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3年半虧了26億,海昌海洋公園賣身給這個「狠人」

2025-10-21 16:11

祥源控股集團對海昌海洋公園為期4個月的收購終於塵埃落定,祥源集團將以22.84億港元(約合人民幣20.97億元)收購海昌海洋公園已發行及定增股票。

完成交易后,祥源控股集團對海昌海洋公園的持股比例將達到38.6%,成為海昌海洋公園控股股東,海昌海洋公園隨之正式易主。

海昌海洋公園在近期發佈了這一交易公告,並且隨着公司股東的變化,公司的管理層也發生大劇烈震盪。

海昌海洋集團董事長、創始人,也是曾經上榜福布斯中國富豪榜的曲乃傑選擇拱手讓位,辭去海昌海洋公園執行董事、行政總裁及董事會主席等最為核心的職位,轉而擔任非執行董事。執行董事、高級副總裁李珂暉,非執行董事王旭光、Go Toutou(吳桐桐)、及袁兵也一同辭職。

「舊人」已去,「新人」到場。在曲乃傑等人辭職的同時,祥源系股東已經進入董事會。其中,祥源控股的俞發祥成為海昌海洋公園的執行董事、行政總裁和董事會主席,歐陽明、詹新偉成為海昌海洋公園的執行董事,賴志林和俞紅華成為公司的非執行董事。

有海南文旅行業知情人士透露,俞發祥是個「狠人」,上世紀90年代就闖蕩海南,「三進三出」:「海南業務沒成功之后,又回到了浙江,之后再去了安徽。」這也和俞發祥先后拿下海南、浙江、安徽的上市公司路徑一致。

該人士表示,俞發祥的業務涉及股票、文旅、地產:「前幾年主要還是做實業,近幾年不好説。」

不論如何,海昌海洋公園從股權到管理層的大變動都意味着,這家國內知名的海洋主題公園已經進入新的時代。

海昌海洋公園急需資金紓困

海昌海洋公園在公告中公佈了具體的交易細節,祥源控股集團以每股0.45港元的價格,認購海昌海洋公園51億股新股,總計對價達22.95億港元。

目前海昌海洋共計總股本81.14億股,認購佔公司已發行股本的62.85%,佔發行新股后的38.6%。

在祥源認購之前,海昌海洋公園的大股東是持有47.29%股份比例的海昌海洋集團——這家集團公司如今已經更名為澤僑控股有限公司,從公司的名稱上就和海昌的關係弱了一分。

更何況在新股發行之后,澤僑控股的持股比例將降至29.04%,低於祥源控股38.6%持股比例。目前持股9.7%的第二大股東泰山天尊投資有限公司,股份比例將稀釋至5.95;第三大股東歐力士亞洲資本持股比例,也將從現在的4.93%,下降至3.03%。

公告同時公佈了購股的募資用途。22.95億港元中的4.568億港元,將用於支持集團的日常運營及補充運營資金;9.136億港元用於推動包括主體公園運營、服務以及知識產權等核心業務的發展;9.136億港元用於償還集團部分的現有債務,其中6.852億港元用於償還銀行及金融機構的本金及利息,2.284億港元用於支付供應商款項及相關債務。

事實上,正是因為高額的債務,海昌海洋公園才走到了易主的地步。

海昌海洋公園2024年財報顯示,到去年底,公司的流動負債接近人民幣29.53億元。此外,公司還有近4.967億元的銀行及其他借款到期未償還。

到了今年年中,海昌海洋公園的負債金額還在攀升,截止今年中期財報中的流動負債金額,已經接近31.93億元。

大舉擴張遺留下的鉅債困境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海昌海洋公園高企的債務問題,可以追溯到2018年前后。

自2014年在香港上市以來,海昌海洋公園就和當時大部分的重資產企業一樣,走上了一條快速擴張的道路,在大本營大連之外,接連在多個城市投資建設。

因此,從2018年開始,海昌海洋公園在全國遍地開花。先是在2018年,在上海開業了投資50億元的上海海昌海洋公園。2019年,三亞海昌夢幻海洋不夜城正式投入運營,投資金額同樣達到50億元。

海昌在2017年就決定在鄭州建設海洋公園,總投資金額達到36億元,然而鄭州海洋公園直到2023年才正式開業,這對於投資巨大又需要長周期回報的文旅項目而言,是極高的資金成本。

然而在大舉投資建設之后,卻迎頭撞上2020年的疫情,這對於以線下運營為核心的文旅項目而言是前所未有的打擊。

旅遊人數驟降使得公司收入減少,然而作為文旅項目,尤其是有眾多海洋動物的海洋公園而言,餵養、維護的成本仍是高額的硬支出。

因此從2020年左右,海昌的資金鍊就已經出現緊繃狀況,到2021年,海昌海洋公園就以65.3億元的價格,將武漢、成都、天津、青島等4個海洋公園等古去哪,以及當時尚未開業的鄭州海昌海洋公園66%的股權,出售給了韓國私募基金MBK Partner,緩解資金壓力。

然而這一舉措也只是短暫解決了燃眉之急。在依靠資產出售拉動了2021年業績之后,從2022年開始,海昌海洋公園連續3年虧損。其中2022年虧損13.96億元,2023年虧損1.97億元,2024年虧損7.4億元,3年累計虧損金額達到23.33億元。

直到今年中期,海昌海洋公園的虧損還在持續。中報顯示,上半年公司收入6.86億元,同比還下降了14.19%;然而期內虧損額度則達到了2.96億元,同比擴大了254.44%。

一邊收購一邊質押、逾期,祥源控股資金實力成謎

從海昌海洋公園近年的營收水平和債務狀況來看,的確已經到了自身難以翻盤的地步,通過外力介入進行債務紓困,已經是海昌的必經之路。

可以説,祥源定增購股,的確能在一定程度上緩解海昌當下的資金壓力,然而祥源控股自身具備多大的資金實力,也是令市場存疑的問題。

要知道,海昌海洋公園到今年中期,在減去流動負債后的總資產規模還接近65億元,而半年期的營收也比海昌海洋公園的收入要低。加上海昌海洋公園在主題公園的運營方面有多年的經驗,知名度也高於祥源控股,因此祥源控股此番操作入主海昌海洋公園,也被認為是「蛇吞象」舉措。

就在海昌宣佈祥源收購的同期,祥源文旅也發佈了股東股份質押公告,持有公司20.56%股份的安徽祥源文化發展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安徽祥源」),質押了其持有的2.07億股股份,佔安徽祥源持有祥源文旅股份的95.63%,佔公司總股本的19.66%。

祥源控股實控人俞發祥、控股股東祥源旅遊開發有限公司和一致行動人安徽祥源合計持股6.12億股,佔公司總股本的58.08%。此次質押股份佔他們持有股份的33.86%。

公告顯示,安徽祥源部分質押出去的股份,主要是用於償還長沙農村商業銀行的債務。

就在近期,上海票交所在9月底發佈的承兑人逾期名單中,祥源控股旗下有4家企業均出現票據兑付逾期問題,有8家下屬企業存在持續逾期名單中。其中,4家下屬企業的累計逾期金額已經超過1.1億元。

從祥源的操作來看,一邊投入近23億港元收購,另一邊股東存在質押股份還債、並有逾期情況,新任股東的資金狀況也令市場感到疑惑。

祥源控股的俞發祥最早以裝修工程起家,1995年進入房地產領域。2001年,俞發祥通過嵊州市祥源房地產公司收購瓊海德借殼上市,一年后又將瓊海德出售。

但他在資本市場的運作並未就此停歇,2017年,收購上市公司萬家文化后更名「祥源旅」,到了2019年10月,通過資產重組完成上市。

根據公開信息,祥源控股2008年便涉足文旅產業,如今已在全國14個省市佈局40余個文旅項目,覆蓋世界遺產6處、國家5A級景區10處、4A級景區16處,形成了以「大湘西」「大黃山」「大南嶺」為核心的旅遊目的地集羣。

對於收購海昌海洋公園,祥源控股給出了「山海聯動」的願景,並希望整合成為旅遊目的地集羣、海洋主題公園、文旅低空旅遊」三大核心業務,打造「海陸空」立體化旅遊體驗。

除了祥源文旅之外,俞發祥還有的另一家上市公司是交建股份。這家公司在2019年10月上市。這是一家以基建工程建設為主的企業,主要從事公路、橋樑工程施工、市政工程等業務。

交建股份的上市主體是安徽省交通建設股份有限公司,乍聽上去似乎像是一家國企,但穿透后又是俞發祥為實控人的民企。

媒體報道稱,交建股份在2023年曾嘗試轉向光伏領域但最終並未成功,今年又轉而聚焦埃塞俄比亞的咖啡豆進口銷售及深加工業務。

手握兩家上市公司,業務之間並無關聯,同時覆蓋多個領域,俞發祥的操作,頗有一些早年資本市場莊家的「玩法」。

上述人士坦言,俞發祥經歷過90年代海南地產開發最火熱的時期,同時海南金融證券市場也是國內最早和最市場化的地區,因此具備資本運作氣息也並不意外。

對於祥源控股此番收購海昌海洋公園,中國策劃研究院文旅分院常務副院長秦智勇認為,這場收併購對於雙方而言,資本結合的考量因素更多:「但從運營的角度而言,全國的主題公園發展都存在難度,業績處於增長乏力的態勢。祥源入股海昌,從業務本身而言,是山岳型景區和海洋主題樂園景區,在業態和場景上,會慢慢形成互補發展。」

秦智勇認為,主題樂園存在客單價較高的問題,但當下進入的文旅行業進入大眾旅遊的時期,不少平替項目會形成競爭,這就使得主題樂園不得不去進行業務紓困:「至於能否解決經營困境的問題,還是在於雙方業態能否融合。」

隨着海昌海洋公園正式易主,這家國內海洋主題公園企業,已經進入新的敍事時代。未來等待它的,是一場「山川與海洋」的資源互補,還是又一次資本遊戲,只有時間能給出答案。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