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十四五」金融活水滋養創新沃土

2025-10-20 16:20

轉自:中國經營報

    中經記者張漫遊北京報道

    「十四五」時期是我國加快建設科技強國、培育新質生產力的關鍵階段。面對科技企業「輕資產、長周期、高風險」的特點,一場覆蓋科技企業全生命周期的金融變革加速推進。

    從信貸模式突破「抵押為王」的傳統桎梏,到「耐心資本」為科創企業注入長期活力,再到多層次資本市場構建高效融資通道,科技金融「組合拳」精準發力,逐步破解科技成果轉化「死亡之谷」難題。

    隨着「耐心資本」不斷壯大、市場層次日益豐富、政策協同更加高效,中國科技金融生態正步入高質量發展的新階段。

    信貸重構:從「抵押為王」到「技術定價」

    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深入推動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提出加快建設創新型國家的戰略任務,確立2035年建成科技強國的奮鬥目標。

    科技離不開金融的大力支持。在國務院新聞辦公室舉行的「高質量完成‘十四五’規劃」系列主題新聞發佈會上,科技部副部長邱勇指出,做好科技金融這篇大文章是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部署的重大改革任務,要完成這項任務,既是金融部門的事,也是科技部門的事。

    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局長李雲澤介紹,「十四五」期間,我國着力引導資源向新質生產力集聚。加強科技信貸支持,高新技術企業貸款余額近19萬億元,年均增速超20%。

    然而,傳統信貸模式難以完全適應科技企業的融資特點。以「中試」為例,即產品正式投產前的中間階段試驗,是科技成果產業化的關鍵隘口。跨過這一難關,技術迭代、市場拓展、人才引進、產業鏈協同缺一不可。金融領域銀保聯動、政策貼息等多工具組合的出現,正是金融體系從單純信貸支持向「風險共擔、資源整合」深化,推動「科技—產業—金融」良性循環的重要嘗試。

    2025年7月,中國銀行(601988.SH)聯合中國人保(601319.SH)推出「中試保融通」綜合服務方案,計劃未來三年提供2000億元「銀行+保險」支持。舟山一家新材料公司成為首個試點——中國銀行不僅提供了中試貸款,還通過保險覆蓋試驗失敗風險,政府配套提供補貼,形成「保—貸—補」協同機制,化解了企業「不敢試、沒錢試」的困境。

    同時,結構性貨幣政策工具持續加碼。邱勇介紹,目前,科技創新和技術改造再貸款規模增加到了8000億元,再貸款利率降低至1.5%,支持的範圍更大,貸款的利率更低;聯動實施「創新積分制」和科技創新專項擔保計劃,累計向21家銀行推薦了超過17萬家科技型中小企業,簽訂貸款合同超2900億元,企業融資的獲得感顯著提升;推動國家開發銀行設立3000億元的「重大科技創新和基礎研究專項貸款」,加強對國家重大科技任務的金融支持。

    資本賦能:打造「耐心資本」激活多層次市場活力

    除了銀行信貸,我國正加快構建以股權融資、保險資金、資本市場為核心的多元化科技金融體系。2025年5月14日,科技部、人民銀行、金融監管總局、證監會、國家發展改革委、財政部、國務院國資委等7部門共同發佈《加快構建科技金融體制有力支撐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的若干政策舉措》(以下簡稱「《政策舉措》」),重點圍繞創業投資、貨幣信貸、資本市場、科技保險支持科技創新,加強財政政策引導,健全科技金融統籌推進機制以及完善科技金融生態等7個方面內容,提出了15項科技金融政策舉措。

    在股權投資方面,邱勇介紹,「十四五」期間,我國加快組建國家創業投資引導基金,預計帶動地方資金、社會資本近1萬億元。加速佈局了一批金融資產投資公司(AIC)基金,簽約金額突破3800億元。聯合社保基金會、大型銀行和地方政府,推動設立科技產業融合基金、科創協同母基金、創投二級市場基金等,規模將超3500億元,為創業投資「引流」「疏堵」。

    保險資金也成為科技創新的重要長期資本來源。李雲澤介紹,「十四五」期間,我國注意培育壯大「耐心資本」,保險資金投資股票和權益類基金超5.4萬億元,余額較「十三五」末增長85%,助力資本市場穩定健康發展。強化科技保險保障,累計提供風險保障超過10萬億元,首臺套、首批次保險支持創新應用項目3600個,為科技研發和成果轉化保駕護航。

    資本市場改革同樣步履不停。證監會主席吳清指出,「十四五」期間,我國接續推出「科創十六條」「科創板八條」「併購六條」等舉措,在發行上市、併購重組、暢通募投管退循環等方面加快作出一系列優化完善安排。

    科技部部長陰和俊介紹,2021年以來,科創板首發上市376家企業,首發募資超6000億元。邱勇補充道,推出債券市場「科技板」為科技型企業提供更長期、更低利率的融資渠道,目前已經有288家主體發行了超6000億元的科技創新債券。

    生態優化:政策協同發力構建科技金融新體系

    中國銀行研究院方面分析指出,「十五五」時期,我國正處於新舊動能轉換關鍵期,大力發展新質生產力是持續激發經濟增長潛力、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重大戰略部署。

    蘇商銀行方面認為,當前,全球科技競爭日趨激烈,基礎研究和前沿技術成為大國博弈的戰略制高點。我國正處於戰略轉型的關鍵窗口期,迫切需要以科技創新作為主引擎,構建以自主可控為底座的新質生產力體系。與此同時,金融資源仍有「重房地產、輕科創」的路徑依賴,資金分配機制與科技創新規律尚未實現充分對接。

    《政策舉措》明確提出「培育發展新質生產力」,蘇商銀行方面認為,這意味着金融將成為其關鍵配置器與加速器,通過完善股權融資、債券融資、保險保障機制,為未來產業鏈條中的新興企業注入金融「活水」,助力打造數字化、智能化、綠色化的產業體系。

    在政策引導下,各地積極開展科技金融創新實踐。邱勇透露,近期,科技部正在實施科技金融創新政策「揭榜掛帥」,引導地方政府和金融機構開展各具特色的創新實踐。

    國家金融與發展實驗室副主任楊濤撰文指出,銀行要更好地支持科技創新,需要匹配更專業的人才、更適合的產品與服務等,打造專營機構有利於集中有限資源,加快提升科技金融服務能力和專業水平。

    「一方面是創新投貸聯動等適應科創企業資金需求的產品,另一方面是基於科創企業全生命周期提供更豐富的綜合產品服務,如上市、法務、人力、財務等領域。」蘇商銀行研究院高級研究員杜娟告訴《中國經營報》記者,接下來,金融機構還需創新風險評估模式,針對科創企業特點,更多從人才、知識產權、產品等方面評估企業質量,提升科技金融風控能力。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