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資訊> 正文
2025-10-20 12:12
文 | 邁點
近年來,城市里不少「老面孔」物業正悄然變身,曾經的企業總部、閒置寫字樓甚至爛尾樓,搖身一變成了酒店。
前有格美集團斥資13.1億元接手上海陽光城總部,計劃轉型為酒店或租賃住房。
后有佛山空置兩年多的原龍行總部大樓重獲新生,將改造為全季酒店。
更令人矚目的是貴州「天下第一水司樓」,這座曾因資金鍊斷裂沉寂多年的爛尾樓,2025年經格美集團改造為紫林山豪利維拉酒店,在國慶期間最貴房型達3688元/晚,入住率超60%,實現從爛尾到盈利的漂亮轉身。
一時間,酒店集團好像都盯上老舊物業,這波操作背后藏着怎樣的邏輯?
當下酒店行業早已過了野蠻生長的年代,市場趨於飽和,增量放緩的信號越來越明顯,存量市場的競爭卻愈發激烈。2024年全國酒店市場數據揭示總量突破37萬家,客房規模達1850萬間。想要在這樣的賽道上跑穩,就得找到新的突破口,而老舊物業恰好成了破局的關鍵。
這些老舊物業大多盤踞在城市的核心地段,自帶成熟的區位優勢和潛在客羣基礎,改造潛力十足。
對酒店集團來説,拿下它們不用從零開始建樓,能快速切入目標市場、拓展業務版圖。比如不少集團就把老舊寫字樓、公寓改造成不同定位的酒店,省心又高效。位於山東蓬萊區東部創發新區核心板塊的宏泰總部創業大廈,正以「亞朵+麗呈+希爾頓」的組合模式,打造出房地產行業轉型的標杆範例。
更關鍵的是,改造比新建划算太多。
新建酒店要拿地、設計、施工,光是土地出讓金和建材、人工成本就不是小數目,而且建設周期長,資金回籠慢,堪稱重投入、慢回報。反觀改造老舊物業,能充分利用原有建築結構,省去大規模土建工程,施工規模小了,需要的人力也少,成本自然降下來。
從長期來看,改造后的酒店靠着核心區位和優化后的設施,更容易吸引客源,競爭力一點不弱。
而對那些高空置、難去化的存量物業來説,酒店業態更是「救命稻草」。
如今商業地產進入存量時代,大量物業面臨空蕩蕩、難變現的困境,去化壓力越來越大。酒店業態剛好能靈活適配空間,還能帶來穩定運營收益。不管是整棟老舊寫字樓改造,還是商業綜合體閒置樓層利用,引入酒店就能快速激活沉睡資產,填補區域住宿缺口。更妙的是,酒店帶來的客流還能帶動周邊商業活力,給存量物業注入長期價值。就像佛山原農行總部大樓,空置兩年后,佛山市建鑫住房租賃有限公司與華住集團合作,將其改造成全季酒店,成功盤活了資產。
在存量物業改造的實踐中,酒店行業的空間利用腦洞越來越大,玩法也越來越多元。較火的非「拼樓」莫屬。
比如,杭州錢江世紀城的公寓樓,這棟45層的大樓內分佈着十余家酒店,不同的品牌分享建築空間。
有的集團旗下有品牌矩陣,會嘗試將旗下不同品牌放在同一棟樓內,靠「內部品牌聯動」挖掘資產價值。如華住集團旗下的全季、桔子、漢庭就同時出現在一棟樓內,形成「垂直酒店集羣」。經濟型的漢庭承接高性價比需求,中高端的全季匹配商務客羣,桔子則以特色設計吸引年輕羣體。
這種梯度化品牌組合既覆蓋了更廣泛的消費層級,又能通過共享大堂、電梯等公區設施降低運營成本,更重要的是,華住2.88億會員體系能實現客流互通,讓每一個品牌都不愁客源。
圖源:小紅書APP
圖源:小紅書
先説説消費者體驗,「拼樓」很容易模糊品牌定位,讓高端客羣心里膈應。比如某高端酒店和經濟型酒店共用一棟樓,電梯、停車場都要一起用,高端客人頻繁遇到經濟型酒店的客流,很容易產生品牌降維的落差感。
圖源:小紅書APP
再看運營管理。「拼樓」帶來的人員複雜問題,讓安全和服務難度直線上升。一方面,住客羣體差異大,人員流動複雜,行李錯拿、電梯擁堵、噪音干擾等問題,比獨立酒店常見得多。另一方面,多品牌共享空間,服務責任很容易「扯皮」,常常因為「該誰管」爭論不休,導致問題迟迟得不到解決,最后引發差評,連累整棟樓的口碑。
更麻煩的是,同一棟樓里的酒店還可能「內耗」。爲了搶同一批客源,説不定會打起價格戰,最后大家利潤都被壓縮。而高端品牌爲了避免掉價,可能要額外花錢建獨立入口、專屬電梯,反而抵消了「拼樓」原本的成本優勢,陷入「想省卻更費」的矛盾。
若想讓酒店通過物業釋放更大價值,或許可以先跳出「只做住宿」的單一思維,嘗試探索「1+1>2」的可能性。
首先,空間分層複用,讓每一層都賺錢。
不必將整棟物業侷限為單一酒店,而是根據樓層特點和客羣需求,給每一層賦予不同功能,讓每一寸空間都產生收益。
比如低樓層可以打造成「流量入口」,把1-3層改造成開放式商業空間,引入咖啡店、輕食店、24小時便利店、生活服務站等。這樣既能服務酒店住客,又能吸引周邊社區居民和上班族,逐漸形成「酒店+社區商業」的流量閉環。像全季酒店的部分門店,就把1層設為兼具書店和咖啡吧功能的「客聽」公共空間,即使非住客就算不是住客也能來消費,人氣特別旺。
中高樓層則可嘗試做「差異化住宿分區」,針對不同客羣設計房型,比如給商務客羣配置辦公設施,給家庭客羣提供親子套房。有些酒店還會在頂層加建屋頂酒吧、觀景露臺,靠「住宿+場景體驗」提升客單價,試想,客人晚上在露臺喝着小酒看夜景,這樣的體驗或許能讓他們更願意為住宿買單。
其次,資產聯動運營,把酒店變成資源樞紐。
以酒店物業為核心,嘗試聯動周邊商業、文旅、產業資源,形成「1公里生活圈」,通過資源互換實現價值最大化。
比如與周邊商場、餐廳、影院簽訂合作協議,給酒店住客提供專屬折扣。同時周邊商户也能為酒店導流。像上海就有酒店通過類似模式,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住客在周邊商户的消費轉化率達,雙方都滿意。
如果酒店在文旅景區附近,則可以考慮把部分空間改造為「本地文創展廳」,展示銷售本地手工藝品、特色食品,還可以推出「住宿+景區門票+文創體驗」的打包套餐。
最后,破解拼樓痛點,用隔離和統一化解難題。
物理區隔+體驗分層留住高端客羣。考慮劃分高端品牌與經濟型品牌的專屬區域,比如把15—25層整體劃歸高端酒店,1—10層作為經濟型酒店,中間設獨立電梯廳,高端客羣可通過專屬電梯直達樓層,避免與其他客羣動線交叉;停車場也可劃分專屬區域,配備引導人員,減少接觸。
同時,高端樓層的走廊、電梯廳可以採用獨立裝修風格,與經濟型品牌的簡約風格形成明顯區隔;還可在高端區域增設專屬公共空間,如行政酒廊、商務洽談區,強化高端客羣的專屬感。又或許能針對高端客羣提供24小時管家、免費接送機、定製餐飲等差異化服務,和經濟型酒店的基礎服務拉開差距;在入住流程上也單獨設計,高端客羣可通過專屬前臺或線上辦理入住,不用排隊等待,細節處拉滿體驗感。
統一管理+明確權責消除運營混亂。物業方不妨嘗試整合各品牌的安保、保潔、工程團隊,實行「統一調度、分區負責」。例如安保團隊負責整棟樓巡邏,各品牌區域設專屬崗,工程團隊建立「10分鍾響應機制」,無論故障歸屬哪個品牌,先解決問題再劃分責任,有效避免推諉。
可詳細劃分公共區域(如電梯、停車場、大堂)的服務責任,例如電梯維護可以由物業方負責,清潔則由各品牌按比例分攤;同時統一服務標準,確保各品牌服務質量一致。還可以建立跨品牌客訴協同機制,涉及多個品牌的客訴,由管理委員會牽頭,24小時內給出解決方案,避免客訴升級。
老舊物業與酒店業態的跨界融合,不僅是酒店業在存量市場中破局突圍的關鍵選擇,更是城市空間資源盤活與更新的創新路徑。從閒置樓宇到盈利載體,這一轉型既體現了行業對成本控制與效率提升的精準把控,也彰顯了對消費者多元需求的深度響應。
儘管在業態融合過程中,難免遇到痛點,但只要找對方法,就能讓老物業煥發新活力,實現多方共贏的局面。未來,隨着空間利用和運營管理的不斷升級,或許還會有更多驚喜玩法出現,讓我們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