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創:戰神》票房暴跌,「壞AI」題材乏味,缺創意的好萊塢科幻只剩「霓虹燈」?

2025-10-21 06:58

來源:環球

【環球時報特約記者 董銘】好萊塢科幻題材創意不足?《好萊塢報道者》近日稱,由迪士尼出品的科幻大片《創:戰神》票房短期內大幅跳水,空有炫目的特效,但糟糕的劇情讓這個有着40多年曆史的IP后繼乏力,這也凸顯了好萊塢科幻題材在創意上的困境,僅靠蹭人工智能(AI)的熱度還遠遠不夠。

票房創該系列最大跌幅

由喬阿吉姆·羅恩尼執導,傑瑞德·萊託主演的《創:戰神》本月10日在北美上映,17日登陸中國院線。作為1982年開啟的《創》(又名《電子世界爭霸戰》)系列最新續集,這部科幻大片將賽博數字世界與時下熱門的AI科技相融合,講述了來自數字世界的AI程序「阿瑞斯」被派遣至現實世界執行高危任務,其行動引發人類與人工智能的首次正面碰撞,「阿瑞斯」的命運也在兩個世界的交匯中發生劇變。

據票房網站BoxOfficeMojo統計,《創:戰神》目前北美票房5457萬美元,海外票房4840萬美元,全球票房剛剛過億,這個成績對於投入不菲的迪士尼來説,商業上就沒有達到預期。「剛來到第二個周末,《創:戰神》的票房就遭遇無情打擊」,美國「銀幕咆哮」網站分析這部影片的票房「跳水」現象時稱:作為《創》系列的第三部作品,其首周 3天票房達3320萬美元,遠高於1982年的《創》(480萬美元),但低於2010年的《創:戰紀》(4400萬美元)。然而到了第二個周末,《創:戰神》票房就暴跌了65%,創下了該系列最大跌幅。

報道稱,造成票房大幅跳水的原因主要還是其糟糕的口碑,按照這個趨勢,《創:戰神》最終全球票房很可能低於2.5億美元。如果基於該片1.8億的成本來估算,《創:戰神》的全球票房要到4.5億美元才能達到收支平衡,差距實在太大。「銀幕咆哮」網站認為,雖然《創:戰神》的結尾暗示還會有續集,但目前如此大的財務虧空,很可能讓后續項目難產,「除非影片在流媒體和線下游戲項目中掀起狂歡,否則《創》IP很可能再次陷入長達10年甚至更長的雪藏」。

「霓虹燈」美學

爛番茄網站給《創:戰神》打出52%的媒體新鮮度和86%的爆米花指數,Metacritic網站英美主流媒體評分只有48。《帝國》調侃稱,這部影片的深度也就和一張軟盤差不多,那些炫目的CG特效、傳奇音樂人操刀的配樂,只是給這部影片套上了一層未來主義的外殼。《大西洋月刊》也認為,該片不過是一個膚淺的故事,依靠光鮮的外觀給觀眾帶來興奮感。

對於《創:戰神》中展現的科幻世界,英國《每日電訊報》認為非常糟糕:「劇情是混亂的,角色是乏味的,萊託飾演的阿瑞斯在科幻和現實世界中橫跳,被長達兩個小時的臃腫故事所淹沒。」在影評人邁爾斯·薩里看來,「《創》從來就不是為現實世界而生的,這部新續集與我們熟知的IP立意背道而馳。科幻系列應該在忠實原意的基礎上,加入令人興奮的創新思路,但《創:戰神》中的賽博數碼世界參考了現實,與其説是一種創新,不如説是照抄視覺風格,丟失了該系列標誌性的迷幻色彩」。

《創:戰神》在中國上映后口碑和票房也不算理想,據貓眼專業版數據,截至20日該片票房僅2025萬元人民幣,平臺預測其中國最終票房約為3500萬元,離《創:戰紀》(1.18億元)有不小差距。《創:戰神》豆瓣評分僅為6.1,不如該系列的前兩部。在資深影迷看來,《創:戰神》的確繼承了《創》系列的「霓虹燈」美學,視覺特效着實炫目,但是劇情內核無聊,顯得空洞、牽強,丟失了前作中對於電子賽博世界的隱喻。

挖掘AI的複雜性

「邪惡AI」的題材現在很無聊,《好萊塢報道者》如此評價近年來各種科幻、動作大片中加入的AI元素,「從《碟中諜8》到《梅根2.0》,再到《創:戰神》,好萊塢頻頻用邪惡的人工智能大反派指代現實世界中的AI,發出令人擔憂的預測,警告AI未來會摧毀人類。如今AI技術就在我們身邊,觀眾也對這一類型的影片並不感到新奇,畢竟「邪惡AI反派」在大銀幕上已經存在幾十年了。早在1968年庫布里克的《2001:太空漫遊》中,就創造了HAL 9000詭異的紅眼和聲音;雷德利·斯科特的《異形》和《銀翼殺手》中也有人工智能的存在,到了亞歷克斯·加蘭2014年的《機械姬》中,人工智能已經頗具現代感。

然而現實中的悖論是,雖然很多美國人在接受民調時表示對人工智能感到擔憂,但在日常使用各種AI工具時還是樂此不疲——看看有多少人在用ChatGPT聊天就很清楚了。就像是《碟中諜8》中發出的警告,人工智能似乎很可怕、能夠摧毀人類,但和人類日常生活中使用的AI工具又不是一回事兒,兩者之間存在割裂感。「把人工智能簡單地視為殺人機器、反派大惡棍……這種做法也太老套了,既缺乏創意也顯得愚蠢」。在《好萊塢報道者》看來,如今此類科幻電影的瓶頸,是如何挖掘這種複雜性,將AI打造成一個真正具有新鮮感的角色。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