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資訊> 正文
2025-10-21 13:11
AMD已與OpenAI簽署一項多年期合作協議,將部署總計6吉瓦(GW)級別的人工智能芯片。此項合作預計將為AMD帶來數百億美元級別的新增營收。AMD首席執行官蘇姿(Lisa Su)與OpenAI總裁格雷格·布羅克曼(Greg Brockman)做客《彭博科技》(Bloomberg Tech)節目,深入探討這項合作協議及其融資計劃。
讓我們來界定一下這次的機會,市場的反應已經很明顯了,但對於AMD 和整個AI行業而言,你認為這意味着什麼?
蘇姿豐:對AMD來説,這是一個具有里程碑意義的時刻。我們非常高興能與OpenAI團隊達成深度合作,這不僅是AMD的重大突破,也是整個AI行業的重要節點。歸根結底,AI的核心是算力,而算力正是智能的基礎。AMD長期致力於構建領先的計算平臺,我們與OpenAI在技術路線圖上已經合作多年。如今,雙方將攜手啟動一項宏大的計劃——建設規模高達6吉瓦的AI計算集羣。這不僅是AMD的重要進展,也將惠及股東、合作伙伴和整個AI生態體系。
格雷格,你能否具體説明,這些算力將用於哪些方面?我知道首期目標是吉瓦,最終會達到6吉瓦。
格雷格:我認為,全球仍然嚴重低估了對AI算力的真實需求。像ChatGPT這樣的產品,僅僅三年前還不存在,如今每周活躍用户已超過8億。有些甚至因為算力不足,而無法如期推出某些新功能或新產品。與此同時,模型的複雜度仍在指數級增長。可以説,我們正邁入一個「算力稀缺」的世界。因此必須儘快建設更多基礎設施。從1吉瓦起步只是開始,我們會以最快的速度擴展規模,把儘可能多的算力投入全球經濟體系之中。
這次合作對 AMD Instinct系列(AMD 推出的GPU 產品線)來説也是一次重大承諾。這是否意味着 OpenAI 成為該產品迄今為止最大的用户?
蘇姿豐:是的,這無疑是我們迄今為止宣佈的最大規模部署,也就是6吉瓦的算力。正如格雷格所提到的,我們將採用我們全新一代的MI450加速芯片,於2026年下半年啟動首個1吉瓦的階段部署。
大家需要理解的一點是,這樣的戰略合作關係,並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雙方需要經過多年的磨合與信任積累,才能真正做到全情投入。而這正是一項「全力以赴、深度綁定」的合作,我們將共同建設起OpenAI向全世界提供各類AI服務所需的核心計算基礎。這是一筆意義重大的合作,也充分體現了要讓整個AI生態系統高效運轉,必須有無數環節的通力協作。目前我們正着手展開大量的工程籌備工作;我們的團隊在軟硬件層面緊密協同,同時確保供應鏈體系全面到位——所有這些環節都在為兑現這一宏偉承諾而全力推進。
AMD與OpenAI達成合作,將部署總計6吉瓦的算力,採用AMD全新一代Instinct系列GPU。圖片來源:AMD公司
格雷格,請談談你們在這項合作中還需要依賴哪些參與方。有哪些雲服務商會參與?你們如何考慮與甲骨文等其他企業的協作模式?
格雷格:我們將這視為一項全行業性的努力,總體來看,我們認為算力的建設需要整個供應鏈的共同覺醒與加速投入遠超出人們原本的規劃。這首先要從能源端開始,我們需要建設更多電力基礎設施。像核能發電這樣的清潔高密度能源,將在未來扮演非常關鍵的角色。雲服務商當然也是這場變革中的重要一環,我們會在自有數據中心部署AMD芯片,也會與多家雲服務提供商聯合部署。目前我們已與甲骨文達成合作,同時也與許多其他雲廠商保持接洽。我們的態度非常明確:我們需要更多算力——越多越好。因為我們相信,這不僅對經濟增長至關重要,對國家戰略、甚至對整個人類的進步都具有重大意義。
這些數據中心會設在哪里?會是單一場址嗎?是否由甲骨文作為主要合作方?
蘇姿豐:實際上,這次公告的核心,是AMD與OpenAI的聯合計劃。OpenAI本身在全球擁有眾多部署合作伙伴,這次的部署也將主要依託多個雲服務商,具體的落地位置與架構由OpenAI團隊決定。但可以肯定的是,要支撐如此規模的算力,必然會分佈在多個地點、多家供應商之間,以便儘快上線。
如今外界都在關注OpenAI如何籌措鉅額資金來支撐這項投資。薩姆·奧爾特曼(Sam Altman)提到的資金規模甚至達到數萬億美元級別。在這次與AMD的合作中,你們是否考慮過債務融資?或者進行一次專項股權融資?畢竟你們同時在推進多個大型項目。
格雷格: AI相關收入的增長速度幾乎超過了歷史上任何一種產品,而這正是算力建設如此重要、值得全力投入的根本原因:需求與收益終將兑現。作為一家希望以最快速度前進的公司,我們在融資策略上會全面考量,包括股權、債務,以及各種創新型融資結構。在過去幾年中,我們投入了大量精力思考,如何籌措足夠的算力資源,以推動全球經濟真正轉向一個由AI驅動的新體系。
這項合作中,AMD 發行股票給 OpenAI 的前提,是 OpenAI 必須先行投資建設首個吉瓦級算力集羣。蘇姿豐,請問你是否有信心OpenAI 能兑現這一承諾?
蘇姿豐:當然。這是一項多方共贏的合作,對AMD、對OpenAI、對我們的股東,都是利好,我對OpenAI、對薩姆和格雷格的團隊都充滿信心。這是一場巨大的機遇,關鍵在於誰能更快、更大規模地把算力上線,我們承諾會共同實現。隨着OpenAI採購我們的芯片,AMD的營收與盈利都會同步提升。我們預計,這項合作從第一天起就將對股東收益產生實質性增益。我們非常高興能把OpenAI作為深度合作伙伴。這是雙贏,一種良性循環,推動我們共同實現把大量算力投放到市場的宏大願景。
剛纔提到供應鏈的其它環節,比如核能等電力問題,就剩下的算力供應鏈而言,你們對其成熟度有信心嗎?這些算力會主要在美國製造,還是會與AMD在海外共同部署?
格雷格:我們在評估所有可能的方案。我們的核心目標是儘可能在美國本土建設相關設施。過去一年我們在美國已做出大規模投資承諾,而且相關投入仍在持續。與此同時,我們也認為國際佈局同樣必要。算力將成為一種國家安全級別的戰略資源,各國都需要自己的計算能力。我們不會把選址侷限在某一地域,但也堅信美國應在該技術領域保持領先。我們正在擴展供應鏈,並與全球合作伙伴協同,以滿足未來幾年內預計出現的大量需求。
蘇姿豐,關於芯片製造方面,未來你們會考慮讓英特爾承擔代工嗎?
蘇姿豐:供應鏈管理是我們非常重視且謹慎處理的事項,我們當前擁有穩健的供應體系,並與臺積電在供應鏈上保持深度合作。就此前討論而言,我們確實將優先在美國本土建設作為重點,這對構建「美國AI技術棧」至關重要。我們希望儘可能把更多環節留在美國,並持續評估與保障供應鏈的長期韌性。
薩姆在X上表示,與AMD的合作是對現有與英偉達合作的「增量補充」。在推理場景中,使用AMD技術相較於英偉達是否具有明確的特定優勢,還是更多起到多元化供應的作用?
格雷格:我的看法是,要讓AI模型在任一平臺上穩定運行,都存在很高的固定成本,訓練環節的複雜度尤其顯著。目前我們在訓練方面主要依賴英偉達平臺,但在推理環節,遷移門檻相對較低一些。蘇姿豐及其團隊在MI450系列上的工作非常出色,這款芯片看起來很有潛力。不同芯片在內存帶寬與計算能力之間存在不同的權衡,不同業務場景會有各自的「適配點」。隨着工作負載的多樣化,擁有多樣化的芯片陣列反而能加速我們的整體能力提升。
這項合作既有運營層面的里程碑,也有財務層面的指標要達成。能否具體説明首階段1吉瓦的部署路徑?
蘇姿豐:我完全贊同格雷格的觀點。我們相信工作負載將高度多樣化,不同客户、模型與用例會帶來各異需求。基於這一點,我們對自身定位感到滿意。我們非常珍視這次合作,因為OpenAI是我們芯片的重要客户,他們對性能和可靠性的嚴格檢驗推動我們不斷改進,這也是我們對技術充滿信心的原因。
關於里程碑,首個1吉瓦部署至關重要。我們計劃在明年下半年啟動,並在此基礎上持續擴展。除了技術問題外,還涉及商業接受度與推廣速度。目前我們已與多家雲服務商開展合作,這將成為促進行業整體加速建設的重要催化劑,我期待儘可能快速地完成這一建設。我們已與若干積極採用我們技術的雲服務廠商合作,這將顯著推動行業建設節奏。
「彼此綁定」這個表述很有意思。越來越多AI使用方與芯片與設計方在財務上變得更緊密,這種趨勢會持續嗎?這是未來融資與合作的方向嗎?
格雷格:我確實認為世界正向AI驅動的經濟轉型。我們在OpenAI已親眼見證,進展既可能因算力不足而受限,也可能因算力充足而加速,團隊的產出能力與可用算力密切相關。事實上,這一趨勢已經初現端倪:人們正因獲得更強大的AI工具而發生變化,如果你是一名程序員,那麼當你能夠使用更先進、更高效的AI模型時,你的產出能力會顯著提升。如果你背后有十倍的AI算力支撐,理論上你的產出也會顯著提升。整個行業正在意識到:我們此前並未為這場算力需求爆發做好充分準備,從電力、硅片到軟件堆棧,全產業鏈都必須聯手應對這一挑戰。
蘇姿豐,你之前談到整體市場規模。現在與OpenAI的協議已落定,你是否會重新評估AI加速器與GPU市場的宏觀判斷?AMD在該市場中相對英偉達的地位是否已有所提升?
蘇姿豐:我仍然認為這是一個巨大的市場,就AI加速器而言,我們對可尋址市場(TAM)的估算在未來幾年將超過5000億美元,也有人可能認為我的預測仍偏保守。關鍵在於,算力需求極其龐大,正如格雷格所言,這是一個規模龐大的市場機會,必然會吸引越來越多的參與者加入其中。
對AMD而言,這次合作既是一次重要的里程碑,也是對我們技術實力與整體能力的有力驗證。除與OpenAI的深度合作之外,我們還在為眾多客户提供支持,業界對MI450系列的關注與期待都非常高。編輯/孫昊然、陳佳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