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資訊> 正文
2025-10-20 17:45
來源:電商天下
劉強東再下一城,拿下小鵬汽車!
作者 I 清清
有些戰役,並不是因為你想打,而是時代逼着你上場。
劉強東似乎就是在這樣的節點上,再次推開了新戰場的大門。
這一次,他選中的,是汽車。
汽車,劉強東的新戰場
進軍汽車,劉強東是認真的。
就在近日,廣汽、寧德時代、小鵬、長安——這些新能源汽車的核心玩家,幾乎同時與京東簽下合作協議。
其中最引人注目的,無疑是京東、廣汽、寧德三方聯合推出的「國民好車」。
根據披露的定位和車輛配置,這款新車的預估定價在10萬元-12萬元,預計於11月9日正式發佈。
據京東方面表示,這款新車是三方聯合推出,廣汽負責造車,寧德時代提供電池,京東承擔銷售與服務,並沒有直接涉及製造環節。
值得一提的是,就在京東新車震驚行業的第二天,京東又官宣與長安汽車牽手成功;
而緊接着,京東物流遠與小鵬汽車在迪拜達成海外戰略合作的好消息也隨之而來——
由京東物流全程規劃運營的小鵬汽車中東區域備件倉庫正式啟用。
據瞭解,這一備件中心存儲超千種汽車配件,是小鵬汽車在中東地區規模最大的汽車備件中心;
目前,這一備件倉庫已經可以完成從清關、倉儲、質檢到訂單處理、出庫的全鏈路服務閉環。
顯而易見,這恰恰是京東最擅長、最有經驗的環節。
在電商天下看來,無論是三方聯動推出新車,還是聯手長安、小鵬,京東的連續動作都在釋放一個極其清晰的信號:
京東不打算親自造車,但它要進入一個比造車更深的領域——汽車的供應鏈與銷售中樞。
這種佈局方式,帶着典型的「劉強東邏輯」:
他永遠不在最喧囂的賽道正面碰撞,而是繞到產業的骨架處,去佔據效率最高的那條通路。
物流時代是如此,汽車時代亦然。
目前看來,劉強東沒有造車,但他正在給車企「造路」。
這或許是他重返京東管理后,最具有遠見的一步棋。
劉強東要做的,比造車更難
在電商天下看來,劉強東的算盤很簡單:
他不和比亞迪、特斯拉搶產能,也不去拼資本密集的造車夢,而是去解決那些讓車企頭疼的問題——
銷售體系的數字化、供應鏈的柔性化、售后的標準化。
目前,脈脈招聘平臺已經可以看見京東發佈的大批汽車業務相關崗位,
從算法工程師到供應鏈經理,從售后體系負責人到整車採銷,年薪最高可達百萬。
百萬年薪的待遇,無疑能夠證明京東在汽車領域下功夫的誠意與決心;
而與此同時,我們也不難發現,京東正在搭建一套屬於自己的汽車零售基礎設施:
算法團隊用數據洞察消費者偏好,優化推薦系統;
採銷團隊打通前端銷售與后端供應鏈,讓汽車交易不再侷限於4S店;
售后體系則通過京東養車網絡實現線上預約、上門取車、原廠維修。
這背后,是劉強東一以貫之的信念——供應鏈纔是互聯網的終極競爭力。
在過去十年,京東把自建倉儲、冷鏈運輸、末端配送做到行業天花板;
如今,這條被稱作「護城河」的物流體系,正在從包裹延伸到整車,從中國走向海外。
正如上文提到,在小鵬汽車的海外備件中心,京東物流承擔了備件清關、包裝、倉儲到出庫的全流程管理。
在電商天下看來,對於小鵬來説,這是售后出海的「底座」;對於京東來説,則是全球供應鏈能力的一次實戰演練。
可以説,劉強東正在做的是「造車的供應鏈」,而不是造車本身。
這比造車更難,也更長遠。
因為在一個汽車生命周期越來越長、軟件定義車輛、用户需求碎片化的時代,
能讓整條鏈條更穩、更快、更確定的,不是一個新車型,而是一套能支撐所有車企的系統。
京東的目標,正是成為那個系統。
從養車到賣車:京東的野心逐漸清晰
其實,京東對汽車行業的興趣並非一時興起。
早在2023年,京東就整合了整車、車品與養車業務,成立了汽車事業部;
那一年,它用一個頗具挑釁意味的營銷活動——「震虎價」——正式向途虎養車宣戰。
結果如外界所料,途虎怒而起訴,索賠500萬元;
而京東雖敗訴,但趁機在道歉微博下推出「50億養車補貼」,評論區瞬間變成流量狂歡場。
在電商天下看來,這是劉強東式的典型打法:用一次官司,換一次出圈,輸掉官司,卻能贏得認知。
截至2024年底,京東養車門店數突破2200家,僅次於天貓養車的2500家,位列行業第二。
我們不難看出,劉強東正用電商邏輯改寫一個傳統行業——讓修車、保養、售后這件原本割裂的事,重新被系統化管理。
而這只是一切的起點。
今年7月,京東汽車又與比亞迪簽署戰略合作,成立「比亞迪售后官方旗艦店」,提供原廠保養、配件及上門服務。
要知道,這是比亞迪首次與頭部電商平臺實現售后直營合作。
這也意味着,京東不止在賣配件、做養車,而是正慢慢走向「整車零售+售后生態」的閉環。
在電商天下看來,京東在汽車行業的路徑,和它早年的電商擴張如出一轍:
先用補貼敲開市場,再用供應鏈鞏固護城河,最后以平臺生態形成行業標準。
只是這一次,它面對的不是家電數碼,而是一個更龐大的產業——一個價值超過10萬億的汽車經濟。
京東邏輯,進入汽車行業
劉強東顯然明白,電商的上半場已經結束。
在那個階段,贏的是「流量+價格」;而在下半場,拼的是「效率+確定性」。
汽車行業正是一個效率極度稀缺的領域。
在電商天下看來,京東在汽車產業的介入,實際上是在重塑一個新的行業分工——車企造車;京東賣車、養車、管售后。
這種分工看似「后臺化」,但在未來卻可能成為最核心的價值。
因為當電動化、智能化、全球化的浪潮疊加,中國汽車產業需要的不僅是優秀的製造者,也需要穩定、高效、可預期的「流通系統」。
劉強東提供的,正是這種確定性。
有人把京東這次佈局比喻為「做車企的電商操作系統」。
它既能幫車企賣車,又能幫用户養車,還能通過數據分析反哺生產端;
它不製造產品,但卻能決定產品能否高效抵達消費者。
這種模式,可能就是后電商時代的新模板:不靠低價廝殺,而靠結構性能力。
還記得劉強東曾説過:「電商的盡頭不是價格,而是效率。」
現在看來,他或許是要把這句話再次寫在汽車時代的門口。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的觀點或立場,不代表新浪財經頭條的觀點或立場。如因作品內容、版權或其他問題需要與新浪財經頭條聯繫的,請於上述內容發佈后的30天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