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東西問丨張松林:唐青花「青白美學」何以成為跨文明對話的視覺語言?

2025-10-21 20:19

轉自:中國新聞網

  中新社鄭州10月21日電 題:唐青花「青白美學」何以成為跨文明對話的視覺語言?

  ——專訪河南省鄭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首任院長張松林

  作者 王宇

  長期以來,青花瓷被陶瓷界視作元明清三代專屬。隨着考古工作持續推進,自20世紀70年代起,「唐青花」漸受學界關注。唐青花在中國陶瓷史上有着怎樣的影響力,唐青花的「青白美學」何以成為跨文明對話的視覺語言?河南省鄭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首任院長、研究館員張松林近日接受中新社「東西問」專訪,詳細解讀。

現將訪談實錄摘要如下:

中新社記者:唐青花在中國陶瓷史上有着怎樣的影響力?

張松林:青花瓷,又名白地青花瓷。長期以來,青花瓷被陶瓷界視作元明清三代的專屬。隨着考古工作推進,從20世紀70年代開始,唐青花逐漸成為學界關注焦點。

  1975年,在江蘇揚州唐城遺址考古發掘中,出土了一片青花瓷枕殘片,后經中國著名陶瓷專家馮先銘鑑定爲「唐代青花瓷枕片」,並收錄於《中國陶瓷史》,從此揭開唐青花研究的序幕。此后,揚州、鄭州等地亦發現同類殘器,但多為小件或殘片。1998年,印度尼西亞勿里洞島海域「黑石號」沉船出水3件唐青花瓷盤。儘管這些青花瓷器均被斷代為唐代遺物,但其誕生地仍未確定。

  直至21世紀初,謎底終於揭曉。考古機構先后對鞏縣(今河南鞏義)黃冶三彩窯址和白河瓷窯遺址進行發掘,發現這兩個窯口均有燒製唐青花的痕跡。隨后,考古人員通過對比分析不同地區出土的唐青花碎片的造型、胎質、釉料及物理化學組成,最終確認鞏縣為唐青花的發源地。2006年,鄭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又對鄭州上街區峽窩鎮唐墓進行發掘,出土兩件白釉青花塔式瓷罐。結合鞏縣窯出土的一批唐青花標本,證明唐青花從唐代中晚期已進入成熟階段。

2025年8月13日,在位於河南鄭州的河南南水北調博物館,唐代青花瓷專題展「絲路華章——唐代青花瓷瑰寶展」上展出的鄭州唐墓出土的青花塔式罐。王宇 攝

中新社記者:唐青花的「青」從何而來,其發展歷程是什麼?

張松林:進入唐代,絲綢之路愈發興盛。商貿往來帶來了文化交流。波斯人崇尚青色,這對中國瓷器影響頗大。隨着大量波斯人定居中國,唐代社會對青色需求增長。波斯商人將鈷類顏料和技術引入中國,並被中國匠人運用到唐三彩製作之中。因此,唐青花也是絲路文明交融的結晶。

  青色在唐三彩上的成功使用,促使了當時重要瓷器產地鞏縣燒製出青花瓷器。當時鞏縣瓷土雜質較多,古代工匠使用化粧土塗層之法提高白瓷的白度。到唐代發明唐青花時,工匠們在瓷器胎體上塗上一層白色化粧土塗層,又在化粧土塗層上用鈷類顏料繪製圖案,最后塗上一層透明釉,進而燒製出青色彩瓷。

  由於鞏縣地處大唐東都洛陽近郊,又是隋唐大運河中黃河轉向洛河的轉運碼頭,鞏縣窯生產的唐青花一部分供朝廷消費,一部分就在鞏縣裝船運往揚州出口,所以唐青花集中在鞏縣和揚州被發現。

「絲路華章——唐代青花瓷瑰寶展」上展出的唐代青花穿帶壺。王宇 攝 「絲路華章——唐代青花瓷瑰寶展」上展出的唐代青花穿帶壺。王宇 攝

中新社記者:唐青花與元青花有何異同?

張松林:唐青花與元青花的重要區別在於胎體、釉色、裝飾圖案、器型和文化內涵等方面。

  從胎體來看,早期唐青花胎體較厚,雜質較多,直至鞏縣白河窯燒製唐青花時,胎體才變得純淨,胎色變為純白,胎體相對較薄,顯示出成熟和更高級的狀態;元青花瓷胎普遍厚重,採用瓷石加高嶺土「二元配方」,胎體常有孔隙,釉面偶見棕眼。

  在釉色方面,唐青花釉料釉色多為白色發灰或白色發青,透明釉釉層較薄,釉面不夠瑩潤,整體色調不夠穩定,常現鈷藍顏色暈散現象;元青花釉層肥厚,呈青白色,釉面光澤瑩潤,因使用進口的「蘇麻離青」鈷料(印度尼西亞顏料)加之含鐵量高,其發色濃艷深沉,常出現「鐵鏽斑」和暈散效果。

  在紋飾方面,唐青花紋樣融合東西方藝術元素,有斑點紋、花卉、人物、鳥蟲等傳統圖案,還有萬字紋、水草、菱形散葉紋等幾何圖案,題材簡明,繪畫筆法簡單;元青花裝飾題材豐富,有龍鳳、麒麟、鴛鴦等動物紋,還有牡丹、蓮花等花卉紋,尤其是大量使用歷史故事、人物等圖案,構圖豐滿,圖案繁茂。

  目前,全國出土的唐青花標本以碗、盤、罐等小器物為主,最大的就是鄭州峽窩唐墓出土的唐青花瓷塔式罐,高達34釐米。元青花則造型多種多樣,有大罐、梅瓶、玉壺春瓶、大盤等。因唐青花處於青花瓷的萌芽階段,是中外貿易產物,文化內涵還不夠成熟。而元青花是多元文化產物,其紋飾受伊斯蘭文化影響,器型適應西亞市場需求,更加體現了絲綢之路上的跨文明交流。

「絲路華章——唐代青花瓷瑰寶展」上展出的代長沙窯青釉褐斑褐綠彩草葉紋碗。王宇 攝 「絲路華章——唐代青花瓷瑰寶展」上展出的代長沙窯青釉褐斑褐綠彩草葉紋碗。王宇 攝

中新社記者:從「湮沒歷史」到「文化IP」,唐青花「青白美學」何以成為跨文明對話的視覺語言?

張松林:唐青花從歷史長河中被重新發現並走向「文化IP」的舞臺,其「青白美學」背后有着深刻的歷史、文化與經濟聯繫。

  從歷史角度看,唐青花雖曾被湮沒千年之久,遠比元青花的數百年沉寂更為漫長,這本身便是一種文化命運的戲劇性轉折。但它的出現絕非偶然,而是文化、藝術、技藝與社會共識共同作用的結果,是深厚文化積澱與科學技術支撐下的發現。這種歷史深度賦予了唐青花獨特的文化身份,使其成為連接過去與現在的橋樑,為跨文明對話提供了豐富的歷史語境。

  唐青花的文化價值在於其作為文化IP的獨特性和吸引力。目前,唐青花在全球範圍內擁有大量忠實粉絲,他們不僅熱愛這一文化符號,更樂於消費與之相關的文化產品。這種廣泛的受眾基礎體現了唐青花文化IP的強大吸引力和傳播力,是其成為跨文明對話視覺語言的重要前提。同時,唐青花的變現能力極強,其文化IP通過授權合作、衍生開發、粉絲經濟等多種方式,能夠產生顯著經濟價值,推動其跨文明傳播的廣度和深度。

  唐青花的「青白美學」具有極高的辨識度和普適性。唐青花的造型、裝飾、色彩等元素都可以成為品牌logo,易於被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羣所接受和喜愛。這種美學特徵使得唐青花在跨文明對話中能夠迅速跨越語言和文化障礙,成為一種通用的視覺語言。此外,唐青花還可以與元、明、清等不同歷史時期的青花瓷進行延伸和拓展,通過不斷推出新的產品和服務,保持其市場競爭力和吸引力,進一步豐富跨文明對話的內涵。

  總之,唐青花的「青白美學」之所以能成為跨文明對話的視覺語言,是因為它兼具歷史深度、文化價值、美學特徵和傳播潛力。它不僅是中國傳統文化瑰寶,更是連接不同文明、促進文化交流的重要橋樑。(完)

受訪者簡介:

張松林。受訪者供圖 張松林。受訪者供圖

張松林,鄭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首任院長、研究館員。曾擔任鄭州大學特聘教授、碩士研究生導師、北京大學中國考古學研究中心客座研究員、中國社會科學院古代文明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員等。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曾先后主持完成夏商周斷代工程考古、滎陽織機洞遺址發掘與研究等多個國家級科研項目。代表性著作有《唐代白釉彩瓷》《河南唐三彩與唐青花》《問瓷錄(三卷本)》《中國古代鎮墓神物》《古都鄭州》等。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