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被瑞銀「狙擊」之后,那些股價暴跌的公司后來怎麼樣了?

2025-10-20 17:35

今年以來,瑞銀對多家港股上市公司發佈了看空報告。在10月發佈的一份研報中,瑞銀認為,港鐵公司(00066.HK)在2025至2029年資金缺口將達1170億港元,對公司持沽售評級;8月中旬,瑞銀認為中電控股(00002.HK)海外業績拖累基本面,將評級從買入降至中性,目標價從74港元調整至70港元;8月1日,因業績不及預期,瑞銀方面直接將恆生銀行(00011.HK)評級從中性下調至沽售。

瑞銀的看空報告,如一陣陣寒流,持續席捲着香港資本市場。作為深入滲透香港資本市場的金融機構,近年來瑞銀多次對中國上市公司發出看空報告或調低估值,與此伴隨的,往往是相關公司股價連續跳水。

細數瑞銀近年發佈的研究報告,無論是早前的龍湖、旭輝,亦或是近期的港鐵公司、小米,瑞銀的看空報告短期對股價有一定衝擊,但可靠性又有多高?

瑞銀看空報告的「殺傷力」

瑞銀,1998年由瑞士聯合銀行與瑞士銀行集團合併成立而來,瑞銀號稱其由370多家金融機構共同組成,總部位於蘇黎世。

作為一家全球性私人銀行,其投資觀點備受資本市場關注,尤其是看空報告,常導致目標公司股價劇烈波動。

以瑞銀對旭輝控股集團(00884.HK)的看空報告為例,可視為其影響市場情緒的典型。2022年3月14日,瑞銀發布的一份報告中指出,旭輝的合作開發項目存在大量民企,鑑於合作伙伴財務狀況惡化,存在較大開發商違約風險,因此,將旭輝控股股票評級由買入下調至中性。

瑞銀認為,若無重大政策,在債券到期和市場對於開發商缺乏背景的信心下,旭輝的表外負債將在600-900億元人民幣之間,其后續存在的現金負擔預計可能高達570億元,相當於旭輝控股2022年預計合同銷售額的25%。

瑞銀發布的一份針對旭輝的報告引發市場震動。該報告發布后,旭輝股價連續兩個交易日大幅下挫,3月14日及15日累計下跌近40%。此后儘管旭輝方面作出澄清,但此前股價的驚魂一跳,顯然動搖了市場信心。此后幾年,旭輝深陷債務重組泥潭,截至2025年10月20日,公司股價僅有0.222港元,對應市值不到峰值5%(上市公司股價按前復權價格計算,下同)。

瑞銀看空的遠不止旭輝一家港股企業,根據其發佈的研究報告,早前幾年瑞銀看空的方向多為地產股,包括旭輝、龍湖等公司均在其看空名單,而在2025年,恆生銀行、阿里健康、港鐵公司、君實生物等各行業知名公司均被涉及。

阿里健康(00241.HK)為例,在2025年5月30日的一份報告中,瑞銀將阿里健康評級從中性下調至沽售,這是近年來首次對該公司給出看空評級。此前的2024年11月,瑞銀曾對阿里健康維持中性評級,目標價3.75港元,相比29日收盤價4.70港元價格仍溢價超過25%。研報發佈當天,阿里健康股價下跌3.62%。

瑞銀在報告中表示,阿里健康的管理層通過持續推動自營業務改善及提升毛利率,而非追求GMV及市場份額增長,這種策略雖有助於短期利潤提升,但可能對中長期收入增長帶來壓力,因此將阿里健康2026至2028年每股盈利預測分別下調5%、7%和8%。

然而,就在5月下旬發佈的業績報告中,阿里健康公告2025財年實現營收305.98億元,同比增長13.2%;淨利潤14.32億元,同比增長62.2%;此外,全財年天貓健康平臺GMV與年度活躍用户持續提升,在線商品數增長超91%至1.33億;阿里健康大藥房年度活躍消費者數與ARPU持續增長,在線商品數同比增33.6%至123萬。

市場表現方面,根據同花順數據統計,自6月2日的4.46港元到9月12日觸及最高7.50港元,不到三個月時間阿里健康股價增幅一度接近70%,儘管此后一個月有所回調,但其當前約6港元的股價較瑞銀此前目標價仍有明顯差距。

看空真的需要理由?

瑞銀的看空理由是否全部站得住腳?事實上,部分被看空的公司,其財務基礎相當穩健。

將時間線拉長,在2022年的8月10日的一份報告中,瑞銀對於龍湖集團(00960.HK)的一份報告中,瑞銀方面將龍湖集團的目標價自上一份53.00港元大幅下調至25.70港元,整體下調幅度超過51%。在8月10日市場交易中,龍湖集團股價大跌16個點。研究報告發布當天,龍湖集團也的確遭遇了大額空單,當日公司股票的做空金額1.95億,較前一日上漲900%,做空股數為922.20萬,較前一日上漲1065%。

此后幾個月,龍湖集團股價繼續下跌,2022年10月31日,龍湖集團單日股價再度大幅下跌24%,盤中跌幅一度超過40%。當年11月,龍湖方面甩出一份提前償還美元債公告,與此同時控股股東宣佈增持,龍湖集團股價才止住跌幅。值得關注的是,對於龍湖一系列行為,瑞銀當月重新調整公司為買入評級,目標價為25.70港元。

瑞銀對龍湖的兩份報告存在明顯的邏輯矛盾:首份報告中,瑞銀因擔憂龍湖未來經營承壓而下調目標價,第二份卻借購房者收入預期改善及宏觀政策轉向,將公司目標價回調至25.70港元,兩次給出的目標價完全重合,支撐理由卻截然相反。

這種目標價的一致性,實則暗示龍湖經營環境並未實質改善:股價上漲的核心邏輯,本質是超跌后的價值修復,而非宏觀因素驅動的基本面改善,按瑞銀自身表述推算,若后續地產行業整體回暖,且龍湖解決信用違約風險,其合理目標價應顯著高25.70港元。兩份報告的邏輯矛盾難以自圓其説。

從實際經營數據看,龍湖集團在2023年至2025年上半年的營收與利潤雖有所波動,但整體財務風險似乎並未如瑞銀所預期的那樣嚴重。根據上市公司公告,2023年龍湖集團總營收1807億元,股東應占溢利128.50億元;2024年總營收1274.7億元,股東應占溢利104.01億元;龍湖2025年上半年,總營收587.50億元,股東應占溢利32.16億元。

負債端龍湖集團近年持續降槓桿,2025上半年公司綜合借貸總額1698億元,較2024年末下降65億元,而2024年其1763億元借貸總額較2023年末數據同樣下降超過160億元。

從另一角度看,一份研究報告往往只是對宏觀經濟走勢的客觀現實、公司內部經營的判斷,但其觀點未必與中短期股價走勢相符——市場短期波動與機構對長期風險的預判,本身就可能存在偏差。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