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有色金屬:2025H2全球銅礦供給更為緊俏

2025-10-20 15:52

在全球經濟復甦與能源轉型的雙重推動下,銅作為關鍵的工業金屬和綠色金屬,其供需格局一直備受市場關注。近日,五礦證券發佈了一份針對全球24家主要銅礦企業的半年報梳理報告,系統分析了2025年上半年銅礦產量、成本、現金流及未來供給趨勢。報告指出,2025年下半年全球銅礦供給將進一步收緊,行業整體呈現「供給緊、成本降、中資強」的特徵。

一、2025H1銅礦供給:增速放緩,中資企業表現突出

2025年上半年,全球24家頭部銅礦企業合計產量為741萬噸,同比增長2.8%,同比增量約20萬噸。這些企業的產量佔全球銅精礦總產量的60%以上,具有較強的行業代表性。

從企業表現來看,海外銅企整體產量增速僅為-0.4%,幾乎零增長;而中國銅企產量同比增速高達17%,成為全球銅礦供給增量的主要貢獻者。在24家企業中,僅有9家出現產量下滑,且多為海外企業,如嘉能可、自由港、英美資源等。

具體來看,力拓(+11萬噸)、五礦資源(+10萬噸)、智利國家銅業(+6萬噸)、紫金礦業(+5萬噸)是上半年最主要的增量來源。而自由港(-13萬噸)、嘉能可(-12萬噸)、英美資源(-5萬噸) 則出現較大幅度減產,主要原因包括原礦品位下降、回收率降低、水資源限制等外部干擾因素。

二、2025H2供給展望:指引下調,供給偏緊態勢延續

報告指出,2025年全年頭部銅企的產量指引已從年初的同比增長2.8%下調至1.7%,合計下調約11.4萬噸。多家企業如嘉能可、泰克資源、智利國家銅業等均調低了年度產量目標。

根據2025年產量指引與上半年實際產量推算,下半年頭部礦企預計產量為570萬噸(剔除必和必拓與自由港),同比增長1.9%,環比增長2.2%。在指引能夠兑現的前提下,頂石銅業(+22%)、力拓(+11%)等企業預計將成為下半年增速較快的代表。

然而,自由港因泥石流事故導致Grasberg礦減產,預計影響2025年產量約20萬噸,2026年產量指引更是下調35%,約27萬噸。整體來看,2025年全球銅礦供給幾乎無增量,下半年供給偏緊格局將進一步凸顯。

三、成本與現金流:C1成本下降,中資企業財務表現優異

2025年上半年,在披露C1成本的15家銅企中,平均現金成本為1.72美元/磅,同比下降8.7%。絕大多數企業成本出現下降,僅4家企業成本上升。

紫金礦業的C1成本為0.66美元/磅,位居行業最低水平,顯示出極強的成本控制能力。五礦資源、安託法加斯塔、南方銅業的成本降幅最為顯著,主要得益於銅產量提升、副產品產量和價格走強等因素。

在財務表現方面,中國銅企的淨利率和自由現金流同比均實現增長,其中五礦資源淨利率提升超過10個百分點,中國黃金國際由負轉正。相比之下,海外銅企的淨利率和自由現金流普遍下滑,平均自由現金流同比下降54%,而中國銅企平均增速高達432%。

此外,中資企業在資產負債率方面也持續優化,普遍呈下降趨勢,而力拓、嘉能可等海外企業則有所上升。

四、行業戰略動向:併購、轉型與技術創新

Anglo Teck合併:英美資源與泰克資源預計於2025年9月完成合並,新公司年產量將超過120萬噸,躋身全球前五大銅生產商,預計每年可產生8億美元的協同效應。

自由港戰略調整:公司呼籲美國政府出臺激勵政策以提振美國精煉銅產量,並研究將廢銅作為精煉銅的潛在來源。同時,公司正通過浸出技術提升低品位礦的回收率,計劃2026年將浸出銅產量提升至3億磅,最終目標為8億磅。

巴拿馬銅礦重啟在望:巴拿馬政府正與第一量子礦業就Cobre Panama銅礦重啟進行談判,預計討論將於2025年底或2026年初啟動。該礦庫存規模達1400萬噸,品位0.5%,若重啟將對全球供給形成重要補充。

技術革新推進:安託法加斯塔在Zaldivar礦區測試Cuprochlor-T技術,預計2028年投入使用;第一量子在Sentinel礦部署低能耗軌道輸送機,預計能耗降低50%-70%。

五、風險提示與投資建議

報告同時提示了以下幾類風險:

公開資料更新不及時可能影響研究結論;

銅價與成本受多因素影響,歷史數據對未來的預測存在侷限性;

銅礦干擾率波動、冶煉廠減產行為、需求與供給釋放不及預期等。

基於對供給收緊、成本優化及中資企業表現優異的判斷,五礦證券對有色金屬行業給予「看好」評級。

結語

綜合來看,2025年下半年全球銅礦供給將進一步收緊,主要受頭部企業產量指引下調、礦山事故、品位下降等多重因素影響。在此背景下,中國銅企在產量增長、成本控制和財務健康度方面表現突出,顯示出強勁的全球競爭力。隨着能源轉型與電氣化進程持續推進,銅的長期需求基本面向好,供給緊張格局或將在未來一段時間內延續,推動行業進入新一輪景氣周期。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