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資訊> 正文
2025-10-20 16:29
長期主義
旅遊媒體Skift最近發佈了一個有意思的酒店忠誠度排行榜,它不按會員總數排名,而是換了一個新維度——「每間客房對應的會員數」。
這是什麼意思呢?
簡單來説,就是實打實看有多少會員能住進酒店。
按照這個算法,「華住會」擊敗一眾國際酒店集團,以每間客房對應243位會員位居榜首,這個數字幾乎是行業會員總數第二大的萬豪Marriott Bonvoy(每間客房143位會員)的兩倍。希爾頓在這項指標上也不過174位,僅排第四。凱悦、洲際、温德姆等國際知名酒店集團,分別位列第6、8、10位。
而在會員總數上,華住會也以2.88億會員數,登頂第一。
倘若將會員總數視為酒店「影響力」的體現,那麼「每間客房對應的會員數」則更像一個「綜合指數」——在兼顧酒店集團規模差異的前提下,更清晰地理解其忠誠度計劃的實際發展狀況。
這意味着,華住會不僅在會員規模上領先,更擁有驚人的用户忠誠度。
這一點,在我身邊的徒步圈子里得到了生動的印證。
最近華住開滿318川藏線的事很火,我作為徒步愛好者,身邊好多朋友都常走這條線。一聊才發現,他們好多都是華住會員,而且一聽這消息都連連説好:「有華住就放心多了,比旅館、民宿靠譜100倍!」
這種發自內心的認可,或許正是華住會員高粘性的最佳寫照。
全球酒店業
深陷「會員焦慮」
這幾年,全球酒店業陷入一種奇怪的「會員焦慮」。
各大酒店紛紛宣傳自己的會員總數:萬豪2.48億、希爾頓2.26億、洲際1.45億……數字看起來雖然亮眼,但行業內的人都清楚,比起總量,更有長遠價值的其實是會員的活躍度。
有些會員可能從未打開過APP,也不記得自己註冊過,積分余額長期為零。
在疫情衝擊后,酒店集團們一邊加速開店,一邊收縮積分政策。
會員們發現,積分越攢越沒用——從資產變成了「彩券」。
忠誠會員的增速,根本跑不贏門店的增長速度。
更殘酷的是,流量主權在酒店業正被OTA們一點點蠶食。
Booking、美團、攜程手握用户入口和比價算法、積分應用也越來越廣,正在一步步吸走客人。
於是,會員成了「虛胖」的數字資產。
從這個角度看,華住的每間房243位客人,顯示的正是忠誠會員與規模發展的正向增長。
而它背后,藏着中國酒店品牌對全球酒店業的一次「洗牌」。
從0到2.88億,
華住會怎麼做到的?
十幾年前,中國酒店業的會員體系幾乎是一片荒原。
那時的會員卡還得前臺人工登記,積分只存在系統里,看不見、用不了。
2008年,在客人被繁瑣的查房退房流程困擾的年代,漢庭破先例推行「零秒退房」,讓會員感受到超前的自豪感
2013年,實現酒店業罕有的「積分貨幣化」,能當錢用
2014年,華住會App上線,會員體系從線下卡片變成線上生態
十年過去,這個體系從單純的住宿優惠,成長為一整套 「住+行」生活系統:
你能用app一鍵升級房型、延迟退房、送洗衣服,也能用積分兑換商品、視頻會員、優惠券、演出門票,甚至能和吉祥航空、滴滴出行等會員權益打通
時間一眨眼就到了2025年,華住會會員數突破2.88億,超過萬豪、希爾頓,成為全球第一。
但數字只是結果,更關鍵的是邏輯。
在傳統酒店集團眼里,會員是營銷附屬物,是折扣和積分的產物,而在華住的模型里,會員是流量入口、復購引擎、生態節點。
每一次點擊、每一筆積分、每一次升房,都在強化用户的粘性。
華住會的會員直訂佔比已達 65.1%,意味着每三位住客中,就有兩位直接來自華住會的私域流量——這在全球都是一個罕見的高比例。
對OTA的流量主權反攻
要理解華住會會員體系的崛起,得從一場長期的商業博弈説起。
過去十年,全球酒店業的最大痛點不是蓋房子,而是誰掌握顧客入口。
OTA掌握了「搜索與比價」,品牌失去了直連;會員掌握了「復購與信任」,但若被OTA中斷,品牌就失語。
華住選擇的道路,是從一開始就構建自有流量閉環。
從官網、APP、小程序,到積分商城、聯名信用卡,再到社交媒體和內容化種草,它在系統性地把用户「拽回自己懷里」。
這意味着什麼?
意味着華住不用靠OTA搶曝光,也不必被動讓利——會員本身就是最精準、最低成本的流量入口。
資本市場最懂這點。
在投行眼里,會員不是「用户」,而是「資產」:他們代表現金流確定性、復購率和議價能力。
你有足夠多的「有活躍度」的會員,就能談更好的銀行聯名卡費率、更低的融資成本。
這正是華住超越國際巨頭的底氣所在。
而在消費者層面,華住的忠誠度體系也在重塑行業認知。
別人把積分變成套路,華住把積分變成貨幣;別人靠喊口號洗腦,華住靠體驗留住人。
這正是華住打贏會員戰爭的核心邏輯:讓會員不是營銷手段,而是商業模式本身。
在流量被平臺切割、信任被算法稀釋的時代,華住的會員模式讓「直連關係」重新變得更有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