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財經觀察:「人工智能雄心」衝擊美國電網

2025-10-21 06:52

【環球時報駐美國特約記者 卓然 環球時報記者 李迅典 陳欣】編者的話:「大型科技公司的人工智能(AI)雄心正在重塑美國電網。」美國雅虎財經網站18日以此為題報道稱,人工智能模型以及其依賴的數據中心需要大量電力,美國電力行業正在竭盡全力跟上AI發展步伐。不過,隨着大型科技公司競相投入AI競賽,其對電力的巨大需求暴露出美國電網的脆弱性與滯后性,也推高了居民電費,並引發廣泛擔憂。如何在技術野心與能源保障之間找到平衡,成為美國社會必須直面的考驗。

一次AI搜索的耗電量是谷歌搜索的10倍

美國數據中心增長勢頭迅猛。市場調研公司「協同研究集團」的數據顯示,截至今年第二季度末,美國擁有約522個超大規模數據中心,佔全球總算力的55%左右。預計在2028年底之前,美國還將有約280個這樣的數據中心投入運營。

美國《華爾街日報》稱,大多數美國數據中心開發商將接入電網列為首要關切。美國能源企業Bloom Energy公司創始人斯里達爾表示,長期以來,數據中心一直想當然地認為電力唾手可得,「建好數據中心,然后插上電就行了」。鑑於發展人工智能的極大用電量,這已不再可能——一個數據中心的耗電量可與1000家沃爾瑪門店相當,一次人工智能搜索的耗電量可能是一次谷歌搜索的10倍。

根據美國能源部的數據,在2020年以前,數據中心消耗的電力還不到美國用電總量的2%,但到2028年,數據中心的用電量可能佔到美國用電總量的12%。德勤今年6月發佈的報告稱,到2035年,美國人工智能數據中心的電力需求可能較2024年增長30倍以上。德勤於2025年4月對120家美國電力公司和數據中心高管進行的調查顯示,電網壓力是數據中心發展面臨的主要挑戰。這就是美國政府和企業人工智能願景與電網供電能力之間的矛盾所在:目前,一些數據中心接入電網,需等待長達7年的時間。市場研究公司Gartner分析師約翰遜認為,美國電力行業還沒有能力跟上這一發展趨勢。

廈門大學中國能源政策研究院院長林伯強在接受《環球時報》記者採訪時表示,美國電力需求長期以居民和商業用電為主,這類需求具有較強穩定性,使得電網系統維持在「夠用即可」的水平。但人工智能產業的爆發式增長,正打破這一平衡。「AI帶來的壓力非常大。」林伯強強調,美國電網基礎本身較弱,這與投入不足直接相關。更關鍵的是,美國電網呈現分散化特徵,各州電網獨立運行,缺乏統一協調的調度體系,在應對集中式高負荷的AI數據中心時顯得力不從心。

高盛預測,美國需要新增約50吉瓦的電力容量(足以滿足約4000萬戶家庭的用電需求),才能支撐人工智能的迅猛發展。業內人士預計,美國的電力短缺將持續三到五年左右。

《華爾街日報》稱,建設大型發電廠或擴建電網基礎設施的過程通常阻礙重重,最近更是難上加難。各類項目普遍面臨多重製約,包括許可獲取、供應鏈與人力資源瓶頸,以及不斷高企的成本。特朗普政府對鋼鐵和鋁以及一些銅產品加徵的關税更是加劇了上述問題。用於大型發電廠的巨型渦輪機訂單積壓,交付周期長達數年。同時,輸電設施建設也進展緩慢。美國去年新增了888英里的高壓輸電線路,前年新增了450英里。這低於2015年至2019年期間年均新增900多英里的水平。

數據中心的電力需求給老化的基礎設施帶來巨大壓力,迫使公共事業公司花費數十億美元進行升級。據《今日美國報》18日報道,2025年至2029年間,電力公司預計將花費1.1萬億美元用於電網升級。在特朗普政府關税政策的影響下,升級基礎設施的成本預計會進一步上升。

清華大學新聞學院和人工智能學院雙聘教授沈陽對《環球時報》記者表示,美國大型科技公司的人工智能擴張,對美國電網造成前所未有的衝擊。然而,美國電力系統基礎設施老化嚴重,輸電網絡跨州審批周期漫長,核電建設進度迟緩,而AI數據中心擴張速度極快。這種「電力建設慢於AI擴張」的結構性錯配,使得電價上漲與區域性電力短缺成為必然趨勢,尤其在得克薩斯州、佐治亞州等地的AI產業集聚區,已經出現明顯的電網壓力與調度風險。

美國平均電價已上漲13%

面對由AI快速擴張推動的電力需求,美國公共服務機構和普通居民都不乏擔憂。雅虎財經稱,如果一家公共事業公司接到為一家數據中心提供20億瓦電力的請求,該公司會花費數百萬美元來購買設備、材料,並僱用人員以實現這一需求。如果最終需求量低於預期,公共事業公司可能面臨資產閒置、無法產生收益的局面。公共事業公司要麼想辦法將這一成本轉嫁給用户,要麼自己承擔損失。

「數據中心開發商不惜一切代價追求速度的做法存在風險。」研究機構「能源創新」的電力模型主管皮爾龐特表示,「它們的長期商業模式是怎樣的?實際會需要多少資源?整個領域都存在巨大的不確定性。」

雖然AI數據中心的長期需求前景尚不明朗,但數據中心建設帶來的能源負荷增加已經反映在美國人的電費賬單上。今年第三季度,由於人工智能建設帶來的需求激增,能源價格上升,居民的平均電費和燃氣費同比上漲了3.6%。

「我覺得電費太高了。」肯塔基州護士林賽·馬丁在社交媒體上表示,7月份她的電費賬單達到314美元,8月份進一步上漲至372美元。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17日報道稱,馬丁並非個例。根據美國能源信息署(EIA)的數據,居民用電成本正在上漲。自2022年以來,美國平均電價已上漲13%。相關專家表示,電費上漲主要是因為更新和維護電網及其他必要基礎設施的成本增加。

斯坦福大學普雷考特能源研究所高級研究員拉賈戈帕爾告訴CNN,過去數據中心的建設規模不大,並未對消費者價格產生影響。但如今,人工智能行業的需求呈現「爆發式增長」。這意味着該行業需要的資源比以往任何時候都多。JD Power公共事業情報總監沃恩18日告訴《今日美國報》,「這是每月賬單金額增加的主要催化劑,而且這種增長趨勢看不到盡頭。」

美國銀行經濟學家戴維·廷斯利日前在一份報告中寫道:「人工智能的影響體現在數據中心建設所需的輸電和配電網升級支出上,這些支出最終由納税人承擔。美銀認為,電價可能還有進一步上漲的空間。」

化石能源能否支撐美AI未來?

「人工智能數據中心開始自供電。」《華爾街日報》稱,隨着爭奪人工智能主導權的競賽以驚人的速度推進,「自供電」成為美國科技公司破解接入電網僵局的權宜之計。

林伯強表示,美國部分科技企業選擇自建電廠應對需求。「但光有電廠遠遠不夠,電網的傳輸和接入能力纔是核心瓶頸。」美國現有電力系統與AI發展需求之間存在較大差距。

沈陽介紹説,其他國家普遍採取「分散佈局+清潔電源+高效調度」的綜合策略來應對AI時代的能源挑戰。中國通過「東數西算」工程,將高能耗數據中心佈局於西部清潔能源豐富地區,並以特高壓輸電支撐東部算力負荷;歐盟依託嚴格的能效標準與碳排放審計機制,推動數據中心節能化與余熱回收利用;新加坡因土地與電力稀缺,實施「暫停審批」與配額管制策略。這些國家的核心共識是將AI視為「關鍵負荷」,通過能源結構優化、跨區域調度與監管機制創新,來抵消算力爆發式增長帶來的電力衝擊。

路透社稱,特朗普政府啟動了一項加快發電廠和輸電線路發展的舉措,即「電力加速」項目。美國能源部已下令幾家原計劃關閉的煤炭和天然氣工廠繼續運營,這是美國支持化石燃料的最新舉措。「電力加速」項目將幫助美國能源部確定如何利用資金和國家緊急權力來擴大發電規模。

不過,《華爾街日報》稱,分析師預計,美國風能和太陽能項目取消數量將增加,因為根據特朗普政府的相關政策,這些項目將失去關鍵的聯邦税收優惠。特朗普政府認為清潔能源項目無法提供滿足人工智能所需的全天候發電能力,並表示將加大風能和太陽能項目的審批難度。

沈陽認為,特朗普政府主張化石能源的戰略迴歸、放寬天然氣與核電項目審批、加速基礎設施建設,這些舉措在短期內的確可以緩解電力緊缺,但難以迅速形成足夠的清潔基荷電源(持續、穩定、不間斷供電的發電設施)。核能、小型模塊化反應堆(SMR)及輸電網改革均屬中長期工程,難以在兩三年內支撐AI算力的指數級增長。如果缺乏與之配套的輸電體系升級與成本分攤機制改革,美國的AI繁榮可能演變為居民電價上漲與地區電力不均的「能源博弈」。真正可持續的路徑,仍需在利用化石能源實現「平穩過渡」與推動清潔能源「結構性提速」之間找到平衡,使AI增長與能源轉型形成閉環。     

林伯強也表示,現任美國政府側重發展化石能源的政策取向,或能在一定程度上緩解短期電力供給壓力。但這一政策能否支撐AI產業發展,核心瓶頸在於建設速度。「AI的電力需求是短時間內大規模增長的,這就對電源和電網的同步建設提出了極高要求。」林伯強表示,美國社會的核心擔憂在於,即便依賴化石能源擴大電力供給,電網改造與電源建設的進度也未必能跟上AI需求的增長速度。這種供需增長節奏的錯配,或將成為制約美國AI產業發展的關鍵障礙。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