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突破血腦屏障!阿爾茨海默病雙特異性抗體療法的逆襲之路

2025-10-20 16:34

(來源:抗體圈)

摘要:阿爾茨海默病(AD)作為全球高發的神經退行性疾病,目前仍無根治方案。隨着阿杜卡單抗、萊卡奈單抗等三款單克隆抗體獲批,免疫療法成為延緩病情的新方向,但血腦屏障穿透難、澱粉樣蛋白相關影像學異常(ARIA)等問題仍亟待解決。雙特異性抗體的出現為突破這些瓶頸帶來希望,它能同時靶向 AD 的多重病理機制,還能借助載體增強大腦遞送效率。本文將從現有療法的困境出發,帶大家認識雙特異性抗體的設計原理、臨牀進展,以及它面臨的挑戰與未來潛力。

一、AD 的困境:全球 5000 萬人受困,現有療法難破局

提到阿爾茨海默病,很多人會聯想到 「記憶橡皮擦」—— 這種進行性神經退行性疾病不僅導致患者認知衰退、行為異常,更給全球家庭帶來沉重負擔。數據顯示,目前全球約有 5000 萬人患病,每年經濟損失超 1.3 萬億美元,預計到 2050 年病例數將增至 1.53 億。

AD 的病理機制十分複雜,核心是澱粉樣蛋白 -β(Aβ) 沉積形成的斑塊、tau 蛋白聚集形成的神經原纖維纏結,再加上神經炎症、腦血管功能障礙等多重問題,最終導致突觸丟失和神經元死亡。多年來,科研人員一直試圖攻克這一難題,但早期的 β- 分泌酶抑制劑、Aβ 疫苗等均以失敗告終。

直到近年,三款抗 Aβ 單克隆抗體相繼獲得美國 FDA 批准,才讓 AD 治療看到曙光。它們分別是 2021 年獲批的阿杜卡單抗、2023 年獲批的萊卡奈單抗,以及 2024 年獲批的多奈單抗。臨牀試驗顯示,這些藥物能減少 60%-80% 的 Aβ 斑塊,還能讓早期 AD 患者的認知衰退速度減緩 20%-35%。

表 1 阿爾茨海默病治療用已上市抗 Aβ 單克隆抗體

但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這些單克隆抗體仍存在明顯短板:一是安全性風險,20%-40% 的患者會出現澱粉樣蛋白相關影像學異常(ARIA),表現爲腦水腫或出血,尤其是攜帶載脂蛋白 Eε4(APOE4)基因的患者風險更高;二是大腦遞送效率低,血腦屏障(BBB)的阻擋讓僅有 0.1%-0.3% 的藥物能進入大腦;三是價格高昂,每年治療費用在 2.65 萬 - 3.2 萬美元之間,普通患者難以承受。此外,部分靶向 Aβ 單體的單克隆抗體因靶點選擇不當,在臨牀試驗中直接失敗,這也讓科研人員意識到,單一靶點療法難以應對 AD 的複雜病理。

二、雙特異性抗體:一人多能的 AD 治療新選手

爲了突破單克隆抗體的侷限,科研人員通過蛋白質工程技術研發出雙特異性抗體—— 它就像一個 「雙面手」,能同時識別並結合兩個不同的抗原,實現 「一石二鳥」 的治療效果。

與單克隆抗體相比,雙特異性抗體的核心優勢的是兼顧多重病理機制提升大腦遞送效率。比如有的雙特異性抗體一端靶向 Aβ 斑塊,另一端靶向 tau 蛋白,能同時清除兩種致病蛋白;還有的一端靶向致病蛋白,另一端結合血腦屏障上的轉運受體,讓藥物更高效地進入大腦。

目前雙特異性抗體主要分為兩大類:一類是病理靶向型,同時針對 AD 的核心病理靶點,比如 Aβ/TREM2(髓系細胞觸發受體 2)、Aβ/tau 等,通過協同作用增強治療效果;另一類是血腦屏障穿梭型,將治療性抗體與能穿透血腦屏障的模塊結合,比如靶向轉鐵蛋白受體 1(TfR1)、CD98hc 等,讓藥物進入大腦的效率提升 8-10 倍。

三、揭祕雙特異性抗體:如何設計出 「全能選手」?

雙特異性抗體的強大功能,離不開精密的設計與工程改造。目前主流的分子格式包括 IgG 樣結構、串聯單鏈可變片段(scFv)、雙特異性 T 細胞銜接器(BiTE)等,不同格式各有側重:比如 IgG 樣結構穩定性強、半衰期長,適合長期治療;納米抗體體積小,能穿透緻密的腦組織。

在靶點選擇上,科研人員也有明確的策略:

清除致病蛋白:同時靶向 Aβ 和 tau,阻止 Aβ 誘導的 tau 磷酸化,減少斑塊和纏結;

調節免疫功能:結合 Aβ 和免疫受體(如 TREM2、CD33),激活小膠質細胞的吞噬功能,加速 Aβ 清除;

增強大腦遞送:連接 Aβ 抗體和血腦屏障轉運受體(如 TfR1、LRP1),通過受體介導的轉胞作用進入大腦;

阻斷病理過程:比如靶向 Aβ 和 β 分泌酶 1(BACE1),同時減少 Aβ 生成和清除現有斑塊。

不過,雙特異性抗體的研發也面臨技術難題,比如容易出現鏈錯配、聚集等問題。為此,科研人員採用 「旋鈕 - 孔洞」 技術讓重鏈正確配對,通過 CrossMab 技術減少錯配並提升純度,還通過計算工具優化抗體的結合親和力,確保其能精準識別靶點。

不同的雙特異性抗體平臺各有優劣,以下是主流平臺的對比:

表 2 阿爾茨海默病治療用雙特異性抗體平臺對比

四、作用機制大揭祕:雙特異性抗體如何在大腦 「工作」?

雙特異性抗體的治療邏輯很清晰,主要通過四種方式發揮作用:

雙重清除致病蛋白:以 Aβ/tau 雙特異性抗體為例,它能同時結合 Aβ 斑塊和 tau 纏結,不僅能直接中和毒性蛋白,還能引導免疫系統將其清除。在 P301S/APP 小鼠模型中,這種抗體能減少聚集性病理,穩定微管結構,還能提升海馬體的突觸密度。

激活免疫細胞功能:Aβ/TREM2 雙特異性抗體一端結合 Aβ 斑塊,另一端激活小膠質細胞表面的 TREM2 受體,增強小膠質細胞的吞噬能力,清除 Aβ 的效率遠超單一抗 Aβ 抗體。在 APP/PS1 小鼠中,這種抗體能顯著降低 Aβ 水平,改善小鼠的認知能力。

增強大腦遞送效率:Aβ/TfR1 雙特異性抗體通過結合血腦屏障上的 TfR1 受體,藉助轉胞作用進入大腦。在食蟹猴實驗中,它能讓大腦藥物濃度提升 10 倍,還能減少 30% 的腦脊液 Aβ42。

阻斷病理發生過程:Aβ/BACE1 雙特異性抗體能同時阻止 BACE1 酶切割澱粉樣前體蛋白(APP),減少 Aβ 生成,同時清除已形成的 Aβ 斑塊,在 APP/PS1 小鼠中表現出顯著的病理改善效果。

下圖清晰展示了雙特異性抗體的三種核心作用模式:

圖1 雙特異性抗體在阿爾茨海默病中的作用機制(A)IgG 樣抗體分別靶向 Aβ(藍色)和 TREM2(紅色),結合斑塊並激活小膠質細胞;(B)抗 Aβ/抗 tau 抗體同時中和斑塊和纏結;(C)抗 Aβ/抗 TfR1 抗體通過轉胞作用穿透血腦屏障。

五、臨牀進展與未來潛力:離患者還有多遠?

目前,尚無雙特異性抗體獲批用於 AD 治療,但已有多款候選藥物進入早期臨牀試驗(Ⅰ/Ⅱ 期),主要評估安全性、藥代動力學以及對澱粉樣蛋白 PET、腦脊液 Aβ42、血漿 p-tau217 等生物標誌物的影響。

其中,AL002(抗 TREM2 / 抗 Aβ)和 Trontinemab(抗 Aβ/ 抗 TfR1)是備受關注的兩款藥物。AL002 通過激活小膠質細胞和清除 Aβ 發揮作用,但在 Ⅰ 期臨牀試驗中,未對澱粉樣蛋白 PET 和腦脊液生物標誌物產生顯著影響,相關延伸研究已終止。Trontinemab 的表現更令人期待,臨牀前研究顯示其大腦攝取量比傳統抗體高 4-18 倍,Ⅰb/Ⅱa 期中期數據顯示,它能顯著減少 Aβ 斑塊,還能降低腦脊液和血漿中的總 tau、磷酸化 tau181 等關鍵生物標誌物水平,目前已計劃開展 Ⅲ 期臨牀試驗。

此外,增強血腦屏障穿透的策略也在不斷升級,以下是目前的主流技術路徑:

表3 增強雙特異性抗體血腦屏障穿透的策略

六、道阻且長:雙特異性抗體面臨的三大挑戰

儘管前景廣闊,雙特異性抗體要真正應用於臨牀,還需跨越多個障礙:

安全性風險仍需管控:和單克隆抗體類似,雙特異性抗體也可能引發 ARIA 併發症,尤其是免疫靶向型抗體可能過度激活免疫系統,導致細胞因子釋放過多。雖然通過親和力優化、糖基化修飾等技術能降低風險,但如何在療效和安全性之間找到平衡,仍是科研人員需要解決的問題。

製造與成本難題待突破:雙特異性抗體的工程設計複雜,生產過程中需要嚴格控制純度,導致製造成本遠高於單克隆抗體。目前單克隆抗體每年治療費用已高達數萬美元,雙特異性抗體的定價可能更高,再加上專利保護延緩了生物類似藥的上市,普通患者難以負擔。

早期診斷與可及性不足:AD 治療的關鍵在於早期干預,但目前血漿 p-tau217 檢測、澱粉樣蛋白 PET 等精準診斷工具在全球範圍內的普及率不足 10%,低收入國家更是缺乏基本的診斷設施,導致很多患者錯失最佳治療時機。

七、總結

從單克隆抗體的突破到雙特異性抗體的崛起,AD 免疫療法正一步步邁向精準化、多靶點化。雖然現有療法仍存在諸多侷限,但雙特異性抗體通過同時靶向多重病理機制、增強大腦遞送效率,為突破治療瓶頸提供了新路徑。

作為科普博主,我會持續關注 AD 治療的最新進展,也期待有一天,我們能真正戰勝這個 「記憶殺手」,讓更多家庭擺脫痛苦。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