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資訊> 正文
2025-10-20 16:14
轉自:中國經營報
中經記者尹麗梅張碩北京報道
近10年前,無人駕駛汽車還被認為是科幻電影中想象出來的概念型產品,然而到了2025年,無人車行業不僅實現了從0到1的破局,還搖身一變成為率先實現規模化商用並走向盈利的賽道之一。
《中國經營報》記者注意到,無人車行業在2025年進入了發展快車道:一方面,多家無人車企業正在努力跨越從千台到萬台的交付量「門檻」;另一方面,不斷有重磅新玩家入局。在剛剛過去的9月,包括汽車電子企業德賽西威(002920.SZ)、智駕領域供應鏈企業佑駕創新(2431.HK)兩大上市公司相繼發佈了旗下無人配送車品牌與車型,此前Momenta也被傳正在組建無人車團隊。這些新玩家的入局,將給市場格局帶來新的變化。
與之呼應的是,資本市場對無人車行業青睞有加。今年以來,新石器、九識智能、白犀牛等頭部無人車企業相繼獲得C+輪、B輪、B+輪融資,無人車成為自動駕駛領域中最為「吸金」的細分領域之一。
我們應如何看待當下無人車賽道的發展? 接下來無人車行業的競爭焦點是什麼? 競爭格局將迎來哪些變化? 業內外對於這一系列問題頗為關注。新石器慧通(北京)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新石器」)創始人兼CEO余恩源近日在接受記者採訪時稱,無人車技術迭代的速度快於預期。「我們在年初設定了銷量過萬台的目標,已提前一個季度完成,增長的速度超出了我們的預期。」展望未來,余恩源判斷,隨着市場需求的進一步被打開,無人車行業將繼續保持10倍速增長。
交付量暴漲超10倍
無人車在2025年的起量是肉眼可見的。
今年國慶黃金周前后,記者在杭州、成都等多個新一線城市街頭看到多輛無人車穿梭於街頭,對於無人車的上路作業,街頭上人們的神態已沒有了最初的新鮮好奇,這折射出無人車正逐漸融入城市生活的日常圖景。
數據的增長更有説服力。國家郵政局數據顯示,截至2024年年底,快遞物流無人配送車規模化應用才累計超過6000台。然而到了2025年,多家無人車企業官宣已經或即將跨過萬台交付量門檻:9月底,新石器無人車在浙江桐廬生產基地內官宣了第1萬台整車正式下線交付的消息。九識聯合創始人、副總裁潘余昌此前透露,截至2025年8月九識已投放無人車超7000台,在手訂單超1萬台。新入局的選手——佑駕創新副總裁郭龍則在近期的專訪中披露,在今年年底前,佑駕創新推出的小竹無人車將預計交付400~500台,明年銷量將躍升至數千台,目標是衝擊1萬台。
「新石器無人車去年全年的交付量才1000多臺,今年年初我們一個月的交付量是去年一年的量,現在一個月的交付量是過去兩年的量。」余恩源在採訪中告訴記者,新石器無人車今年初設定的目標是今年的銷量要超過1萬台,從9月的數據來看,新石器已提前一個季度完成年度銷售目標。「這個速度比我想象中要快。」余恩源稱,預計在今年第四季度,新石器無人車將保持每月2000台以上的產能和交付量,2025年全年交付量有望突破1.5萬台,交付量相較於2024年暴漲超10倍。
業內認為,無人車爆發的臨界點即為1萬台運營規模,只有達到這一規模,無人車行業才能形成「技術降本—場景驗證—規模擴張」的正向循環。
2025年被認為是無人車行業的發展元年。無人車行業拐點的來臨受益於技術迭代、市場需求、路權等多種因素的助力。
記者在採訪中瞭解到,乘用車領域智能駕駛技術、人才與供應鏈的外溢,推動了無人車的進一步起量。與此同時,無人車滿足了物流運輸行業的降本需求,無人車市場需求被進一步打開。據余恩源測算,一臺X6車型無人配送車單日可配送2000票,單票成本下降50%。
這吸引了頭部快遞企業的目光。財報數據顯示,2025年上半年,順豐同城已累計投入超過300台無人車進入日常運營,覆蓋全國60多個城市,形成了「騎手+無人配送」的高效協同生態。截至目前,中通快遞旗下700余個網點投入超過了2000輛無人車,覆蓋200多個城市,每日可以完成20萬件包裹配送。
「引入無人車后,我們網點的綜合運營成本降低了20%至30%,末端派送時效大幅提升,快遞員勞動強度也降低了,可以節約大量往返時間,去做上門攬件等更高價值的業務。」一位中通快遞網點負責人告訴記者,她抱着試一試的心態在今年採購了10余輛無人車,其結果超乎了她的預料。
值得關注的是,隨着市場需求打開缺口,國家相關管理部門逐漸加大了無人駕駛路權開放的力度。截至2025年上半年,全國已有103個城市開放無人配送車輛路權,覆蓋超過80%的主要物流節點城市。路權是無人車合法、安全上路的通行證,路權的進一步開放為無人車商業化落地提供了基礎。
已有頭部企業跨入盈利門檻
無人駕駛行業一度被認為是一個「燒錢」的行業。然而,隨着市場需求被進一步打開,一些無人車行業頭部企業已跨入盈利的門檻。
余恩源告訴記者,新石器通過依託先進的算法,以視覺技術為主導,最大限度地簡化傳感器配置和硬件結構,從而實現了模塊化生產,降低了無人車的硬件製造成本與后期運維成本。這助力其搶先走到了單月盈利的關鍵節點。「當單月銷量突破1000台時,我們在財務上就能夠實現單月盈虧平衡甚至盈利,這得益於我們始終保持較高的毛利率。雖然目前市場競爭激烈,但我們的市場策略是不參與價格戰,而是堅持製造具備盈利能力的優質產品。」
頭部企業雖已建立起先發優勢,但無人車市場的格局尚未完全建立和固化,新入局者亦正在尋找機會點和新的打法。
佑駕創新董事長劉國清近期在媒體專訪中表示,無人車賽道目前還處於剛剛起步的發展階段,「現在所謂的行業頭部企業也就是這兩年才發展起來的,跑得比較快的企業也才交付幾千台、上萬臺車,我們不認為市場格局、生態的答案已經被寫‘死’了。我們認為在這個時間點進來,還是趕趟的。」劉國清透露,未來佑駕創新將通過在重點城市形成規模化運營,降低單位成本並提升服務質量,而非「廣撒網」式擴張。
為進一步推動無人車業務的起量,包括新石器、九識智能等多家無人車企業目前正在加碼推進全球化戰略。值得關注的是,我國頭部無人車企業已通過國內巨大的市場需求以及供應鏈優勢等在國際市場上構建起發展護城河。
「從技術格局來看,在無人車發展方面,中美在算法層面各有積累,美國在算法、基礎科學和芯片等領域領先中國。然而,在商用車領域,只有中國擁有完整的供應鏈。無人車這一賽道對成本控制、可靠性與規模化落地能力要求極高,是典型的軟硬件深度融合的產業。」余恩源告訴記者,「新石器已經看到一個巨大的戰略機會:在出海過程中,我們在中東、歐洲、東南亞、拉美乃至美國市場均未發現具備系統化競爭力的國際對手。美國企業雖然也看到了這一市場的價值,但是它們造出來的無人車的成本大概是我們的10倍以上。」
為進一步強化我國在無人車方面的競爭優勢,國家主管部門已採取相關舉措。近期,交通運輸部、國家發展改革委等七部門聯合印發的《關於「人工智能+交通運輸」的實施意見》提出,鼓勵城市加大場景和路網開放,推動新型快遞配送設備規模化應用,推廣末端智能配送服務。這為我國無人車的發展提供了政策上的支持。
多位受訪業內人士對無人車行業的規模化發展前景保持樂觀預期。余恩源判斷,根據目前的市場需求,2026年國內無人車行業將有4萬~5萬台的市場規模,若加上海外市場,2027年無人車市場的規模將在10萬台以上。
「無人車市場的需求非常明確。目前,無人車的應用纔剛剛開始,雖然看起來量已經很大了,但依然處於起步階段。未來,我們需要的是安全性更高、可靠性更強、性價比更高的無人車,這需要通過持續的技術迭代與整合來實現。」國家郵政局政策法規司原副司長、一級巡視員靳兵近期在一場行業論壇上表示,除了市場需求比較明確外,我國發展無人車還具備規模化應用的堅實基礎。
「快遞物流行業擁有海量的應用場景,這既能推動技術的快速迭代,又容易通過規模化應用來實現降本增效,從而跑通商業模式。」靳兵稱,事實上,目前我國的無人車業務已經實現了商業閉環,在實現規模化發展后無需依賴政府補貼扶持。今后,國產大模型、Deep-Seek等人工智能技術的深入應用,也將為無人車市場相關技術的推廣提供強大的技術支撐。此外,中國快遞物流行業的體量佔全球的60%,並且我國相關企業正以多種模式推動出口業務發展,這也將形成巨大的市場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