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Taco再現,四季度的主線延續

2025-10-20 20:00

上周,全球市場都在trump的恐嚇之中渡過,而這次毫不例外的再來了一次taco,上周五trump強調多次會好好談判,與我們的關係不錯,所以引起美股反彈。

 

這正是市場大家所預期的劇本,只不過這次市場的反應沒那麼快,因為在月底的雙方大佬談判之前,都保持着冷靜和謹慎,而現在這位置或許是下一輪行情的出發點。

 

美股距離再創歷史新高也就差1個點,而恆生科技指數在這輪迴調了近10%,港美股有不小的差距,若月底談判沒有大意外的話,宏觀的危機解除,有了10%的回調位置,恆生科技在四季度的行情接着走高的概率不小。

 

所以,在充分回調過后,或許是恆生科技ETF易方達(513010)再上車的好機會。

 

圖片

 

市場擔憂逐漸解除,風險偏好回升

 

回顧上周市場擔心的幾個問題,現在都已解除了。

 

1、首先是上周五港股的大跌,可能不少朋友不知道為什麼跌。

 

一是因為美國的區域性銀行再出擠兑事件,引發市場回想起23年的SVB事件,但這次事件的規模與SVB完全不可類比。另外,有了上次SVB事件的經驗,遇到極端情況下,美聯儲是會出來救銀行的,所以實際性的衝擊不大。

 

二是中美談判前的博弈,讓市場的不確定性增加,比如雙方的放狠話引發市場波動。但如果疊加上第一個前置條件,有看似「黑天鵝」的事件,加上中美博弈的不確定性,所以市場都在上周調整倉位稍作等待。

 

尤其是下周開始進入到美國科技股的財報季,短期可影響股價的事情變多了起來,大家的風險偏好都在收縮。

 

三是市場的猜想,由於這周有大會,市場猜測可能會限制機構的淨賣出,所以也有部分資金提前賣。

 

那麼,現在來看這3點其實都已經解除了,中美的談判釋放出好的信號,trump也說出taco,亞洲市場的日韓股市再創新高,美股距離歷史新高也就一步之遙,其實就港股在這波taco行情里回調的最多,那在接下來有反彈補回漲幅,也是合理的。

 

2、而接下來反彈的主角,我認為仍然是以恆生科技為主的科技行情,理由很簡單,現在全球股市都是AI行情為主,港股也不例外,對於互聯網股來説,這也是最好的拔估值利器。

 

從估值上看,當下中國科技+消費龍頭的估值水平僅為21倍PE,甚至比今年4月份大跌前的估值還要低,當時是23倍PE。

 

根據恆生指數12個月的動態PE,目前估值也就是11倍PE出頭,港股整體遠低於美股的22倍PE。

 

港股的整體估值水平還是主要市場里最低估的,所以便宜就是硬道理,接着下個月也將進入到阿里騰訊的財報階段了,也值得期待下三季報國內科網股在AI方面有沒有新的驚喜。例如説,阿里和百度的自研芯片進展如何,阿里雲的收入如何,如果能證明自研芯片帶來的效果也不差,那阿里雲+自研芯片其實是拔估值最快的敍事。

 

展望三季報,根據中金的報告,接下來龍頭公司的預期都不差,三季報有望超預期,而最近的回調反而是帶來了機會,目前騰訊對應明年17倍的pe,阿里對應19倍的pe,網易對應16倍的pe,百度對應14倍的pe。

 

圖片

 

騰訊:3Q 國內《三角洲行動》等射擊遊戲矩陣表現亮眼,海外 受益於 Supercell 等產品,我們預計國內/海外遊戲收入分別同增 11%/25%;廣告在 AI 提效與視頻號等廣告增量驅動下,中金預計同增 19%;FBS方面,我們預計非支付衍生業務、企業服務均同增 20%及以上。近期騰訊AI模型層有進展,但未到商業化 變現周期,預計公司毛利率、經營槓桿仍可持續改善(可抵 消資本開支折舊影響),3Q 經調整淨利潤有望同增 12%。

 

百度:AI 搜索改造接近尾聲,我們預計 3Q 或為百度業績的階段 性底部,后續建議關注:AI 雲在 GPU 公有云驅動下保持強勁增長、AI 商業化產品延續數倍增長勢頭、以及在精細化管理的推動下 4Q 利潤環比改善的可能性。9 月以來公司價值重估邏輯深化,公司預計在后續財報中更清晰披露 AI 業務(包括智能體、數字人、AI SaaS 及 GPU 雲)的數據,助力市場價值發現。

 

圖片

 

根據中金的統計,從資金流向來看,上周被動外資依然是淨流入港股和ADR 5.53億美元的。在上周的回調里,南向資金也出手穩定市場,整體來説繼續跌的概率是不大的。

 

圖片

 

當下恆生科技指數的估值也不貴,在上周情緒的宣泄后,市場逐漸冷靜下來,接下來或許慢慢進入到修復的階段,像亞洲市場的日股韓國股市都已經創下新高,風險偏好回升,可以關注下主線恆生科技回調后的機會了。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