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資訊> 正文
2025-10-22 02:14
(來源:工人日報)
閲讀提示
隨着中資企業海外佈局發展,對當地員工的技術和語言培訓需求日益增加,青島職業技術學院以教隨產出、校企同行等多種方式,為企業量體裁衣制定國際化人才培養方案,助力職業教育全面融入產業鏈,培養了一批批產業所需的國際化技術技能人才。
「兩年前,我曾在這里給大家進行空調製冷培訓,今天就一起討論解決大家在實踐中遇到的‘疑難雜症’。」日前,來自青島職業技術學院的教授李元超背起行囊奔赴科特迪瓦,為中航國際的當地職工進行職業技術培訓。在青島職業技術學院,像李元超教授這樣「漂洋過海」授課的老師不在少數。
近年來,隨着中資企業海外佈局發展,對當地員工的技術和語言培訓需求日益增加,青島職業技術學院以教隨產出、校企同行等多種方式,支持校企在境外辦學、境外培訓、中外合作辦學等開展國際合作交流,陸續與賽輪集團、中國航空技術國際控股有限公司、海爾集團等中資企業達成合作,為企業量體裁衣制定國際化人才培養方案,助力職業教育全面融入產業鏈,培養了一批批產業所需的國際化技術技能人才。
職工「回爐」深造,蜕變企業中堅力量
「當年參加招生考試的時候,我只是個普通的技術員。」目前在賽輪集團印尼工廠擔任政委一職的牛金來聊起自己的職業生涯蜕變無限感慨,「企業的發展和職業技術學習讓我的人生有了更多可能性。」
2019年,賽輪集團加速海外發展布局,對人才的需求也日益迫切。彼時,青島職業技術學院積極響應國家「擴招100萬」工作部署,為賽輪集團有限公司定製「賽輪班」,招收賽輪集團在職員工重返校園深造。
牛金來積極報名參加了招生考試並被成功錄取。3年的學習深造讓他的綜合能力全面提升,職業道路不斷拓展。2024年11月,牛金來受聘為該校兼職「產業教授」,持續助推產教同行。
「職業培訓既滿足了企業的發展需求,也幫助職工實現了個人成長。」賽輪集團生產中心副總經理梁亞楠是當年「賽輪班」的班長,他自豪地向「賽輪班」專業課教師修娜介紹,當年參加學習培訓的23個人都實現了職業生涯的大邁步,在賽輪集團不同國家分公司擔任重要的管理職務或技術骨干。
不止於賽輪。多年來,青島職業技術學院與海爾集團共同成長,從基礎的企業海外員工技能培訓開始,經歷5次演變到現在共同成立海爾智慧樓宇全球服務學院,共培訓海爾海外員工800余人;為北方礦業剛果(金)員工開展3期技術培訓,提高了企業員工安全生產水平。
教師「海外收徒」,「輸血」企業人才庫
「中國老師帶來的新技術讓我們的技術水平得到完善。」一位來自加蓬比塔姆市制冷與空調專業的教師説。
近年來,青島職業技術學院與中航國際簽署國際職業教育戰略合作協議,委託青職製冷與空調技術專業教師赴加蓬培訓,為其鍛造一支培養綜合素質高、教學能力強的「種子教師」隊伍。
「2021年,中航國際在加蓬建成了3所職業教育培訓中心,需要大量製冷設備安裝調試和售后服務技術人員,而我們學校的製冷與空調技術專業又剛好能夠契合中航國際對加蓬技術人員的培訓需求。」青島職業技術學院國際處職教出海事務負責人馮瑛介紹。2021年,青島職業技術學院派出海爾學院教授李元超、尹曉霞兩位製冷與空調專業教師「隨企出海」,開啟「海外收徒」教學模式,在加蓬培訓了一批又一批的「種子」教師,再由這些教師培訓更多人員,逐步壯大當地人才梯度。
今年6月,李元超奔赴科特迪瓦,為中航國際在科特迪瓦的職業培訓學校提供培訓服務,並承擔學校運行、專業教學等任務。「這次來參加學習培訓的老師已經在2024年到青島職業技術學院接受過為期4個月的空調製冷方面的理論培訓和實訓操作,這次主要針對他們在科特迪瓦遇到的實際困難進行培訓。」李元超講道。
多年來,青島職業技術學院播撒職業技術的腳印遍佈「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把中資企業的海外需求與高質量、嚴要求的中國技術標準融合,與「出海」企業共生共榮,實現了產教融合的國際化延伸,企業走到哪里,職教服務就跟到哪里。
「1+1+1」探索,海外企業實現招生即招工
今年5月,賽輪集團印尼工廠首條高性能乘用車子午線輪胎成功下線,這標誌着賽輪在東南亞佈局的第四座海外生產基地正式投產。「隨着印尼工廠的發展壯大,越來越多當地人進入我們企業工作,語言溝通成為本土化經營非常重要的一環。」賽輪集團東南亞人資部長安超向記者介紹,爲了提升印尼本土員工的中文和職業水平,賽輪集團積極與青島職業技術學院以及印尼日惹皮革理工學院、印尼三寶壟國立大學等印尼當地學院合作,積極推動人才培訓。
安超告訴記者,今年4月,印度尼西亞-班·墨學院(賽輪集團)首期漢語培訓班順利開班,此項目面向日惹皮革理工學院學生,藉助青島職業技術學院優質師資,採用線上漢語培訓模式,旨在為賽輪集團印尼工廠定向培養符合崗位需求的雙語技術人才。
「這批學員結束線上漢語培訓后,我們會在今年下半年安排他們到青島職業技術學院本校繼續接受語言和專業技能深造,將來在崗位上發揮更大的作用。」安超介紹。
爲了幫助海外企業持續提升本土員工的語言及職業技術水平,青島職業技術學院在多年實踐經驗基礎上,探索出一條「1+1+1」的合作培訓模式。
「1所中方院校、1所中資企業、1所外方院校共同合作;外方院校招生時企業就介入參與,‘招生即招工’,學生完成1年國外學習、1年中國學習、1年企業實習,‘畢業即就業’。」馮瑛介紹。
在柬埔寨,青島職業技術學院的隨企出海培訓也同樣備受期待。「集團在柬埔寨發展的過程中,因為設備和技術都是中國的,一些技術不太容易用當地語言精準表述出來。因此,在工廠建設發展過程中,除了請教當年教過我們的青島職業技術學院的老師,大力培養員工專業技能外,在漢語培訓上也花了不少工夫。」「賽輪班」學生、賽輪集團柬埔寨工廠煉膠製造部部長助理田歡歡表示,未來希望能跟該校進行深入合作,通過學校專業的技能和豐富的教學經驗幫助賽輪柬埔寨工廠培養更多本土化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