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資訊> 正文
2025-10-21 09:24
水旱無憂 守護糧安
皋蘭縣架構縣域水利防護網提升災害防禦能力
黃河什川段
幾場秋雨過后,皋蘭縣黑石鎮的大片玉米迎來收割期。今年65歲的魏萬軍站在田埂邊説:「現在我們種地安心多了,汛期的時候,堤壩像‘城牆’似的能擋住洪水,莊稼不怕淹;旱季的時候水庫還能及時送水,也不用擔心乾旱,畝產比以前多了200多斤。」魏萬軍提到的變化,正是皋蘭縣提升水旱災害防禦能力的生動註腳。
在皋蘭縣境內,黃河穿境而過,25條河洪道縱橫交錯。近年來,該縣以工程為基、科技為翼、協同為要,織就能防大汛、可抗大旱的水利防護網,讓沿岸百姓徹底告別了汛期怕淹、旱季怕乾的日子。
工程築基給河道穿上「防護鎧甲」
沿着黃河什川段行走,6公里長的堤防護岸像一條青色巨龍,守護着岸邊的農田和村莊。
據瞭解,皋蘭縣累計投資2.71億元推進河洪道治理,黃河什川段6公里河道治理工程投資上億元,不僅修了堤防,還配套了11公里的護岸。今年汛期,黃河水位超警戒,堤壩穩穩擋住了洶涌洪水,岸邊的300多畝果園毫發無損。
如今,皋蘭縣25條重點河洪道都有了「防護鎧甲」。蔡家河治理現場,13.32公里的河道旁築起18.59公里堤防,曾經經常坍塌的河岸,如今成了村民散步的好去處。「以前河里一漲水,岸邊的地就被衝得坑坑窪窪,水退去以后到處都是泥。」水阜鎮蔡家河村村民李桂蘭説,今年她種的西紅柿畝產比治理前多收了近三成。
這些防護牆的修建有效約束了中小河流行洪邊界,減少了河岸坍塌和漫溢的風險。澗溝(下澗溝村段)、果果川等治理工程直接阻斷山洪對村莊的衝擊路徑,全縣4座水庫、3座淤地壩成了「調控神器」。
據太平山水庫工作人員介紹:「汛期會把水位降到汛限以下,留足庫容防洪水;旱季就合理蓄水,保障下游灌溉。」去年夏天旱情嚴重,黑石水庫開閘放水,下游萬畝麥田及時得到灌溉,實現了「一庫兩用」的實效。
科技賦能讓監測調度「耳聰目明」
「叮!」皋蘭縣水利局的監測預警平臺上,一條雨情數據彈出,工程師王磊緊盯屏幕:「你看,全縣30個簡易雨量站、28個自動雨量站實時傳數據,18個視頻站能看清河道情況,今年新增的澗溝、果果川3個監控點,實現了對小支流水情的隨時掌握。」科技賦能讓預警更及時,也給汛期防汛工作上了一把安心鎖。
今年7月,什川鎮突降暴雨,平臺提前40分鍾發出預警,「縣-鎮-村-組-户」五級責任體系迅速聯動,4500余條預警信息通過短信、廣播傳到村民手中,下澗溝村村民及時轉移物資,沒有一户受災。「以前靠人跑着報信,現在廣播一響,我們就知道該干啥了。」下澗溝村村民王正福説。
旱季里,通過平臺分析河道來水和水庫蓄水數據,工作人員能精準制定放水計劃。「以前澆水靠搶,現在廣播里會精準通知到誰家幾點澆地,既不浪費水,也不耽誤農活。」黑石鎮大橫村村民張國富説,今年他家的土豆因灌溉及時,每畝省水30立方,產量還多了150斤。
協同兜底讓水旱防禦「無縫銜接」
皋蘭縣與蘭州新區、白銀景泰縣建立聯防聯控機制,既在汛期共享雨情水情、協同防禦跨界洪水,也在旱季協商調水、互補水源。物資儲備則是汛期「應急定心丸」一般的存在。記者在皋蘭縣應急物資儲備庫里看到,雨衣、雨鞋整齊碼放,3台發電機、10台抽水泵隨時待命。
「這些設備汛期能排澇,旱季能抽水澆地。」儲備庫負責人告訴記者,「今年旱季,儲備庫調了5台抽水泵到水阜河,抽取河水補充灌溉,解了200多畝菜地的燃眉之急。若遇到渠道堵塞,施工單位還能及時調來裝載機、挖機,清淤效率比人工快10倍。」
保障防洪安全任重道遠,須臾不可掉以輕心。如今的皋蘭縣,黃河堤防穩固,水庫碧波盪漾,監測屏幕閃爍,田間水流順暢。從被動應對到主動調控,水利工程不僅守護了縣域安瀾,更讓河邊百姓的產業因河而興。
記者 安娜 文/圖
責任編輯:任彩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