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青春華章 | 為「城市傷疤」敷上「生態綠繃」,徐州二十年療愈記

2025-10-20 18:45

轉自:徐州日報

一城山水入畫來,筆底青綠寫春秋。

在江蘇徐州,雲龍湖的漣漪輕吻柳岸,暈開生態的詩行;潘安湖的荷香縈繞湖畔,綻放芬芳;九里山的蒼翠浸染朝暮,繪就青綠長卷……

今年正值「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提出20周年,作為老工業城市,徐州堅定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在生態保護與城市發展的雙向奔赴中,既守住了生態底色,又探索出了一條符合自身特色的綠色發展之路。

碧水為墨

繪就生態治理新畫卷

初秋的雲龍湖景區,水光瀲灩,綠草如茵,如同一個「天然氧吧」,成為市民健身休閒的好去處。漫步其中,雲在水中走,魚在雲下游,彷彿置身一幅流動的山水畫卷。

「你看這水多清澈,魚遊動的樣子看得清清楚楚……」市民王女士一邊拍照一邊忍不住讚歎。

這份滿滿的幸福感源自徐州水環境的持續改善與提升。

截至2024年底,徐州市45個國省考斷面優Ⅲ比例為97.8%,超「十四五」規劃目標11.4個百分點;17個國考斷面優Ⅲ比例為94.1%,超「十四五」規劃目標11.7個百分點,較2021年提升了23.5個百分點;縣級以上集中式飲用水水源水質優Ⅲ比例達100%。

這份亮眼的成績單背后,是徐州對水環境治理的系統謀劃與精準施策。

在沛縣龍固工業園區,污水管網如同地下「毛細血管」,將企業廢水盡收囊中。近年來,徐州持續加強環境基礎設施建設,提升工業污水治理能力,22家工業污水處理廠日處理能力達35.25萬噸。

漫步在泉山區和平路,新改造的雨污分流管網正在發揮作用。「十四五」以來,徐州着力補齊城鎮污水設施短板,新增城鎮生活污水處理能力18.165萬噸/日、城鎮污水管網858.2公里。這些設施如同城市的「靜脈系統」,讓生活污水不再漫溢。

在賈汪區馬莊村,分散式處理設施與生態濕地相結合,生活污水經處理后用於農田灌溉。目前,全市農村污水治理(管控)率達53.9%,設施正常運行率超90%,一幅「水清、岸綠、村美」的鄉村圖景正徐徐展開。

農業面源污染防治上,徐州實施農田排灌系統生態化改造,建成14.43萬畝農田退水循環示範區,累計實施約7萬畝養殖池塘尾水治理,推進直播稻轉機插秧、秸稈離田收儲利用,年均夏季秸稈離田約140萬畝。

南四湖,曾因跨省污染問題久治難愈。如今,徐州以「共抓大保護」的擔當,推動流域治理實現歷史性突破:流域內城鎮及礦區實現污水處理廠全覆蓋,實施1.43萬畝農田排灌系統改造、6.5萬畝蝦稻生態種養,14條通湖河流水質優Ⅲ比例達100%,成功守護了「一江清水北上」。

駱馬湖的治理同樣成效顯著。51項工程全速推進,一體化監測預警平臺實時「把脈」水質,推動跨市聯合執法,簽署共建共享協議,促進流域水質環境持續改善。如今的駱馬湖,40條幸福河湖串聯起湖光山色,生態化農田和生態池塘相映成趣,成為生態治理的典範。

從斷面達標到流域治理,從源頭防控到末端監管,從各自為戰到協同共治,徐州正以實際行動詮釋着「治水先治污、護綠更護藍」的生態擔當。

綠脈成金

激活文旅融合新動能

綠水青山既是自然財富,又是經濟財富。

過去,徐州因煤而興,也因煤而困。如今,這座老工業城市通過生態修復重塑城市氣質,打造出「一城青山半城湖」的山水格局,不僅擦亮了生態名片,也為文旅產業注入了澎湃動能。

生態底色越繪越濃,「生態+」活力競相奔湧。

賈汪區土盆村、豐縣二壩村西陳莊創成省鄉村旅遊重點村,銅山區馬集村、徐州經開區山黃村列入省級鄉村旅遊重點村培育單位,銅山區北村村等4個村落列入中國傳統村落名錄,新沂市山水大道入選省交通運輸與旅遊融合發展典型案例名錄……

一個個鄉村蝶變的背后,是綠色發展的強勁脈搏。

徐州地處京杭大運河的中間段,故黃河在此交匯。這條流淌千年的文化動脈,不僅是歷史的見證者,更是新時代文旅融合的重要載體。

徐州把大運河文化遺產保護同生態環境保護提升、沿線名城名鎮保護修復、文化旅遊融合發展、運河航運轉型提升統一起來,讓流經徐州的千年大運河不斷催生新的產業形態,拓展新的發展空間,為沿岸百姓帶來實實在在的福祉。

運河沿線非遺創意基地、非遺旅遊體驗基地等項目的開發利用持續加強,藺家壩船閘文化標識工程也在加快推進,沿河環境煥然一新。隨着一個個美麗鄉村不斷涌現,一條條高顏值的文旅線路應運而生,如「千年大運河、半部徐州史」「重温紅色之旅3日遊」等特色線路受到廣大遊客歡迎。

潘安湖國家濕地公園煙波浩渺、羣鳥翩躚,金龍湖宕口公園飛瀑傾瀉、岸芷汀蘭……隨着一個個生態修復項目的竣工,徐州鄉村振興的步伐不斷加快,文旅產業也日益興旺。

漫步在徐州城鄉大地,「草莓村」「苗木村」等特色村落不斷涌現,特色農業百花齊放、爭奇鬥艷,旅遊觀光、休閒度假、農事體驗等被深度開發,推動「文旅+農業」融合發展。

2023中國·新沂第八屆桃花節、賈汪區茱萸山桃花節、大洞山石榴花節、潘安湖冬捕節……豐富多彩的活動不僅促進了鄉村旅遊提質升級,還帶動各地做好「土特產」文章,推動農文旅全面融合發展。

2023年12月,豐縣大沙河國家濕地公園景區成功創建為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作為黃河故道進入江蘇的起點,景區從自然景觀到人文景觀,從休閒娛樂到生態保護,形成了立體式的生態環境系統。遊客來到這里,不僅可以欣賞到如畫般的濕地風光,還能深切體驗獨特的文化底藴。

邳州市的全域旅遊實踐,更是展現了徐州生態價值轉化的廣度。作為第六批省級全域旅遊示範區,邳州市構建「一心、一環、一廊、兩帶、三片」全域旅遊空間格局,艾山九龍溝景區、銀杏湖休閒區等景點串珠成鏈。在這里,銀杏產業與生態旅遊深度融合,一棵銀杏樹年產值超千元,成為鄉村振興的「搖錢樹」。

從「一處驚艷」到「全域皆景」,徐州正以生態為筆,在彭城大地上描繪出一幅文旅融合的壯美畫卷。

科技賦能

驅動綠色發展新引擎

科技是第一生產力,也是生態保護的硬支撐。徐州以「智慧藍」守護「生態綠」,讓治理更精準、發展更可持續。

在徐州環境監測中心,「天地空一體化」監測體系如同「生態CT」:無人機搭載紅外熱成像儀,對工業園區進行「空中體檢」;走航車穿梭於街巷,實時捕捉PM2.5細微變化;水質自動監測站如「水下哨兵」,定時傳送河湖數據……

當下的徐州,一個個先進的「潮科技」上陣,為城市生態建設注入強大動力,推動環境治理從「經驗驅動」轉向「科技驅動」。

「過去脱硝像‘矇眼開車’,氮氧化物濃度波動大,噴氨全靠經驗。現在MPC模型預測控制系統裝上‘最強大腦’,就能精準計算氮氧化物排放,真正實現綠色增效。」徐州一家企業環保負責人形象地比喻道。

類似的智能科技,正在全市重點企業推廣,讓綠色生產力成為發展新動力。

無人機、智能遙感等技術的應用,極大地推動了資源利用效率的提升,促進了產業的優化重構與治理體系的完善,助力構建綠色、低碳、循環的經濟發展模式。

5月26日,徐州奎河全地下式污水處理廠工程土建及安裝施工項目順利實現一體化箱體進水,並同步啟動了設備聯動調試,為后續工藝調試及通水試運行奠定了堅實基礎,標誌着項目全面轉入系統調試階段。

「工程採用全地下建設形式,設計規模20萬噸/天,污水處理採用AAO+深度處理工藝,污泥處理採用重力濃縮+離心脱水工藝,臭氣處理採用生物除臭工藝,出水水質執行‘準Ⅳ類’標準,將會實現覆蓋50.03平方公里城區居民‘水服務’。」項目負責人解釋道。

小科技帶來智慧治理大能量,小流域蜕變推動大流域煥新。徐州正以科技創新為引擎,精準施治每一條生態「毛細血管」,推動生態環境質量持續提升,讓「綠色」成為新質生產力的鮮明底色。

從「一城煤灰半城土」到「一城青山半城湖」,不僅重塑着「水清岸綠、魚翔淺底」的生態基底,更激盪出「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生動和聲。守護好綠水青山,就是守住了城市的未來,擁抱了人民的幸福。

記者 梁夢雨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