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資訊> 正文
2025-10-21 22:44
中國政府對稀土材料實施的新限制措施,引發了一場政治與經濟風波。但這場最新的貿易爭端卻帶來了一個意外結果:一家美國企業宣佈進軍稀土開採領域。
總部位於俄亥俄州的鋼鐵企業克利夫蘭克里夫斯公司(Cleveland-Cliffs,股票代碼 CLF)於周一宣佈,目前已啟動稀土材料勘探工作,並確定了兩個潛力礦區。投資者紛紛湧入這一資源類業務,推動該公司股價上漲逾 20%。這種對 「開採」 的突然狂熱,其實早有先例 —— 只不過此次是真正意義上的礦產開採。在當前緊張的局勢下,企業只需釋放 「業務轉型」 的信號,就足以撬動市場,這讓人聯想到此前企業扎堆轉向加密貨幣 / 區塊鏈、人工智能領域的鼎盛時期。而周一之后,投資者或許正密切關注其他礦業公司,期待下一個轉型公告的發佈。
儘管此次 「礦業轉型」 的表述、轉型動作及時間節點,與當年加密貨幣熱潮的情況高度相似,但顯然與 「長島區塊鏈公司(前身為冰茶公司)時代」 的亂象截然不同。
克利夫蘭克里夫斯的這一雄心,標誌着企業 「國家主義」 進入新階段。如果貿易衝突將成為特朗普第二任期首年的主旋律,那麼企業高管將自身發展重點與國家戰略目標綁定,將成為 2025 年的一大核心趨勢 —— 與總統方向保持一致,能為企業帶來顯著的商業優勢。
克利夫蘭克里夫斯首席執行官洛倫索・貢薩爾維斯(Lourenco Goncalves)在公司公佈第三季度財報時表示:「若此次稀土開採計劃成功,克利夫蘭克里夫斯將與美國實現關鍵材料自主的整體國家戰略保持一致,這與我們在鋼鐵領域取得的成就類似。美國製造業不應在關鍵礦產上依賴中國或其他任何國家,而克里夫斯公司希望成為這一問題的解決方案之一。」
我們早已見過這樣的 「劇本」—— 而且它確實奏效。克利夫蘭克里夫斯的運營模式,與英偉達(NVDA)、惠而浦(WHR)、多數大型科技公司以及整個美國製造業的思路一致:將自身業務打造成美國參與國際競爭、實現技術主權的重要工具。
中國政府對稀土實施的新限制,以及美國政府新一輪關税威脅,凸顯了關鍵礦產的戰略重要性,也暴露了無法掌控這些資源所帶來的脆弱性。
由此可見,克利夫蘭克里夫斯所提供的,不僅是利用現有資產創造新收益的途徑,更是貿易戰中的一種新型 「不可或缺的武器」—— 至少,它為美國政府與中國談判提供了潛在的籌碼。
然而,「時間」 是一大障礙,也是整個 「本土生產迴流」 運動面臨的核心問題。與其他計劃在美國擴大製造業規模的企業一樣,克利夫蘭克里夫斯要落實基礎設施、購置設備、組建團隊,可能需要數年時間。
高盛集團的一組經濟學家在本周末發佈的一份關於 「中國擴大稀土管控」 的報告中指出:「美國政府已投入資金,推動稀土開採、精煉及磁體制造產業的發展,但即便按計劃推進,部分相關設施也要到 2028 年后才能投入運營。」 不過,理論上而言,稀土開採的難度要低於芯片製造。
其他企業也在尋找巧妙的替代方案。總部位於明尼蘇達州的尼倫磁體公司(Niron Magnetics)上周宣佈,將與斯泰蘭蒂斯集團(Stellantis,股票代碼 STLA)合作開展一個項目,研發新一代電動機 —— 這種電動機所使用的磁體無需依賴稀土元素。
對於克利夫蘭克里夫斯這類企業而言,「政策延續性」 問題始終懸而未決。倘若未來美國政府廢除當前的稀土相關政策,屆時價格可能更低的中國稀土重新進入美國市場,這些企業將何去何從?不過,相較於產業鏈下游的其他行業,礦業企業應對這種變化或許會更容易一些。
與此同時,即便存在顯著的延迟,只要有希望解決 「供應鏈被外國主導」 的問題,就足以推動市場波動,併爲企業帶來鉅額的價值增長。
責任編輯:郭明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