突破」,此番策略體現了財務出身的馮長軍對資源效率的重視,也符合當前新能源市場「強者愈強」的競爭邏輯。

不過,東風自主品牌想要真正崛起,仍需解決核心的技術問題,東風自主品牌的研發投入強度雖提升至8%,但與比亞迪15%以上的研發佔比相比仍有差距,東風在電池、芯片等核心零部件領域依舊高度依賴外部供應商,未形成自主可控的產業鏈,而如何將將資本運作的成果轉化為技術突破,這也是馮長軍團隊有待解決的難題之一。

小編有話説:

馮長軍的上任,東風汽車注入了財務穩健性與市場化活力的雙重期待。作為最年輕的央企總經理既承載着國家對汽車央企高質量發展的要求,也肩負着東風8萬員工的轉型希望。

2025年,是中國汽車市場轉型的深水區,亦是破局的機遇期。馮長軍領導的東風,未來將是一場多維度的硬仗而且這場轉型之戰沒有退路,唯有以刀刃向內的改革勇氣、以市場為導向的決策機制、以技術為核心的發展理念迎難而上逐步破解自主品牌高端化與規模化的矛盾,新能源賽道上的重拾榮光重振「中國汽車頂樑柱」的昔日威風。

📮 【懂車之道】 a1137084593@163.com

*以上內容,如有不準,歡迎補充指正*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