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明智撤退,阿里套現20億,將有大事發生

2025-10-21 13:53

  來源:老高電商圈子

01

一年減持兩次,阿里「斷舍離」進行中

阿里巴巴又在「斷舍離」

這一次,阿里將目光聚焦在已戰略投資了10年之久的圓通身上。

圓通速遞公告,稱阿里旗下杭州灝月將通過大宗交易方式合計轉讓公司股份不超過68,450,994股,擬轉讓比例不超過公司總股本的2%

以當天股價16.5元,市值為564.72億元計算,杭州灝月可套現11億元。

值得一提的是,此次減持計劃是出於股東自身發展戰略和資金籌劃考慮,本次減持完成后,杭州灝月仍為圓通速遞第三大股東。

  實際上,這已不是杭州灝月對圓通的第一次減持。

今年3月,杭州灝月通過大宗交易減持圓通不超過2%股份(約6893.51萬股),減持價格區間為12.03-12.69元,套現約8.47億元

這意味着,杭州灝月在今年內套現近20億元。

而此番做法的背后,源於阿里兩年前確立的「用户為先、AI驅動」兩大戰略重心,聚焦核心業務的發展信號更加清晰。

同時,物流作為配套服務板塊,已無需維持高強度資本綁定,阿里轉而將資源集中投向國內外電商、阿里雲及AI等核心業務。

另一方面,菜鳥的「二次創業」調整成為此番阿里物流策略轉變的關鍵轉折點。

2025年初,菜鳥將服務速賣通的團隊轉入電商事業羣,剝離了與平臺強相關的業務,徹底轉型為專注物流運營的實體。

這意味着菜鳥不再需要通過持股通達系來保障服務,而是轉向以市場化合作篩選夥伴。

  放眼行業,快遞行業正逐步進入整合與優化的新階段,行業集中度不斷提高,頭部企業優勢愈發明顯。

  就目前來看,阿里的競爭對手如抖音、快手和拼多多等對快遞公司的持股比例較低,但物流體驗並不差。

  因此,阿里調整對快遞企業的投資策略,以更加靈活地應對市場競爭。

02

阿里開始大清倉

這股減持的風,從2023年刮來。

彼時,阿里換帥,吳泳銘走向臺前。上任僅三天,他就發佈全員信,明確將用户為先、AI驅動確立為集團兩大戰略重心。

  戰略的威力很快顯現。

他帶領阿里雲選擇了少有人敢走的縱向全棧路線 ,並推動通義全系列模型開源開放。

  但僅有戰略、技術還不夠,還得壓重注。

今年,吳泳銘宣佈未來三年在雲和AI基礎設施上將投入3800億元。

3800億,對於阿里巴巴這一巨輪而言,也不是一個小數目。

因此,通過戰略聚焦,縮減非核心業務規模就成了生產糧草的方式之一。

記得去年,阿里的一次季度財報會上,阿里董事會主席蔡崇信表示,阿里資產負債表上依然有一些傳統的實體零售業務,它們不是核心聚焦業務,退出是合理的。

  同年,阿里開始大量清倉或減持,包括快狗打車、小鵬汽車、網易雲音樂、嗶哩嗶哩、陌陌、寶尊電商、麗人麗粧、樂華娛樂等股份。

這些清倉大甩賣的舉措反映了阿里巴巴在新戰略下,正逐步退出非核心業務,聚焦電商和雲計算等核心業務發展。

而備受矚目的要數今年年初,阿里以最高約131.38億港元出售所持高鑫零售全部股權。

高鑫零售成立於2015年,旗下擁有大潤發和歐尚兩大知名品牌,是中國領先的零售商,主營大賣場業務。在阿里入股前,高鑫零售已在國內市場佔據重要地位。

不難看出,在前有拼多多,后有字節跳動的態勢下,行業老大哥也不得不嚴陣以待,哪怕是割下一塊肥肉。

又在兩個月前,阿里的「快刀」瞅準了旗下另一實體零售資產「紅星美凱龍」。杭州灝月通過集中競價與大宗交易減持紅星美凱龍股份(不超過3%,按當前股價測算套現約4億元。

顯然,當年瘋狂砸錢布局的商業生態如今正成為阻礙企業聚焦核心業務的「累贅」

03

電商下一時代關鍵詞:聚焦為王

曾經的跑馬圈地、多元佈局時代已經逐漸遠去

如今,聚焦為王」 正成為電商下一時代的關鍵熱詞。阿里頻繁減持圓通等非核心資產,正是這一趨勢的鮮明體現。

  隨着數字技術的持續演進與消費行為的深度變革,電商行業已進入高質量發展與結構性重塑並行的新階段。

  流量紅利見頂、購物渠道碎片化、消費者決策邏輯更新,使得粗放式經營難以為繼。

電商企業若想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脫穎而出,就必須將有限的資源聚焦於核心業務,深度整合供應鏈,精準服務用户需求。

以阿里為例,其確立用户為先、AI 驅動」 的戰略重心后,聚焦於國內外電商、阿里雲及 AI 等核心業務,通過減持非核心資產來優化資源配置,為核心業務的發展注入更多動力。

同樣,其他電商平臺也在紛紛聚焦核心業務,如京東圍繞供應鏈做業務,拼多多加碼直播與出海業務等。

顯然,在未來的電商競爭中,垂直深度將成為關鍵。只有聚焦核心業務,電商企業才能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構築起長期的護城河,實現可持續發展。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