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資訊> 正文
2025-10-21 23:38
(來源:上林下夕)
1 政策調整的歷史背景與動因
2025年美聯儲對銀行加密貨幣業務的監管政策發生了根本性轉變,這一轉變並非孤立事件,而是美國金融監管體系為應對數字貨幣浪潮做出的戰略性調整。本次政策松綁是特朗普政府時期監管思路調整的延續,自2022年共和黨重新掌控眾議院后,美國證監會(SEC)便逐步撤銷了多項加密訴訟。這一系列舉措標誌着美國監管機構從過去的限制性態度轉向更為開放包容的監管框架,背后藴含着深層次的戰略考量。
美國監管政策的轉變是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首先,加密貨幣市場的快速成熟和機構投資者興趣的激增是主要推動力。根據日本野村證券旗下加密風險投資部門Laser Digital的調查,超過96%的機構投資者現已認可加密資產的價值,並將其視為與固定收益、現金、股票等傳統資產類別相當的投資多元化工具。與此同時,美國銀行業對加密服務的需求顯著增長,美聯儲2025年第一季度報告顯示,已有46%的美國銀行為客户提供加密貨幣相關服務,較2022年的18%大幅提升。
其次,美國在Web3時代爭奪金融話語權的戰略考量是政策轉變的關鍵動因。分析人士指出,監管態度軟化一方面是對行業快速發展態勢的迴應,另一方面也隱含着美國在數字金融時代維持全球領導地位的戰略意圖。特別是在數字人民幣跨境支付取得進展(2024年交易額達8700億美元)的背景下,美國需要通過擁抱加密創新來維持美元的國際主導地位。
第三個關鍵因素是對過往監管過度限制的反思。2023年硅谷銀行、簽名銀行等加密友好銀行相繼倒閉,雖然起初引發了對加密業務風險的警惕,但后續分析表明,這些銀行的失敗主要源於傳統風險管理失誤而非加密業務本身。美聯儲理事鮑曼(Michelle Bowman)在2025年8月的講話中強調,監管機構需要對區塊鏈和數字資產採取更加實際的態度,避免"過於謹慎的心態"降低銀行系統與消費者和企業的相關性。
表:美國主要加密資產監管立法進程(2023-2025年)
| 法案名稱 | 提出/通過時間 | 核心內容 | 進展狀態 |
|---|---|---|---|
| 《負責任的金融創新法案》 | 2023年首次提出 | 區分證券型與商品型加密資產,明確監管職責 | 眾議院通過 |
| 《21世紀金融創新與技術法案》(FIT-21) | 2024年5月眾議院通過 | 細化資產分類流程,建立SEC與CFTC協調機制 | 參議院審議中 |
| 《指導與建立美國穩定幣國家創新法案》(GENIUS) | 2025年7月18日簽署 | 建立聯邦層面穩定幣監管框架,100%儲備要求 | 已正式生效 |
| 《數字資產市場清晰法案》(CLARITY) | 2025年7月眾議院通過 | 明確"數字商品"與"數字資產證"分類標準 | 參議院審議 |
此外,全球監管競爭壓力也推動了美國政策的調整。隨着歐盟MiCA法規生效、新加坡、香港等地區加密監管框架逐步完善,美國意識到過度嚴格的監管可能導致創新資源和人才外流。普華永道2024年報告顯示,自中國禁止加密貨幣以來,超過2500家區塊鏈企業遷出,其中92%選擇了監管友好的新加坡、阿聯酋等地區。為保持競爭優勢,美國不得不調整其監管策略。
美聯儲政策轉變的進程可分為兩個關鍵階段:2025年4月,美聯儲撤銷了要求銀行在開展加密業務前必須獲得監管批准的指引;隨后在2025年8月,宣佈終止2013年設立的"新型活動監督計劃",將加密監管完全納入常規銀行監管體系。這一系列舉措表明,美國監管機構正試圖在促進創新和維護金融穩定之間尋找平衡點。
2 核心政策轉變的具體內容
2.1 監管框架的根本性重構
美聯儲於2025年4月24日宣佈撤銷針對銀行加密資產及美元代幣活動的監管指引,廢除了2022年和2023年發佈的四份針對加密貨幣風險的監管通知。這一決定取消了銀行在涉足加密貨幣業務前必須主動通報並取得許可的強制性要求,將決策權交還給銀行內部法遵部門。美聯儲在聲明中明確表示:"這項調整有助於讓聯準會的監理期待與不斷演變的風險環境保持一致,同時也為銀行體系中的創新發展鋪路"。此舉並非放松監管,而是轉變監管方式,從"事前審批"轉向"事中監控"和"事后糾正"的動態監管框架。
更為深刻的變革發生在2025年8月15日,美聯儲宣佈正式取消"新型活動監督計劃"(Novel Activities Supervision Program)。該計劃原設立於2023年,旨在密切監控銀行參與加密貨幣託管、貸款、穩定幣運營等新型活動,是在硅谷銀行、簽名銀行等加密友好銀行倒閉后推出的應急措施。美聯儲理事會聲明指出:"自從理事會啟動對銀行業某些加密和金融科技活動的監管計劃以來,理事會已加深了對這些活動、相關風險和銀行風險管理做法的理解。因此,理事會正把這些知識以及對這些活動的監管整合回標準監管流程"。這標誌着加密貨幣業務正式被納入銀行常規業務範疇,不再被視為需要特殊監管的"新型活動"。
2.2 新型主賬户計劃與支付系統接入
2025年10月21日,美聯儲理事克里斯托弗·沃勒(Christopher Waller)在支付創新會議上宣佈,美聯儲正提議為所有符合法律資格的機構設立一種"新型有限制權限的主賬户"(精簡版主賬户)。這一舉措具有里程碑意義,使穩定幣發行方和其他支付公司能直接接入美聯儲的支付系統,無需依賴合作銀行。在此架構下,這些機構雖無法享有完整主賬户的所有服務(如向美聯儲借款),但獲得了直接的支付系統接入權限。
這一政策對Custodia Bank和Kraken等公司尤為重要,這些公司多年來一直試圖獲取美聯儲的主賬户,其中Custodia甚至將美聯儲告上法庭。新型賬户架構將顯著提高金融科技公司和加密原生企業的運營效率,降低中間成本。更重要的是,這一舉措打破了傳統銀行在支付系統中的壟斷地位,為支付創新提供了更大空間,也反映了美聯儲對金融科技創新的接納態度。
2.3 立法配套與監管協調
美聯儲的監管松綁與國會立法進展相輔相成。2025年7月18日,特朗普總統正式簽署《指導與建立美國穩定幣國家創新法案》(GENIUS法案),標誌着美國首個聯邦層面穩定幣監管法律的誕生。該法案建立了嚴格的100%儲備制度,要求發行方必須以至少1:1的比例維持高質量流動資產(美元現金、短期美國國債等),並每月公開披露儲備構成。同時,法案實行嚴格的牌照管理,只有獲得聯邦或州政府許可的金融機構才能合法發行穩定幣。
同時,《數字資產市場清晰法案》(CLARITY法案)於2025年7月17日在眾議院通過,該法案構建了基於"去中心化屬性"的資產分類體系,明確了"數字商品"(由CFTC監管)與"數字資產證"(由SEC監管)的界限。這一分類解決了長期困擾行業的監管權屬問題,為市場參與者提供了清晰的合規路徑。此外,法案創設的"成熟鏈機制"允許代幣發行方在4年內申請"成熟區塊鏈系統"認證,使原本被視為證券的代幣可轉為"數字商品",從而豁免證券法要求。
值得注意的是,這些立法進展也包含限制性條款,如《反CBDC監控國家法案》明確禁止美聯儲發行數字美元,反映出美國在數字貨幣領域的戰略選擇:依靠私營部門創新而非政府主導的數字貨幣來維護美元霸權。
3 對美國銀行業與加密貨幣市場的直接影響
3.1 銀行業務模式的變革與機遇
隨着監管障礙的清除,美國銀行業迅速調整戰略,積極佈局加密資產領域。傳統銀行正從簡單的託管服務向更復雜的加密金融產品拓展,包括加密資產質押借貸、交易做市、結構化產品等。紐約梅隆銀行率先推出比特幣現貨託管服務,並開始清算比特幣期貨合約。摩根大通、富國銀行等大型機構則成立內部工作組,研究加密託管的風控要求,計劃最早於2026年推出數字資產託管服務。
加密託管服務成為銀行業的必爭之地。在調查的70余家全球銀行中,超過40%已經或計劃推出加密資產託管服務。美國銀行在這方面具有后發優勢,可借鑑歐洲同業的經驗,構建更成熟的基礎設施。值得注意的是,近70%的銀行加密託管服務是與原生加密託管公司和其他金融科技公司合作的成果,這種合作模式既能快速獲取技術能力,又能降低自主研發的風險。
加密資產也為銀行帶來了重要的非利息收入來源。較高的存款成本、較低的政策利率以及某種程度上受限的貸款潛力,正削弱銀行過往長期依賴的產生強勁淨息差的業務能力。加密資產相關服務為銀行提供了手續費收入的新渠道,有助於改善收入結構。以Coinbase為例,其2025年第二季度託管業務收入同比增長40%,顯示出強勁增長勢頭。
表:美國主要銀行加密業務佈局與進展(2025年)
| 銀行名稱 | 加密業務佈局 | 具體進展 | 業務重點 |
|---|---|---|---|
| 紐約梅隆銀行 | 加密託管、清算服務 | 已推出比特幣現貨託管,清算比特幣期貨 | 機構級託管解決方案 |
| 摩根大通 | 區塊鏈支付、代幣化 | JPM Coin累計處理超3000億美元交易 | 機構間清結算、跨境支付 |
| 花旗銀行 | 加密託管、交易試點 | 測試機構級數字資產交易平臺 | 機構客户服務 |
| 富國銀行 | 加密託管、質押借貸 | 計劃2026年推出數字資產託管服務 | 財富管理客户 |
| Kraken Bank | 全能加密銀行服務 | 獲得懷俄明州SPDI牌照 | 零售與機構綜合服務 |
3.2 市場流動性、價格表現與機構參與
監管明朗化顯著改善了市場情緒,推動了資金流入。自2025年4月美聯儲宣佈監管松綁以來,比特幣價格在短期內上漲約20%,以太坊等其他主流加密貨幣也出現同步上漲。這種價格表現反映了市場對監管確定的積極反應,也體現了傳統金融機構參與度提升的預期。
更重要的是,穩定幣市場迎來爆發式增長。根據最新數據,2025年9月全球穩定幣市場規模達到3070億美元,其中美元穩定幣佔比高達99.8%。《GENIUS法案》實施后,合規穩定幣佔比從年初的不足50%飆升至72%,100%儲備與持牌發行成為核心准入標準。USDC作為合規穩定幣的代表,在2025年第二季度流通量達到650億美元,佔全球穩定幣市場的28%,年內增速高達40.9%。
機構投資者的參與度也顯著提升。傳統對衝基金、養老基金開始將加密資產納入資產配置範圍。部分養老基金考慮將5%的資產配置為"數字黃金"(比特幣),這一趨勢在通脹擔憂持續的背景下尤為明顯。同時,代幣化現實世界資產(RWA)市場快速增長,2025年美國代幣化美債規模達到73億美元,其中60%通過合規交易所完成交易。
加密與傳統金融市場的聯動性也進一步增強。利率政策對加密市場的影響渠道更加暢通。2025年9月,隨着市場對美聯儲降息預期升溫,加密市場與成長股同步上漲,表明加密資產正被更充分地納入宏觀交易邏輯。芝加哥聯儲主席古爾斯比表示,在是否降息問題上,他將密切關注包括加密資產在內的多種風險資產的表現。
4 潛在風險與挑戰
4.1 系統性風險與金融穩定挑戰
儘管監管框架有所調整,但加密資產與傳統金融體系的融合仍帶來潛在系統性風險。首要關切是加密市場的高波動性可能傳導至銀行體系。儘管比特幣等主流加密貨幣波動性已從早期三位數的年化波動率下降至50-70%區間,但仍遠高於傳統資產類別。若銀行過度參與加密業務或接受加密資產作為抵押品,價格劇烈波動可能引發連鎖反應。
另一個風險點是加密資產與傳統金融資產的關聯性增強。在流動性寬松時期,這種關聯性可能帶來正向收益;但在市場壓力時期,可能成為風險傳導渠道。2025年9月"三巫日"期間,加密市場與美股同步大幅波動,表明兩者間的相關性正在提高。這種關聯性使得傳統風險模型可能失效,需要開發更復雜的風險評估框架。
銀行加密業務的風險管控能力仍存疑。儘管大型銀行已建立相對完善的加密風險管理體系,但中小銀行在人才、技術和經驗方面均存在不足。美聯儲理事沃勒強調,銀行必須證明其具備"健全的風險管理實踐",才能開展加密業務。然而,統一的風險管理標準尚未完全建立,各銀行對加密業務的風險權重分配也存在差異,可能導致資本套利。
4.2 監管套利與跨境協調難題
美國監管框架的另一個挑戰是州與聯邦監管之間的潛在衝突。美國各州在加密監管方面採取了不同的策略:懷俄明州通過《特殊目的存款機構法案》(SPDI),成為加密友好州的代表;紐約州則堅持嚴格的"BitLicense"模式;加州採取中間路徑。這種差異化監管可能導致"監管套利",銀行可能選擇在監管最寬松的州開展加密業務。
國際監管協調也是一大挑戰。美國監管框架與歐盟MiCA法規、英國監管模式等存在顯著差異。例如,歐盟MiCA對穩定幣發行方有嚴格的交易限額(每月不超過2億歐元),而美國《GENIUS法案》更關注儲備資產質量而非交易規模。這種差異可能導致跨境監管套利,增加銀行跨境業務的合規復雜度。
更復雜的是,加密資產的跨境本質與屬地監管之間存在固有張力。銀行可能通過離岸實體開展本國受限的加密業務,規避國內監管要求。這種監管套利行為不僅可能導致風險累積,還可能引發跨境監管糾紛。巴塞爾銀行監管委員會已意識到這一問題,正在推動建立全球統一的銀行加密資產風險監管標準。
4.3 技術安全與合規挑戰
加密業務帶來獨特的技術安全挑戰。私鑰管理是加密託管業務的核心風險點。與傳統資產不同,加密資產的保護依賴於密碼學密鑰而非物理控制。銀行需要建立軍事級別的密鑰管理系統,包括冷熱錢包分離、多重簽名、分佈式密鑰管理等技術方案。這些技術方案雖然能提高安全性,但也增加了操作複雜性。
區塊鏈數據的獨特性對銀行數據能力提出新要求。區塊鏈數據被加密和壓縮,與傳統系統使用和生成的數據有着根本不同。銀行需要投入大量資源構建區塊鏈數據分析能力,或與鏈上數據服務商(如Chainalysis、歐科雲鏈)合作,纔能有效監控風險並滿足合規要求。
反洗錢(AML)與反恐怖融資(CFT)挑戰也不容忽視。儘管區塊鏈技術提高了交易透明度,但混幣器、隱私錢包等技術的出現也增加了合規難度。銀行需要開發專門的區塊鏈分析工具,纔能有效識別可疑交易模式。紐約梅隆銀行已成為第一家將鏈上數據產品作為風險管理計劃組成部分的全球系統重要性銀行,但大多數銀行仍處於探索階段。
5 未來展望與政策建議
5.1 監管演進路徑
未來美國加密監管將朝着更加精細化、差異化的方向發展。美聯儲已表明,將根據銀行加密業務的風險水平採取差異化的監管要求。預計將根據業務複雜性和規模大小對銀行進行分類,實施階梯式監管。對於簡單託管服務適用相對寬松的要求,而對交易、做市等複雜業務則維持嚴格監管。
監管科技(RegTech)的應用將日益廣泛。美聯儲正探索使用分佈式賬本技術構建實時監管系統,實現對銀行加密業務的近實時監控。這種"嵌入式監管"模式通過應用程序接口(API)直接獲取數據,可大大提高監管效率。同時,監管沙盒機制有望擴大,允許更多銀行在受限環境中測試創新產品和服務。
國際監管協調將成為重點。隨着加密資產全球化特徵日益明顯,美聯儲將加強與其他主要監管機構的合作,推動建立全球統一的加密資產監管標準。金融穩定委員會(FSB)已着手製定全球穩定幣監管建議,美國很可能在這些標準基礎上進一步細化本國要求,既保持國際協同,又維護自身監管主權。
5.2 行業發展趨勢
未來幾年,美國銀行業的加密業務將呈現兩極分化格局。大型銀行憑藉資源和技術優勢,將提供全方位的加密金融服務,從託管、交易到借貸、衍生品一應俱全。而中小銀行可能專注於細分市場,如為特定類型的加密資產或客户羣體提供專業服務。
資產代幣化將成為銀行業加密業務的重要方向。代幣化美國國債規模已突破73億美元,未來股票、房地產、藝術品等更多傳統資產將被代幣化。銀行可通過提供代幣發行、交易和託管服務獲取新收入來源。摩根大通、道富銀行等已佈局這一領域,預計未來競爭將加劇。
銀行與加密原生企業的關係將從競爭轉向合作。近70%的銀行加密資產託管服務是銀行與原生加密公司合作的成果,這種趨勢將進一步強化。銀行提供監管合規和傳統客户渠道,加密公司提供技術專長和創新文化,形成優勢互補。
5.3 投資策略建議
對投資者而言,在美聯儲政策轉變背景下,可關注以下投資策略:關注合規進展良好的加密銀行股,如已獲得懷俄明州SPDI牌照的Kraken Bank母公司;佈局技術實力雄厚的加密託管服務商,隨着機構資金入場,對安全託管解決方案的需求將激增;分散投資於不同類別的加密資產,既包括比特幣等價值儲藏型資產,也包括以太坊等平臺型資產,還可適度配置代幣化現實世界資產(RWA)。
投資者還需警惕潛在風險:密切關注美聯儲貨幣政策動向,若通脹反彈導致美聯儲重新收緊貨幣政策,可能引發加密市場回調;注意監管細化的影響,不同類別加密資產可能面臨差異化監管,帶來分類波動風險;重視技術風險管控,選擇具備強大安全記錄的平臺,並採取分散存儲策略。
表:不同類別投資者在美聯儲新政策環境下的配置建議
| 投資者類型 | 核心配置建議 | 風險控制措施 | 適宜配置比例 |
|---|---|---|---|
| 保守型機構投資者(養老基金等) | 比特幣現貨ETF、代幣化美國國債 | 採取定投策略,控制單一類別的配置上限 | 資產總額的1-5% |
| 進取型機構投資者(對衝基金等) | 以太坊等主流代幣、DeFi協議治理代幣 | 使用對衝工具管理市場風險 | 資產總額的5-15% |
| 零售投資者 | 通過合規交易所購買主流加密資產 | 避免槓桿,重視資產自我託管 | 可投資資產的1-3% |
6 結論:全球金融新格局的開啟
美聯儲允許銀行自由投資加密貨幣業務的決策,標誌着加密資產正式被納入主流金融體系。這一轉變不僅是監管技術的調整,更是全球金融體系演進的重要里程碑。美國通過這一系列政策轉變,正試圖在保持金融穩定與促進創新之間尋找平衡,鞏固其在全球數字金融領域的領導地位。
然而,新政策的實施效果仍需時間檢驗。加密業務的風險管理、監管協調、技術安全等挑戰不容忽視。未來幾年,隨着更多銀行實質性開展加密業務,監管框架可能根據實際情況進行動態調整。若出現重大風險事件,不排除監管態度再度收緊的可能性。
長期來看,加密技術與傳統金融的融合趨勢已不可逆轉。美聯儲的政策轉變只是這一漫長進程的起點而非終點。隨着代幣化技術成熟、監管框架細化、機構參與度提高,加密資產有望在未來十年內成為金融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在這一過程中,那些能夠快速適應變化、建立強大風險管理能力的銀行將獲得競爭優勢。
對於政策制定者而言,挑戰在於如何構建既鼓勵創新又防範風險的監管環境。美國目前的"監管友好但嚴格要求"模式可能成為更多國家的參考範本。但各國需根據自身金融市場發展水平、監管能力和社會文化特色,制定適合國情的加密資產監管策略。
最終,加密技術與傳統金融的融合將重塑全球金融格局,推動金融體系向更高效、更包容、更透明的方向發展。美聯儲的政策轉變是這一變革歷程的關鍵節點,開啟了數字金融發展的新階段。在這一背景下,市場參與者既需把握創新機遇,也需警惕相關風險,以理性態度迎接金融體系的深刻變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