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資訊> 正文
2025-10-22 09:23
在DSA領域,以聯影醫療為代表的國產設備正在迅速崛起,有望重塑目前以「GPS」為代表的市場格局,將來可能形成「UPS+G」的格局。
日前,在國家放射與治療臨牀醫學研究中心主辦的技術大會上,聯影醫療「零噪聲」DSA十大創新技術集中亮相,並邀請了數百位橫跨心臟、腫瘤、神經、外周介入等領域的專家,聯影DSA人工智能超級平臺uVera也進行了全面升級。
多位與會專家表示,在DSA領域,以聯影醫療為代表的國產設備正在迅速崛起,有望重塑目前以「GPS」(GE醫療、飛利浦醫療、西門子醫療)為代表的市場格局,將來可能形成「UPS+G」(U指聯影醫療)的格局。
介入診療技術進入新時代
DSA通過數字減影或造影等技術可清晰呈現血管輪廓,是介入手術中的核心醫療設備,被譽為「介入醫生的眼睛」。它通過數字化處理,能清晰地保留血管影像,從而幫助醫生進行精確的血管類疾病診斷和微創介入治療。
介入診療學科發展至今發展已有近百年曆史。近三十年,隨着DSA、CT等影像設備的升級和器械材料的革新,推動介入診療向 「微創、精準、低輻射」 發展。其中,DSA是血管介入中不可替代的工具,冠脈、神經、腫瘤介入則是DSA應用最核心的三大領域。
中國科學院院士、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心內科主任葛均波教授表示:「130年前倫琴發現X射線,開啟了醫學影像的新時代。今天AI賦能下的介入醫學大步邁向人機協作的新階段,未來我們的介入診療一定會變得更方便、更高效、看得更清楚、併發症更少,並且是深度融合人工智能的。」
DSA作為介入診療的核心設備,其技術發展長期滯后於CT、MRI等其他影像設備。由於其較高的技術壁壘,市場長期由國際醫療影像設備巨頭GE醫療、西門子醫療以及飛利浦醫療等少數幾家巨頭主導。近年來,以聯影醫療為代表的中國本土品牌也實現了重大突破。
有業內人士向第一財經記者出具數據稱,目前在中國,以西門子醫療和飛利浦醫療兩家頭部跨國企業的DSA設備市場佔有率約70%,GE醫療的DSA設備市場佔有率為12%至15%,剩余的市場份額由國產設備聯影和東軟分享。
「聯影在中國DSA的市場佔有率很快就有望超過GE醫療了。」一位醫療影像領域專家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
但目前,DSA設備在中國的滲透率仍然很低。公開數據顯示,中國每年冠脈介入治療量超過100萬例,規模位居全球首位,但中國DSA的每百萬人口保有量僅為6.4台,而美國則高達45.5台,中國DSA設備存在巨大的市場空間。
國產設備全面趕超
隨着國內醫學影像設備技術的持續迭代升級,國產廠商在覈心技術、產品性能、臨牀適配等方面的自主創新能力不斷增強,目前國產DSA已經開始趕超。
聯影的「零噪聲」DSA是近年來崛起的一批國產高端DSA設備中的主要力量。據介紹,該設備在圖像質量、劑量控制、智能操作、AI算法與影像鏈優化等方面均實現突破,打破了「圖像質量與輻射劑量不可兼得」的傳統認知。
目前,國產DSA設備的主要廠商除了聯影之外,還有東軟、萬東、唯邁、樂普等廠商。上個月,東軟上個月發佈了一款搭載新型智能平臺的DSA設備,深度融合AI降噪算法與智能臨牀功能,在技術參數精度、臨牀場景適配性、輻射安全防護、操作便捷性等方面實現全面升級。
國產DSA唯邁醫療推出的通用型DSA設備搭載了多軸聯動技術,並且在獲得高清圖像時,通過智能計算曝光劑量,自動降低對醫生身體的輻射傷害。
在5G與AI加持下,中國DSA行業還出現了車載形態的移動導管室,使DSA能像車載CT一樣可以靈活部署,解決醫療資源分配不均的情況。
業內人士表示,智能化是國產高端DSA產品優勢,另一方面,目前國產高端醫療裝備的一個發展趨勢是從「單一設備突破」向「全鏈條生態構建」跨越。例如,東軟的DSA平臺從核心影像設備到配套耗材、從功能評估系統到數據處理軟件,均採用國產自主技術,實現了心導管室全鏈條100%國產升級。
中國科學院院士、東南大學附屬中大醫院滕皋軍教授表示:「未來應持續加強醫工融合,·不僅要推動中國醫生在國際舞臺上的影響力,還要推動國產設備在全球市場的話語權,真正實現從’跟跑’到’領跑’的跨越,實現共贏融合的創新生態。」
聯影集團董事長薛敏表示,介入治療是超越影像,實現」診療聯動」的關鍵一環。「聯影在介入領域完成了從無到有的飛速發展,實現了核心部件與算法的自主研發,未來我們將深度融合AI、大數據等前沿科技,加速智慧導管室等創新方案的研發落地。」
一位跨國醫療設備企業高管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DSA設備在中國滲透率不高的另一個主要原因是,中國能做介入的醫生數量仍然有限,因此DSA設備還是集中在大型醫院。「培養臨牀介入醫生人才也是一個艱鉅的任務,只有會用設備的人多了, 才能推動更多設備落地。」他説道。
此外,價格優勢也是國產DSA未來佔領市場的一大核心競爭力。葛均波曾在一次行業大會上對DSA的未來的發展提出過普惠的設想。他認為,過去高端DSA的價格昂貴,操作複雜,限制了縣級醫院開展微創介入手術。對於廣大的基層老百姓來説,存在着很多未能滿足的臨牀需求。所以,研發更適配於中國基層市場的DSA將惠及更廣大人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