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時代》雜誌:過去25年改變世界的25項發明

2025-10-21 15:01

來源:中國企業家俱樂部

2000年,當《時代》雜誌的編輯們坐下來評選年度三大發明時,他們意外發現了許多十分有趣的創新,最終收錄了數十項——從不易碎的燈泡到更易回收的紙張。這開啟了該雜誌每年尋找最激動人心創新的傳統。25年來,他們記錄了數百項改變人類生活的發明。2025年,《時代》首次發佈了「全球最佳發明名人堂」,精選出過去四分之一世紀最具標誌性的25項發明。這份榜單涵蓋了醫療健康、數字科技、生活消費、航空航天等多個領域,讓我們一起回顧一下這些塑造了當今世界的偉大創新。

01.

醫療健康領域:從避孕到基因密碼

1.NuvaRing避孕環:給女性更多選擇(2001)

「有些女性討厭吃藥,有些對植入物或注射心存恐懼。」2001年,一種新型避孕方式進入市場——NuvaRing避孕環。這是一個薄而柔韌的塑料環,女性可以像橡皮筋一樣將它壓扁,每月自行放置一次。在避孕技術停滯多年后,這項創新擴展了女性的選擇範圍。它比每日服藥省心,又比宮內節育器更靈活可控。儘管2014年因其潛在的血栓風險支付了1億美元和解金,但20多年后,美國每年仍會開出約200萬份NuvaRing避孕環的處方。

圖片來源:Sandy Huffaker—Getty Images 圖片來源:Sandy Huffaker—Getty Images

2.LifeStraw:一根吸管拯救生命(2005)

看起來就像普通吸管,製造成本僅3美元,內部卻藏着七層過濾系統——包括網孔、碘和活性炭。它能預防每年導致至少200萬人死亡的水源性疾病。無論是颶風、地震等自然災害的受害者,還是周末户外運動愛好者,都能從中受益。正如《時代》所説:「一杯拿鐵的價格,真的能拯救一條生命。」

圖片來源:business insider 圖片來源:business insider

3.23andMe:基因密碼不再神祕(2008)

399美元,一份唾液樣本,就能評估你對90多種特徵和疾病的易感性。2008年,個人基因檢測服務讓曾經只有精英研究者才能接觸的基因指紋,變成任何人都能在網上訂購的服務。這開啟了個人基因組學革命,不僅改變了我們照顧自己的方式,也重新定義了什麼是個人信息。儘管公司后來面臨破產重組,但它已為超過1500萬人解讀了塑造他們的基因密碼。

圖片來源:Courtesy 23andMe 圖片來源:Courtesy 23andMe

4.mRNA疫苗:史上最快的醫學奇蹟(2020)

「在疫情期間測試新技術可能不是好時機,但這正是COVID-19疫苗專家們在做的事——而且結果令人鼓舞。」基於mRNA這種遺傳物質的新方法既快速又靈活——疫苗製造商不需要培養或操縱病毒,只需要它的基因序列。2020年1月病毒基因序列公佈,5月志願者開始接種,12月獲得FDA批准——打破了之前4年的疫苗研發紀錄,更不用説通常需要的10年以上時間。

圖片來源:Courtesy 圖片來源:Courtesy

5.司美格魯肽:意外的減重藥物(2023)

諾和諾德的這類藥物原本是為2型糖尿病患者研發的,通過幫助減重來控制血糖。但直到最近,其減重效果才讓它們成為最搶手的處方藥。這些食慾抑制劑徹底改變了關於減重和健康的討論,在引發爭議的同時,也讓約12%的美國人嘗試過這類藥物。

圖片來源:Jaap Arriens—NurPhoto/Getty Images 圖片來源:Jaap Arriens—NurPhoto/Getty Images

6.雙神經旁路:讓癱瘓者重新感知(2024)

在一次開創性手術中,科學家將微芯片植入患者大腦,連接思維與手臂動作,創建了雙向連接——讓信號能夠雙向傳輸。如今,在泳池事故中癱瘓的基思·托馬斯能夠張開手掌、舉起手臂、彎曲二頭肌,甚至能撫摸他的狗並感受到毛發的觸感。

圖片來源:TIME 圖片來源:TIME

02.

數字領域:從口袋到雲端

7.iRobot Roomba:讓吸塵不再「糟心」(2002)

「面對現實吧,吸塵很煩人。」《時代》在2002年如此評價。這個圓盤形機器人靠傳感器導航,用充電電池供電,「在你家里完全自主地遊走,吸走灰塵和散落的麥片,還能鑽進人類夠不到的牀底和沙發下。」最棒的是:「完成房間清潔后,Roomba會自豪地發出嗶嗶聲,然后自動關機。」如今公司已售出超過5000萬臺機器人。

圖片來源:Douglas McFadd—Getty Images 圖片來源:Douglas McFadd—Getty Images

8.YouTube:人民的網絡(2006)

2005年4月,YouTube開始託管視頻剪輯,第一個上傳的是僅有19秒時長的動物園之旅,叫「Me at the zoo」。到第二年秋天,每天有7萬個視頻上傳。如今是每天超過2000萬個。創始人「拼湊出一個簡單程序,能讓任何格式的視頻在幾乎任何電腦的任何瀏覽器上播放。」后來,谷歌以16.5億美元收購時,《時代》寫道:「視頻可能不夠精美,但它們是真實的……在YouTube上的標準是真實性。這就是為什麼像帕麗斯·希爾頓這樣的名人要和一隻睏倦的小貓競爭——而且會輸。」

圖片來源:Geof Kern for TIME 圖片來源:Geof Kern for TIME

9.iPhone:年度發明(2007)

2007年6月,蘋果發佈iPhone,人們為之瘋狂。它有4GB(499美元)和8GB(599美元)兩個版本。《時代》稱其為「與計算機建立新關係的一部分」,體現了喬布斯的基本洞察:「優秀的設計實際上與優秀的技術同等重要。」當年文章發表時已售出140萬部,如今全球銷量超過30億部。

圖片來源:TIME 圖片來源:TIME

10.谷歌街景:虛擬漫步(2007)

「在網上放置紐約、舊金山、芝加哥等城市的動態360度全景圖。輸入地址,你就能虛擬漫步經過建築物、地標,以及被谷歌全能相機車捕捉到的毫無防備的路人。」最初只覆蓋部分城市,現在已經跨越110個國家和地區的1200萬英里道路。

圖片來源:TIME 圖片來源:TIME

11.IBM Watson:歡迎新的計算機霸主(2011)

「我,首先,歡迎我們新的計算機霸主。」這是74屆《危險邊緣!》(Jeopardy!)冠軍肯·詹寧斯(Ken Jennings)在IBM的Watson擊敗他后説的話。這台「有10個冰箱大小、每秒執行80萬億次運算」的超級計算機,成為人工智能的早期明星。

圖片來源:Los Angeles Times/Getty Images 圖片來源:Los Angeles Times/Getty Images

12.GPT-4:改變遊戲規則的AI(2023)

ChatGPT在2022年11月30日推出,到次年1月就有1億月活用户。GPT-4的能力飛躍令人驚歎:其前身ChatGPT只能超過10%參加律師資格考試的學生,GPT-4卻能超過90%。這種能力的巨大提升説服了市場和世界:AI正在以指數級速度崛起。

圖片來源:TIME 圖片來源:TIME

03.

改變生活方式的創新

13.飛利浦LED燈泡:大大降低了電費賬單(2009)

「輕輕一按開關,飛利浦可能剛剛大幅降低了美國的電費賬單。」這個LED燈泡發出與白熾燈同樣的光,卻只用不到10瓦電力,壽命長達25,000小時——是傳統燈泡的25倍。兩年后,飛利浦贏得了美國能源部1000萬美元大獎。

圖片來源:Rick Friedman—Corbis/Getty Images 圖片來源:Rick Friedman—Corbis/Getty Images

14.蒙特利爾Bixi:共享單車(2008)

「當很多人使用公共資源——比如廉價的公共自行車租賃——他們往往會濫用它。」蒙特利爾在建設公共自行車系統時,「設計者塞進了所有能找到的技術,拼命試圖用工程手段戰勝人性的弱點。」配備太陽能充電站、RFID標籤追蹤、全封閉部件(抵禦天氣、事故和人為破壞),這套技術方案成為倫敦、紐約、芝加哥等城市的樣板。

圖片來源:Peter Macdiarmid—Getty Images 圖片來源:Peter Macdiarmid—Getty Images

15.Kickstarter:眾籌(2010)

「把Kickstarter想象成眾籌慈善——一個任何人都能為開發中項目捐贈任意金額的網站,在達到最低門檻前不會有資金轉移。」自推出以來,2500萬人共同承諾了超過90億美元,啟動了超過28.6萬個項目,包括第一代Peloton和Oculus Rift頭盔。

圖片來源:Kickstarter官網 圖片來源:Kickstarter官網

16.特斯拉Model S:豪華電動車(2012)

「這款電動四門轎車有着捷豹的線條,一次充電能行駛265英里——相當於每加侖89英里——還有觸摸屏控制一切,從GPS導航到調節懸掛。」Model S證明了電動車可以成為令人興奮的選擇,推動競爭對手提升自己的電動車水平。

圖片來源:Noah Berger—Reuters 圖片來源:Noah Berger—Reuters

17.任天堂Switch:隨處遊戲(2017)

「在一種形態下,它是掌上平板,讓單個用户能隨時遊戲。而在另一種形態下,兩個控制器從側面滑出,允許多人蔘與。回家后,可以將平板插入底座,在真正的家用主機上繼續遊戲。」這種多功能性幫助它成為史上第三暢銷遊戲機,銷量超過1.53億台。

圖片來源:Photo-Illustration by Allison Schaller , Courtesy Nintendo 圖片來源:Photo-Illustration by Allison Schaller , Courtesy Nintendo

18.Fenty Beauty:每種膚色都有粉底(2017)

「化粧就像祕密武器,」流行巨星蕾哈娜説。但對許多人來説,這個祕密武器太祕密了——化粧品公司往往迎合淺色到中等膚色的女性,將有色人種女性邊緣化。蕾哈娜的品牌推出時就有40種粉底色號和多樣化的模特陣容,立即成功並推動其他公司提供更多包容性選擇。

圖片來源: Courtesy Fenty Beauty 圖片來源: Courtesy Fenty Beauty

04.

探索未知的工具

19.大型強子對撞機:尋找宇宙答案(2008)

深埋地下100米、繞行17英里的世界最大粒子加速器,讓質子和離子以接近光速碰撞,「試圖回答諸如為什麼質量存在、宇宙是否有額外維度等深刻問題。如果需要額外幾個月才能找到答案,那又怎樣?」2012年,它探測到理論物理學家幾十年前預言的希格斯玻色子。

圖片來源:Stefano Dal Pozzolo—Contrasto/Redux 圖片來源:Stefano Dal Pozzolo—Contrasto/Redux

20.斯瓦爾巴全球種子庫:保存文明的火種(2008)

「超人説得對:如果想保護什麼東西,就在北極圈上建一座山中堡壘。」這就是斯瓦爾巴全球種子庫背后的思路。幾乎每個國家都保存着本土種子,以防農業災難時重新種植。挪威的這個設施像銀行一樣運作:各國存入自己種子收藏的備份。現在它儲存着來自6000種植物的130萬份種子樣本。

圖片來源:Steffen Trumpf—picture alliance/Getty Images 圖片來源:Steffen Trumpf—picture alliance/Getty Images

21.好奇號:火星上的SUV(2011-2012)

「NASA曾經造訪火星,但從未像這樣過。」這輛1噸重、SUV大小的火星車攜帶的科學儀器——按重量計——是之前的10倍。原計劃工作幾年,13年后仍在火星上工作,發現了這顆星球可能宜居的證據、水的痕跡、有機分子等,甚至在登陸一周年時唱了生日快樂歌。

圖片來源:Gene Blevins—Corbis 圖片來源:Gene Blevins—Corbis

22.詹姆斯·韋伯空間望遠鏡:宇宙之窗(2022)

1995年首次提出,耗資100億美元,歷時20多年完成。這架7噸重的望遠鏡,配備21.3英尺主鏡,在距地球100萬英里處清晰觀察星空。「能夠比以往任何望遠鏡看得更遠。韋伯獨特的紅外相機能窺視宇宙的嬰兒期,已經傳回了令人眼花繚亂的圖像。」

圖片來源:NASA, ESA, CSA, STScI 圖片來源:NASA, ESA, CSA, STScI

05.

創意與娛樂的融合

23.戴森無葉風扇:更酷的冷風(2009)

「空氣通過底座的通風口吸入,然后被隱藏的葉輪推過環形內部的圓形翼型斜坡,創造出不間斷的冷風流。」而且,「看起來也更酷!」還需要更多理由嗎?

圖片來源:Patrick McMullan—Getty Image 圖片來源:Patrick McMullan—Getty Image

24.可頌甜甜圈:美食融合(2013)

「一種新的融合食品加入了冰淇淋蛋糕和火雞鴨雞的行列。」這種用羊角麪包麪糰像甜甜圈一樣油炸、填充奶油、頂部淋糖漿的糕點,5美元一個,引發了長隊和無數模仿者。

圖片來源:Carolyn Griffin for TIME 圖片來源:Carolyn Griffin for TIME

25.Sphere:超凡娛樂(2023)

拉斯維加斯這座366英尺高的建築,外牆是地球最大的LED屏幕——123萬個LED燈珠組成的網格,可以讓它看起來像球、行星或任何東西。內部擁有16萬平方英尺曲面屏幕和先進音響系統。這個23億美元的項目已成為拉斯維加斯娛樂的象徵,2024年成為全球票房收入最高的演出場館,收入4.205億美元。

圖片來源:Tayfun Coskun—Anadolu Agency/Getty Images 圖片來源:Tayfun Coskun—Anadolu Agency/Getty Images

06.

創新的節奏:從榜單看技術發展規律

仔細觀察這份持續25年的榜單,你會發現一個有趣現象:創新的分佈並不均勻。2008年一年就有4項發明入選(強子對撞機、種子庫、基因檢測、共享單車),而2014-2016連續三年、2018-2019連續兩年都沒有發明入選。這種現象值得深思。

2008年恰逢全球金融危機,但也是科技創新的爆發期——這一年,人類在探索宏觀(強子對撞機)與微觀(基因檢測)世界、應對全球挑戰(種子庫)、改善城市生活(共享單車)等多個維度同時取得了突破。這提醒我們,危機往往也是創新的催化劑。

而2014-2016的「空白期」正值移動互聯網從爆發走向成熟,許多創新可能更多是漸進式改良而非革命性突破。2018-2019的缺失則可能反映了AI等新技術還在積累勢能,直到2020年疫情催生mRNA疫苗、2023年GPT-4引爆AI革命。

這種周期性也印證了技術發展的「S曲線」:創新往往經歷緩慢起步、快速爆發、逐漸成熟的過程。每一個「創新大年」(如2008、2023)都可能預示着某個技術領域的範式轉換。

07.

結語

這25項發明展現了人類創新的廣度和深度。從3美元的救命吸管到100億美元的太空望遠鏡,從解決日常煩惱的掃地機器人到探索生命奧祕的基因檢測——每一項創新都在某個維度上推動着文明的進步。

更重要的是,這些發明提醒我們:真正的創新往往源於對人類需求的深刻理解。無論是女性對更靈活避孕方式的需求,還是癱瘓患者對重獲知覺的渴望;無論是分享創意的衝動,還是探索宇宙的好奇,偉大的發明總是在迴應人類最真實的需要。

在AI、生物技術、可持續發展快速演進的今天,下一個25年會帶來什麼?或許答案就在某個實驗室、某個車庫、某個充滿想象力的頭腦中正在醖釀。對中國的創新者來説,這份榜單既是歷史的記錄,更是未來的召喚。

*本文由復旦大學管理學院商業知識發展與傳播中心根據《時代》雜誌2025年「最佳發明名人堂」榜單編譯整理。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