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觀點與韓德瑋對話:從小眾跑到大眾的大行科工 | 商業·向上的信心

2025-10-21 07:31

  炒股就看金麒麟分析師研報,權威,專業,及時,全面,助您挖掘潛力主題機會!

(來源:觀點)

商業客

大行科工始終緊握「技術創新」的車把,才得以在每一次的波動之中找到平衡,並穩穩地駛向前方。

編者按:2025年,中國商業地產步入結構重塑與價值迴歸的關鍵之年。隨着行業從規模擴張向質量提升轉型,AI賦能精細化運營、消費圈層深化與業態跨界融合成為驅動增長的新引擎。

在此時代節點,觀點機構繼續聚焦商業地產與消費市場的動態演進,將於11月12-13日在上海舉辦2025觀點商業年會,並同步推出年度系列報道——「向上的信心」。

我們將通過深入調研、交流和採訪,呈現一批在不確定環境中主動破局、以創新定義未來的企業與人物,以此記錄他們在行業在高質量發展階段的思考與行動。

十字路口的紅燈開始閃爍,計時器上的數字完成倒數,緊接着自行車踏板開始轉動。

齒輪咬合着每一節鏈環,發出「嗒、嗒、嗒」的清脆聲響,車輪壓過路面,快速的匯入了那個由紅綠燈、斑馬線與洶涌車流構成的喧囂世界。

這是城市的一角,也是大行科工夢想啟航的地方。

盛夏的一個午后,我們在深圳大行科工總部見到了創始人韓德瑋。這位邁入耄耋之年的董事長,身上有着歲月與智慧沉澱下深植於骨子里的干練。

從物理學博士到下海創業至今,五十余載光陰,韓德瑋歷經市場的浮浮沉沉。

當前,自行車行業進入了新一輪的下行周期,市場如同一條躁動不安的河流,價格潮汐漲落無序,情緒的漩渦無處不在。

不過,即便身處嘈雜的市場,大行科工的表現「照樣是飆升的,而且越飆越快」。

韓德瑋告訴我們,大行科工始終緊握「技術創新」的車把,才得以在每一次的波動之中找到平衡,並穩穩地駛向前方。

戲劇的跨界

這是我們第一次與韓德瑋見面。

採訪前夕,對他的瞭解基本源於互聯網,「激光物理學博士」、「摺疊自行車之父」……市場為他冠上了許多標籤。

40歲那年,韓德瑋放棄了美國的高薪工作,單槍匹馬闖入了自行車這個賽道。

從頂尖科學家到自行車工匠的跨界,本身就極具戲劇性和故事性,更何況在上世紀80年代,摺疊自行車還是個備受質疑的「新物種」。

提及這場大跨界,我們問他:為什麼?值得嗎?

面對突如其來的問題,他深深嘆了一口氣,繼而浮現一個如釋重負的微笑,似是對過往雲煙的釋然。

為何選擇摺疊自行車這個小眾賽道,他解釋稱:「我對自行車情有獨鍾,所以索性做一個高科低用的產品。」

韓德瑋端坐在辦公桌前,八十年的人生風霜染白了雙鬢,刻下了皺紋,那件半舊的格子襯衫卻依舊筆挺如松。

沉寂良久后,他以略帶激動的口吻説道:「事實證明我當時的看法沒有錯。」

實際上,當下摺疊自行車已經成爲了城市通勤、休閒運動的新寵,有數據顯示,2024年全球摺疊自行車零售量370萬輛,較2021年峰值增長約19%,中國內地市場零售量達80萬輛,五年複合增長率19.9%。

中信建投預測,2030年中國摺疊自行車市場規模有望達100億元,年複合增長率超14%。

聚焦到大行科工本身,2024年,按摺疊自行車零售量和零售額分別計算,市場份額分別達到26.3%和36.5%,穩居第一寶座。

今年9月9日,大行科工成功敲開港交所大門,成為「摺疊自行車第一股」。

波動的市場

鵬城的夏季,從不肯輕易謝幕。

即便時間來到九月尾聲,陽光仍舊鋒利,砸在玻璃幕牆上,濺起一片白晃晃的光,街道上也蒸騰起殘余的熱浪。

然而,戲劇總會在午后猝然上演,方纔還晴空萬里,下一瞬不知道從哪座寫字樓的角落又迅速涌出一團烏雲,很快豆大的雨點噼里啪啦的砸下。

急促的雨聲將我們的目光吸引,這變幻莫測的天氣也讓我們想到了當下的自行車市場。

前兩年,在户外經濟與騎行消費風潮之下,市場火爆如盛夏,「一車難求」的場面比比皆是;然而,繁華褪去,市場轉眼就進入了「庫存高企」的寒冬。

「最近這一年多時間,市場出現了下滑。」提及當前的市場現狀,韓德瑋表示:「大部分企業前幾年囤積的庫存還沒有賣光,所以市場普遍觀點不算樂觀。」

或許是親歷了數次周期的震盪,見證了無數企業的起落,韓德瑋仍舊保持積極的心態。在他看來,摺疊自行車仍舊大有可為,市場還存在很大的增量空間。

「現在摺疊自行車既能媲美公路車的性能,又有摺疊車的便捷性,所以很多大輪車車手不斷轉向摺疊自行車。」

他進一步解釋:「我們有一天會不會把這些(大輪車)車手的需求都延展過來?大眾大輪車、公路車出遊是一個非常大的市場,比現在的摺疊車市場要大幾十倍甚至幾百倍。」

在他所繪製的戰略藍圖中,原本混沌未明的市場前景彷彿被一束光照亮。與此同時,他還點出了通往未來的具體座標:「大家不要靠價格競爭,應該要有自己的研發,不斷改善產品。」

除了產品力構建之外,韓德瑋還觀察到,自行車市場的電動化浪潮已然成為不可逆的趨勢。

針對這一市場機遇,大行科工也提前做了佈局。據瞭解,目前大行科工的電動產品已覆蓋可摺疊的電子助力自行車、不折疊的電動車……

「電動車方面,我們打造了一個新品牌叫‘BICECO’,和大行屬於雙品牌。」他表示,BICECO的售價會便宜20%左右,同樣採用大行的技術、品質和售后,相信這一產品在二三四線城市很容易得到認可。

恆定的鏈條

採訪前夕,我們先是來到了大行科工的產品展廳進行參觀。

步入廳內,映入眼簾的是紫金元素設計的上市紀念版P8摺疊自行車,工作人員告訴我們,這一產品是爲了紀念大行科工在港交所上市特別發售的,當日便售罄了,非常受歡迎。

而后按照既定的順序開始探訪,從初代產品到最新上市的高端競速摺疊車P18Ultra、上市紀念版P8、電子助力自行車、電動車……工作人員為我們一一講解。

產品背后,大行科工這四十余年的發展之路似是化作一幅長卷,500余項專利技術、70余款車型徐徐展開。

據觀點新媒體瞭解,大行科工是中國摺疊自行車行業擁有最多專利的品牌。招股書透露,在中國內地擁有113項有效專利,在美國、歐洲及日本擁有22項有效專利。目前,公司產品線已從摺疊自行車擴展到公路自行車、山地自行車、兒童自行車和電助力自行車。

2022年至2024年、截至2025年4月30日,大行科工實現收入分別為2.54億元、3億元、4.51億元、1.85億元;年度利潤及全面收益總額分別為3143.4萬元、3485萬元、5229.9萬元、2152.8萬元。

「摺疊自行車以前是小眾產品,但是大行科工已經從小眾跑到大眾了。」韓德瑋沒有提高聲調,反而將語速放緩,每個字都説得異常清晰、沉穩。

在他眼中,我們彷彿看到了閃爍着如星辰般的光亮,那是歷經千辛萬苦后終於如願以償的滿足與驕傲。他平靜卻有力地説道:「這些(技術)都是我們從小眾邁入大眾的憑藉。」

順着他的話題,我們問到:「大行從創立至今有六百多項專利技術,您最自豪的是哪一項?」

略微思索過后,韓德瑋回答道,摺疊自行車其實很不容易,要輕,要好騎,還要美觀、安全,很多東西其實是互相矛盾的,這麼多年專利技術累積下才走到今天。

「如果要具體到哪一項技術,最近我們‘快車道’技術是比較突出的。」他告訴我們,快車道技術能夠顯著提升自行車車架剛性及騎行效率,不僅影響到摺疊車,普通的大輪車、電動車都有所牽涉。

「依託這一技術,我們現在也跟大輪車企業開始了多方合作,這是我們業務不斷增長的重要因素。」

至於四十多年技術探索是否會面臨天花板,韓德瑋給出了否定的答案。

他認為,摺疊自行車要騎的更快、折的更小、重量更輕、外觀更漂亮、價格更低,這些都有很多空間可以創新。

「就像電腦、食品、衣服一樣,我覺得人類所有東西的創新都沒有天花板。」

技術創新是大行科工的立身之本,韓德瑋還提到,國家對知識產權保護意識的增強、營商環境的改變,同樣也是大行科工向前邁進的助推器。

以下為觀點新媒體對大行科工創始人、董事長韓德瑋先生的採訪實錄(節選):

觀點新媒體:韓博士,您曾在激光物理領域有深入研究並參與戰術激光研發,是什麼促使您在41歲時決定放棄科研工作,投身於摺疊自行車這個看似完全不相關的領域?

韓德瑋:當時我在美國休斯頓飛機公司,負責高能激光的部分,有些發明非常出色,但美國國防部就想把它用來做飛彈。我是反戰分子,覺得花了十多年功夫做出來的東西拿去打仗,很沒有意思,所以我就決定換一個跑道。

我有很多跑道可以換,但是對自行車情有獨鍾,所以索性做一個高科低用的產品,把摺疊車做好,很多人就會用。

果然,摺疊車在國際國內都很流行,事實證明我當時的看法沒有錯。

觀點新媒體:創業四十多年,印象最深刻的是什麼?

韓德瑋:印象最深刻就是被人「冒犯」。

90年代的時候,我們外銷已經很好了,后來因為大家抄襲,我們虧本虧了好幾年。這是很大的打擊,精神的打擊,還有事業的打擊,但是我沒有放棄,還是繼續做。

現在大環境好了,國家對知識產權的保護加強,等到了迟來的正義,所以我們現在就有點一枝獨秀了。

觀點新媒體:您如何判斷國內摺疊自行車市場的發展前景,還有多大的增量?

韓德瑋:前兩年户外經濟浪潮帶動下,騎行的熱度其實還是比較大的,但是最近這一年多時間,市場出現了下滑。

目前中國跟全球的自行車界(的步伐)都是有點緩慢,大部分企業前幾年囤積的庫存還沒有賣光,所以市場普遍觀點不算樂觀。

至於行業的天花板,我認為很大、很高,為什麼?因為現在摺疊自行車既能媲美公路車的性能,又有摺疊車的便捷性,所以很多大輪車車手不斷轉向摺疊自行車。

我們有一天會不會把這些(大輪車)車手的需求都延展過來?大眾大輪車、公路車出遊是一個非常大的市場,比現在摺疊車市場要大幾十倍甚至幾百倍,所以我覺得我們高性能的摺疊車暫時看不到什麼天花板的。

市場從去年夏季就開始大量下滑,但是我們大行科工的銷售表現照樣飆升,越飆越快。比如今年頭四個月的銷售額跟去年同期比較已增長逾46%,淨利潤更增長近70%左右。

現在最大的影響因素就是大環境對於創新經濟的利好,國家政策對知識產權的保護全方位加強,使得國內各行業的創新都提升了很多,大家也願意出錢去搞研發。

對我們來講,長期以來都是不斷創新的公司,到目前應該有超過500個左右的專利,其中有很多過時了,但還有一百多個有效專利,另外有15項是發明專利。所以我們的研發投入現在有了保障,這是很關鍵的。

技術方面,我們有很多新的技術能夠獲得消費者認同,尤其是「快車道」技術。「快車道」技術牽涉到非摺疊車的技術,就普通的大輪車,我們大幅度的改良了。依託這一技術,我們現在也跟大輪車企業開始了多方合作,這是我們業務不斷增長的重要因素。

觀點新媒體:您如何看待摺疊自行車在未來城市交通體系中的定位?如何與共享單車、電動自行車、電動滑板車等其他出行方式互補共存?

韓德瑋:共享單車前幾年對我們影響很大,但是現在已經穩定了。共享單車雖然便宜、方便,但騎得慢,舒適度也不夠,所以很多人又迴歸回來。

摺疊車是最方便的,因為便於攜帶跟儲存,所以現在不覺得有什麼威脅,穩定了。

滑板車也是一個競爭對象,但是現在滑板車的成長不怎麼快,摺疊車跟電動摺疊車,前途還是比較樂觀的。

觀點新媒體:在您看來,自行車市場的電動化浪潮是否是不可逆的趨勢?大行科工計劃將電動產品營收佔比從目前8%提升至未來兩年的30%,將採取哪些具體策略實現這一目標並提升品牌溢價?

韓德瑋:現在電動單車還是助力單車,在外國已經賣得很好。在歐洲,金額已經超過自行車,但是對於小包大包,在歐美的話還沒有正式成為氣候。

我們最近有個三蹦子,在外面賣得很火。因為很方便,但是很貴,所以美國也針對性增加關税。但是大家還是會買,便宜又方便,這種三輪車我們也會做。

中國的電動車已經非常流行,而且性價比非常高,已經有點內卷。但是在國外還沒有,除了東南亞做得不錯,歐美還沒有,以后可能會做。

我們也開發了電動車,從不折疊的或者摺疊的助力車一直到電摩,整套都已經開動,天津的廠下個月就正式投產了。

電動車方面,我們打造了一個新品牌叫「BICECO」,和大行屬於雙品牌。BICECO聽起來像英文的bicycle,差不多的發音,但是BICECO后面是co,代表環保的意思,所以BICECO就是環保車。

這是和大行不同的品牌,但是同樣採用大行的技術、品質和售后,我們覺得在二三四城市會很容易被接受,因為便宜大概20%左右。

觀點新媒體:目前整個市場比較悲觀,韓博士如果要跟整個行業打打氣,會跟大家説些什麼?

韓德瑋:大家不要靠價格競爭,應該要有自己的研發,不斷改善產品。

我們是國家高新技術企業,研發經費要等於銷售額的3%,目前研發團隊已經達到近50人,含三個博士,所以我們研發投入越來越大。

另外,我們現在的技術也準備跟業界共享,有一個專門的部門,叫新業務部(共享360)。很多的專利技術包括品牌,跟三十幾家國內企業合作,大家在技術層面也好、品牌也好,互利共贏。等到他們自己研發起來的話,就可以不用跟我們合作了。

觀點新媒體:擔不擔心教會徒弟餓死師傅?

韓德瑋:應該是不擔心的,因為我們有專利的壁壘。

另外,等到十年之后專利到期,我們應該不會吃大虧。而且等到大部分企業發展起來,市場興旺了,對我們也有間接的好處。

觀點新媒體:自行車賽道的創新有天花板嗎?

韓德瑋:以自行車、電動車來講,或者任何的產品,都是沒有什麼天花板的,比如説今天的單車比10年前的單車改進了很多。

我們的電動汽車比十年前改進了很多,電動兩輪車也改進了很多,一直都在改進。所以我認為自行車、電動車、兩輪車、三輪車暫時看不到天花板的。

摺疊自行車要騎的更快、折的更小、重量更輕、外觀更漂亮、價格更低,有很多空間可以創新,就像電腦、食品、衣服一樣,我覺得人類所有東西的創新都是沒有天花板的。

觀點新媒體:您四十歲,就基本實現財富自由,現在上市個人的分紅主要用在哪里?

韓德瑋:我準備把大部分的錢捐給有意義的公益慈善。

我生活比較簡單,也不穿名牌,飲食也很簡單。我個人已經找了律師專家,把絕大部分個人利益捐給基金,就是非盈利機構,做各種公益,尤其是教育方面,還有救災方面。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