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資訊> 正文
2025-10-21 14:49
稀土王牌價值再凸顯。
來源丨鈦媒體
10月15日,盛和資源(600392.SH)高開震盪,盤中一度摸高至27.50元,接近9月1日創下的27.66元的前高。雖然隨后有所回調,但截至收盤,仍報26.26元,漲5.04%,年內漲幅高達155.45%。
盛和資源股價的強勢,並非孤例,其所在的稀土板塊,全員均在今年走出大牛行情。截至10月15日收盤,稀土指數(8841089.WI)年內漲幅高達118.86%,其中,以盛和資源領銜,7只個股中就有5只漲幅翻倍。
覆盤來看,稀土在二級市場狂飆源於我國稀土出口管制和政策再升級,稀土戰略價值提升是直接催化。但追根究底,稀土板塊的上行還涵蓋了行業基本面的好轉,伴隨稀土價格的回升,多家企業業績已出現拐點。且多業內人士告訴觀察君,中期供需格局趨緊,稀土價格中樞或還將向上。
稀土王牌價值再凸顯
股價狂飆
稀土是17種金屬元素的統稱,是重要的戰略資源,也是不可再生資源,被譽為現代工業的「維生素」,廣泛應用於工業製造、航空航天、國防軍工等領域。其中,輕稀土包括鑭、鈰、鐠、釹、鉕、釤、銪;重稀土包括釓、鋱、鏑、鈥、鉺、銩、鐿、鑥、釔。
雖然叫稀土,其實並不稀少,其分佈廣泛,但不均勻。根據美國地質調查局(USGS)最新公佈數據,2024年全球稀土資源總儲量約為9088萬噸,其中中國儲量為4400萬噸,佔比約48%;巴西儲量2100萬噸,佔比23%;印度儲量690 萬噸,佔比8%;澳大利亞儲量570萬噸,佔比6%。前四大稀土資源持有國資源儲量合計超過全球總儲量的85%,資源分佈集中度較高。
更為關鍵的是,中國的產量也是全球第一。2024年,全球稀土產量約為39萬噸,中國稀土產量約為27萬噸,佔到全球產量的近7成;且是全球唯一擁有完整稀土產業鏈的國家。
百川盈孚數據顯示,2024年,中國對全球氧化鋱、氧化鏑供給的貢獻度為98%、99%(含進口礦來源),我國出口鋱、鏑量是海外產量的9.5/8.1倍,我國鋱、鏑、稀土永磁出口量約佔全球總供給17.4%、4.4%、17%,且我國中重稀土的開採冶煉指標已經連續多年未增長。
得益於稀土的戰略價值,稀土是我國關税「反制」利器。今年4月4日,商務部會同海關總署發佈關於對釤、釓、鋱、鏑、鑥、鈧、釔等7類中重稀土相關物項實施出口管制措施的公告,並於發佈之日起正式實施。
10月9日,商務部發布《關於對境外相關稀土物項實施出口管制的公告》和《關於對稀土相關技術實施出口管制的公告》,出口管制再升級。
中信證券研報指出,管制範圍從境內擴展至境外,新增稀土二次資源回收利用相關技術及生產線裝配、調試、維護等技術的出口管制,基本覆蓋稀土全產業鏈,並首次涉及半導體及人工智能領域,稀土供給剛性或進一步加強。
消息一出,已經大漲的稀土板塊再次強勢向上,10月9日板塊大漲7.97%后10月13日再錄得9.49%的單日漲幅,個股更是掀起飆漲潮。截至10月15日收盤,北方稀土(600111.SH)、華宏科技(002645.SZ)、廣晟有色(600259.SH)等5只年內漲幅都已經超過110%,漲幅最小的包鋼股份(600010.SH)漲幅也有48.92%。
供需改善,價格上漲
實際上,過去十多年,中國持續通過配額制度、出口關税等手段調控稀土供給和整合。早在2011年,國務院發佈《關於促進稀土行業持續健康發展的若干意見》就明確了稀土資源的戰略地位。到2024年,工信部起草《稀土開採和稀土冶煉分離總量調控管理辦法》,將進口稀土礦產品納入配額管理,進一步集中供給格局。同時,通過《禁止出口限制出口技術目錄》限制18項關鍵技術出口,鞏固技術壁壘。
上海鋼聯稀貴金屬資訊部稀土分析師李艷紅告訴觀察君,「中國持續加強對稀土全產業鏈的出口管制,包括中重稀土配額收緊、禁止相關技術設備出口,使得全球供應彈性下降,現貨市場供應偏緊。疊加美國礦進口停滯、緬甸礦受雨季和政局影響進口量下滑,進一步加劇了全球稀土供應短缺。」
從美國來看,芒廷帕斯礦是其主要稀土來源,但冶煉分離技術仍部分依賴中國。澳大利亞的萊納斯公司是全球第二大稀土生產商,主要供應輕稀土;緬甸是重稀土的主要來源,但由於政局動盪,其供應穩定性較差,加上自然災害,供應受到一定影響。
而就在供應偏緊的同時,下游需求強勁增長。李艷紅談到,尤其是新能源汽車、風電、人形機器人等高端製造領域對高性能永磁材料的需求爆發。以新能源汽車為例,每輛電動車驅動電機需3-5公斤稀土永磁材料,2025年全球銷量預計突破2500萬輛,極大拉動了釹、鐠等輕稀土需求;風電領域大兆瓦風機佔比提升,單機稀土用量增加,2025年國內新增裝機需求同比增長30%,進一步推高需求;人形機器人作為新興增長極,單台需2-4千克高性能釹鐵硼,預計到2035年將新增1-2萬噸稀土需求,成為未來重要增量來源。
有稀土企業人士也向觀察君表示,下游需求向好,該公司訂單明顯增加。
供需改善,稀土價格在今年迎來顯著回升。中國稀土行業協會的數據顯示,年初以來,稀土價格指數震盪上行,並在8月達到階段高點,隨后有所回落。其中,輕、重稀土價格均顯著上漲,漲幅則因品種而異。
上海鋼聯的數據顯示,輕稀土中的氧化鐠釹均價從年初約44萬元/噸漲至9月30日的56.2萬元/噸,累計漲幅約27.7%;重稀土中的氧化鏑漲幅更為突出,從年初約83萬元/噸漲至10月中旬的260萬元/噸,累計漲幅約212%。
值得一提的是,10月11日,北方稀土與包鋼股份雙雙發佈公告稱,上調2025Q4稀土精礦關聯交易價格為不含税26205元/噸(乾量,REO=50%)。REO每增減1%,不含税價格增減524.10元/噸。
這已經是雙方稀土精礦交易價格連續第6次上調。此前5個季度,稀土精礦交易價格分別為16741元/噸、17782元/噸、18618元/噸、18825元/噸、19109元/噸,環比增幅分別為6.22%、4.70%、1.11%、1.51%。
業績拐點,盈利修復
行業景氣度提升體現於上市公司層面,則是業績出現拐點。觀察君根據公開數據梳理,在2023年、2024年稀土價格走低的年份,7家稀土上市公司的營收和歸母淨利潤多呈下降趨勢。尤其是2024年,7家公司營收全線下降,歸母淨利潤中僅廈門鎢業(600549.SH)錄得7.88%的增長,其余6家全部下滑,甚至近半錄得虧損;而到了今年上半年,已有5家營收回升向上,6家歸母淨利潤同向增長,盈利修復。
以北方稀土舉例,今年上半年,公司實現營收188.66億元、歸母淨利潤9.31億元,同比增長45.24%和1951.52%。公司在半年報中提到,當期公司冶煉分離、稀土金屬、稀土功能材料等主要產品產銷量同比實現不同幅度增長,后兩者銷量分別同比增長32.33%和17.93%,其中的稀土鑭鈰產品、稀土鐠釹產品銷量分別創歷史新高。
到了Q3,量價齊增的趨勢延續。最新披露的業績預告顯示,北方稀土預計今年前三季度盈利15.10億元-15.70億元,同比增長272.54%-287.34%。公司稱,其冶煉分離、稀土金屬、稀土功能材料、永磁電機等主要產品產銷量同比實現不同幅度增長。
無獨有偶,盛和資源也在日前發佈業績預告稱,預計1-9月實現歸母淨利潤7.40億元-8.20億元,同比增長696.82%到782.96%。公司給出的原因也是,受市場供需格局變化等因素影響,稀土主要產品市場需求整體向好、產品價格同比上漲。
實際上,量價齊增也體現在出口數據上。海關總署數據顯示,1-9月,中國累計出口稀土48355.7噸,同比增長12.6%。其中,三季度出口15786噸,同比上升14%。同時,9月稀土出口均價為1.49萬美元/噸,比去年同期的0.72萬美元/噸,價格漲幅超100%。
中期價格中樞或將上行
但需注意個股高估風險
至於稀土后市價格走勢,產業界的觀點比較趨同:短期分化震盪,中期價格中樞還將上行。
上述的企業人士就告訴觀察君,就其瞭解而言,磁材廠訂單情況普遍比較好,對原料的需求穩定,多以長協為主,且四季度是新能源車、風電設備等的傳統生產旺季,對稀土永磁的需求傳導至上游材料端,大概率對稀土價格能形成支撐。
李艷紅也表示,「短期看,稀土將分化震盪,輕稀土受益於新能源需求韌性,供給缺口或推動價格穩步上行;中期看,供需格局趨緊,稀土戰略價值凸顯,價格中樞有望上移。」
國信證券分析師葛壽淨的觀點則更為謹慎,其認為,短期來看,稀土管制升級將推動市場價格上漲,特別是鐠釹等輕稀土產品,預計稀土價格將在政策實施初期呈現上行態勢。后期不排除中美博弈后,互相妥協,政策口徑有所放寬。中長期則需關注技術進步和全球供應鏈的重構。
值得注意的是,出口管制全面升級疊加價格回升,券商分析師紛紛在研報中給予稀土板塊「看好」「增持」或「推薦」評級。不過,觀察君注意到,當前,在稀土價格和企業盈利能力未能回到歷史高點時,不少公司股價已回到高點。
以北方稀土舉例,其在2021年、2022年的盈利巔峰時期,歸母淨利潤曾分別達到51.30億元和59.84億元,而根據公司的預計,今年前三季度預盈超15億元,機構預測其2025全年盈利超不過30億元。但就股價而言,其在10月14日創下的盤中高點61.69元已經逼近2021年9月13日的前高62.10元。
同樣的,廣晟有色則在今年9月1日錄得階段新高75.26元,超過2021年9月15日的前高73.88元;中國稀土更是在10月14日創歷史新高66元,超過2021年9月1日59.80元的記錄。
換句話説,在稀土戰略價值帶來的特定的估值紅利下,不少個股或已經存在高估的問題,投資者需注意風險。
本文僅代表原作者觀點,不代表投中網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