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資訊> 正文
2025-10-22 06:05
轉自:貴州日報
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 周章龍
「十四五」時期,貴州以高質量發展爲引領,全面貫徹「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大力推進美麗貴州建設,生態文明建設實現關鍵躍升,展現出山清水秀、綠色低碳的美麗貴州新風采。新起點,貴州如何堅守生態底線、發展綠色經濟,實現經濟與生態的良性互動,成為備受關注的焦點。近日,本報專訪貴州財經大學中國西部綠色發展戰略研究院院長張再傑,為我們回顧貴州這五年如何把握好生態文明建設先行區戰略定位,不斷探索創新努力將生態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
記者:您如何看「十四五」期間貴州生態文明建設的核心特徵?
張再傑:「十四五」時期,是貴州生態文明建設由夯基壘台向系統集成躍升的關鍵階段。核心特徵可概括為「生態價值轉化機制的制度化、綠色治理體系的協同化、生態安全屏障的立體化」三大維度,標誌着貴州從生態優先走向生態引領。
生態價值轉化機制的制度化。貴州在全國率先探索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推動「綠水青山」向「金山銀山」轉化路徑的制度化、標準化、市場化,逐步構建起「政府引導—市場運作—羣眾參與」的多元共治格局。
綠色治理體系的協同化。推動生態環境、自然資源、林業等多部門協同聯動,實現貴州生態文明建設從部門治理向系統治理的躍升。同時,依託大數據優勢,貴州率先建設生態雲平臺,生態治理從經驗驅動向數據驅動轉型。
生態安全屏障的立體化。「十四五」期間,貴州堅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與系統治理,實施烏江、赤水河、南北盤江等重點流域生態修復工程,推進石漠化綜合治理、退耕還林還草、礦山生態修復等重大項目。生態文明建設空間維度實現重大拓展,生物多樣性保護水平持續提升,基本構建起山綠、水清、林茂、田沃、湖美、草豐的生態安全格局,貴州生態文明建設從生態恢復走向生態增值,從政府推動走向全民參與,從區域試點走向制度輸出,邁入系統集成、價值轉化、制度輸出的新階段,良好的生態優勢正加速轉化為發展優勢、競爭優勢和品牌優勢。
記者:「十四五」期間,貴州在碳匯交易等價值轉化機制上進行了哪些一系列創新探索?
張再傑:貴州把「一棵樹」做成「一份碳匯」,再把「一份碳匯」變成「一張鈔票」,在國內率先形成單株碳匯交易閉環,是生態產品價值實現領域最具辨識度的制度創新之一。作為國內首創的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貴州單株碳匯項目已覆蓋全省9個市(州)33個縣668個村,涉及林户1.2萬戶,户均增收1475元。其做法可概括為「三化」模式:資源顆粒化,林業部門對農户符合條件的單株林木進行逐棵檢尺、拍照、編號,建立可覈查、可溯源的碳匯檔案。交易標準化,科技團隊按國家核證自願減排量(CCER)方法測算年均固碳量,折算成可交易碳票。收益精準化,省碳排放權交易中心開設單株碳匯專場,動員機關、企業等單位和個人線上認購,所得款項由銀行直補林農。
「十四五」期間,我省積極探索「林業碳匯(碳票)+」模式,林業生態價值轉化有力推進。林業碳匯(碳票)+金融,獲得銀行授信5.71億元、貸款1.88億元。林業碳匯(碳票)+保險,聯合平安、太平洋保險公司在貴州省國有龍里林場和畢節市開展了2個林業碳匯保險試點;2024年,中國人民財產保險公司為黔南州都勻市國有平浪林場持有的省級林業碳票提供期限為1年的森林碳匯風險保障7.96萬元。林業碳匯(碳票)+司法,聯合省高級人民法院、省人民檢察院等多部門印發《關於在破壞森林資源案件中開展生態環境修復生態環境損害賠償認購林業碳匯的意見(試行)》,全省完成交易額約1219萬元。林業碳匯(碳票)+碳中和,遵義市鳳岡縣、黔東南州臺江縣將省級林業碳票首次應用於零碳園區、零碳工廠建設。林業碳票跨省交易,推動廣東南海一科技公司與黔東南州劍河縣林工商公司簽訂《碳資產交易合同》,跨省認購劍河縣司法碳匯1176噸,認購金額10萬元,成為全國首張司法領域跨省林業碳票。
記者:貴州在發展過程中,如何更好堅守生態底線,通過發展綠色經濟,實現經濟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的良性互動?
張再傑:貴州要在加速發展與加速減碳雙重壓力下突圍,必須把生態底線轉化為綠色基線,把綠色經濟升級為綠色動力,在更高水平上實現越發展越綠色、越綠色越增值的良性循環。核心思路是:以碳預算統籌空間治理,以綠色價值鏈重塑產業形態,以生態級基礎設施提升系統承載力,形成「底線硬、轉化暢、動能新、共享廣」的發展新格局。建立「碳預算—空間管控」硬約束機制,讓生態底線可量化、可考覈。打造綠色價值鏈現代化產業體系,讓綠色經濟成為增量主引擎。建設生態級基礎設施網絡,提升綠色轉型系統承載力。完善保護者受益、使用者付費共享機制,讓綠色紅利普惠可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