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資訊> 正文
2025-10-20 18:25
本文來自格隆匯專欄:深鵬
伴隨着貿易戰等利空消息的淡化,經過短暫休整后的科技股,正王者歸來。
其中,機器人指數ETF(560770.SH)今天上漲1.25%。
消息面上,今日宇樹科技正式發佈了高180cm、重70kg的最新人形機器人產品Unitree H2(H2仿生人),和前代產品相比,H2在外觀上增加了仿生人臉,身着服裝亮相,整體形態更接近真人。在50秒的展示視頻中,H2展示了旋轉、抬腿等類似「芭蕾」的舞蹈動作,以及武術表演。
如果説2024年是機器人量產元年,那2025則是商用化元年,宇樹H2的發佈,為機器人的商業化進程再添催化。
今年上半年,機器人板塊曾出現一波強勢行情,其后步入調整,三季度再度火熱。
在產業長期趨勢沒有改變的大背景下,加上接下來有財報期、龍頭公司發佈新一代機器人版本、相關企業IPO等催化,四季度的機器人板塊,仍然值得重點關注。
商業化進程加速最大,也是最直接的證據,是頭部人形機器人公司,正獲得越來越多的訂單。
以優必選和智元機器人為例。
10月19日,優必選宣佈獲得來自廣西具身智能數據採集及測試中心的訂單,金額高達1.26億元,Walker S2機器人將用於專業的數據採集和測試工作。
10月15日,一家國內知名的A股上市汽車科技公司向優必選採購了價值3200萬元的Walker S2機器人,用於工廠製造環節。這不僅是單一訂單,更是優必選與比亞迪、吉利等汽車巨頭戰略合作的延伸。
9月末,天奇股份也向優必選採購了價值3000萬元的Walker S系列機器人,應用於智慧物流領域。
據統計,優必選Walker系列機器人僅在2025年公開的訂單總金額已超過6.3億元,應用場景覆蓋工廠製造、數據採集和智慧物流等多個核心領域。
2025年10月,智元機器人與消費電子領域巨頭龍旗科技達成合作,獲得了金額達數億元的訂單,其「精靈G2」機器人將用於消費電子產品的精密製造過程。
同樣在10月,全球知名的汽車零部件供應商均勝電子也向智元機器人採購了價值過億元的「精靈G2」機器人,用於汽車零部件製造。其機器人獨特的仿人化「腰部」設計和精準的力控技術,被認為是獲得這些訂單的關鍵。
從近期的訂單動態中,可以看到以下趨勢:
首先是商業化進程加速。連續、大額的真實訂單出現,證明人形機器人正擺脫「實驗室樣品」的標籤,其經濟價值和實用性得到了下游大型企業的認可。
同時,應用場景明確。當前訂單高度集中於工業製造(汽車、3C電子)和專業服務(數據測試)兩大場景。這些場景任務相對結構化,需求明確,是人形機器人理想的首批落地領域。
還有技術驅動訂單,無論是優必選的自主換電技術,還是智元機器人的仿人靈巧操作,核心技術的突破和差異化優勢正直接轉化為市場競爭力與訂單。
以及生態合作深化,頭部人形機器人公司正在與汽車、電子等行業的龍頭企業形成緊密的「戰略合作-試點應用-批量採購」的合作模式,為未來的大規模普及奠定了堅實基礎。
商業化進程的加速,正在催生機器人產業鏈盈利增長預期。
機構對機器人指數ETF(560770.SH)標的指數2025、2026和2027年歸母淨利潤增速預測分別為44.38%、35.68%和24.38%。值得一提的是,在盈利數據方面,相比國證機器人,中證機器人2025-2027的預測增速也更高。
過去幾年,人形機器人的催化劑,一直以特斯拉、Figure等明星企業的技術演示視頻為主。
作為人形機器人世界級別的公司,它們的一舉一動當然很重要。不過,隨着技術進步,人形機器人的催化因素也出現大變化,這有賴於兩個關鍵技術瓶頸的突破。
一個,是靈巧手與觸覺傳感。如初創公司Sanctuary AI在10月發佈的演示中,其Phoenix機器人已能熟練操作電動工具,其靈巧手配備了高分辨率觸覺傳感器,能感知力度與紋理。
另一個,是「大模型+機器人」的深度融合。如谷歌的RT-2模型與OpenAI的o1系列模型在機器人推理規劃上展現出驚人進步,使得機器人能理解「以更省力的方式擺放箱子」等抽象指令,這大幅降低了機器人的編程與調試門檻。
隨着技術突破,人形機器人催化因素,不僅僅是明星企業的技術演示視頻,而是進一步滲透至製造業、物流、醫療等核心經濟領域的商業化試點與訂單落地。
這點在海內外的表現都一樣,例如,特斯拉即將第三代機器人,預計 26年實現量產,計劃5年內年產100萬台。
另外,政策層面,也成為商業化的重要催化劑,這點中國表現得很積極。
9月下旬,中國工業和信息化部等三部門聯合印發《人形機器人創新與應用實施方案》,明確提出到2027年,在汽車製造、電子信息、物流配送等領域實現人形機器人規模化應用,並建立可靠的供應鏈體系。
與此同時,以「小米CyberOne 2」、 「宇樹科技H1」等為代表的產品密集亮相,並聯合比亞迪、寧德時代等下游巨頭成立「中國人形機器人量產聯盟」。
瑞銀UBS對此的評論是:「中國正在以全國體制的效率,力圖在機器人2.0時代搶佔制高點,其完整的製造業生態與龐大的應用場景是獨特優勢。」
毫無疑問,人形機器人是一個巨大的藍海市場,市場空間正從「萬億想象」到「十萬億級現實」。
貝萊德在10月報告中,將2035年全球人形機器人市場規模的預測從3萬億美元上調至5萬億美元,其核心論據是:
1、勞動力缺口的剛性需求。全球範圍內的人口老齡化與製造業「用工荒」正在從周期性問題演變為結構性困境。人形機器人作為「通用型」勞動力,其應用場景從汽車製造可無縫擴展至電子裝配、倉儲物流、醫療陪護乃至家庭服務。
2、經濟模型的跑通。以Figure 02為例,其單體售價預計在3-5萬美元,以24小時工作、5年折舊計算,其每小時「人力成本」不足2美元,遠低於發達國家的人工成本,這使得投資回報率變得極具吸引力。
特斯拉CEO埃隆·馬斯克曾預測,長期來看人形機器人需求量可能達100億台。
摩根士丹利的預測,至2050年我國人形機器人市場空間有望突破6萬億元(RMB)。
智元機器人高管則表示,2024年是人形機器人量產元年,今年是商用化元年。今年智元機器人的營收規模相比去年增長了好多倍,可能十倍都不止,現在行業都是至少指數級發展。
隨着商業化進展,人形機器人的投資邏輯也出現變化,最顯著的一點,是從「整機獨秀」到「產業鏈共榮」,呈現出清晰的「金字塔」結構,包括:
「塔尖」--整機廠商,包括龍頭特斯拉、Figure,以及中國力量宇樹、優必選、智元等等;
「塔身」--核心零部件,如關節總成(旋轉/線性執行器)、傳感器、計算芯片(SoC),匯川技術是其中的龍頭之一;
「塔基」--軟件與生態,如操作系統與開發平臺、AI大模型與算法、應用與服務。
面對這個大藍海,不再是「是否會」的問題,而是「如何參與」的問題。
方法當然有很多,或是深入挖掘產業鏈中具備技術壁壘和成本優勢的「隱形冠軍」,或是通過主題ETF「一鍵打包」,等等。
而從有關統計數據上看,機器人主題的指數基金,也正受到越來越多資金青睞。
其中,機器人指數ETF(560770.SH)9月以來,獲資金淨流入9.7億元,基金最新規模突破18.47億元,再創上市以來新高。
機器人指數ETF(560770.SH)跟蹤中證機器人指數,全面覆蓋機器人相關產業鏈,包括機器人產業鏈上游核心零部件、中游本體制造和下游系統集成環節,有助於投資者把握整個機器人產業發展的紅利。
從指數行業權重分佈看,國證機器人指數更偏機器人(機器人佔比24.3%),中證機器人覆蓋全產業鏈(機器人佔比14.4%)。
機器人指數ETF標的指數前十大成分股包括匯川技術、科大訊飛、石頭科技、大華股份、大族激光、中控技術、雙環傳動、機器人、雲天勵飛-U、科沃斯,合計佔比50.1%,指數龍頭集中度更高。
此外,中證機器人ETF聯接(A:020481,C:020482),為場外投資者佈局機器人賽道提供便捷工具。
2025年的人形機器人產業,已經站到了一個歷史性拐點上。
最新的一系列消息表明,技術的可行性正在被迅速證明,商業化的經濟性正在被大規模訂單驗證,政策的東風正在全球範圍內吹起,這是基本面利好;另外,資本市場興旺、降息政策,則是流動性利好。
或在不遠的將來,投資者將看到類似於當年PC互聯網、移動互聯網、電動車汽車,從「0-1」,從「1到N」的市場表現。
當然了,和幾乎所有的科技產業商業化初期一樣,人形機器人也會面臨諸如技術成熟度、商業化落地不及預期、倫理、監管與社會接受度、激烈的市場競爭等風險,投資者必須對此保持清醒,需要更多的耐心。
因為這是一個以10年為單位的長期賽道,在肯定大方向的同時,也需要持續跟蹤關鍵指標的變化,如月度產能、單車成本下降曲線、關鍵客户訂單數量、以及核心零部件良率,等等。
這樣,才能分享到這場大科技產業的發展紅利。
格隆匯聲明:文中觀點均來自原作者,不代表格隆匯觀點及立場。特別提醒,投資決策需建立在獨立思考之上,本文內容僅供參考,不作為任何實際操作建議,交易風險自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