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我與上海共成長·金山 | 90后新農人,吹着空調「在雲端種菜」

2025-10-20 06:03

轉自:解放日報 黃勇娣 金山區融媒體中心 熊雪寒

1992年出生的胡耀峰,一副白白淨淨的書生模樣,是滬浙毗鄰地區兩家智慧農場的現場負責人。他通過一部手機,就掌控了百余畝蔬菜生產的全過程,告訴人們「吹着空調種菜」不是夢。

在這里,水培生菜23天的夏季生長周期里,除了收菜,其他環節都自動化完成,無須人為干預。在這里,農場種菜除了銷售外,更多是爲了收集種植數據、建立作物模型,將種植經驗轉變為「算法」,為合作社、農業企業提供優智慧化解決方案。

作為一名「雲端務農」的90后,胡耀峰説自己是個內向的人,但除了每天與設備、數據打交道,他還年均接待參觀考察者5000余人次,講解並展示上海「AI+」智慧農業的新成果,希望更多人關注並投身現代農業,為鄉村振興做出更大貢獻。

一個人管理100多畝菜地

胡耀峰畢業於浙江農林大學農學專業。2022年,他到金山紮根基層,成為稷青科技(上海)有限公司的農業數字化技術員。如今,他已被同事稱為「胡場長」,負責兩家植物工廠的種植和技術,一個人管理近130畝菜地。「喜歡安靜,對機械感興趣,是我選擇當一名新農人的理由。」他説。

不同於傳統農民,這位新農人真正實現了「吹着空調種菜」。比如57畝的廊下植物工廠里,一年可產10茬水培生菜,茬口數比大田生產翻了一番;夏季一茬23天生長周期,從育苗到收割,整個過程機械化率超過90%,基本無需人到場,「如果未來半小時有雨,智能系統會及時發出指令,提前5到10分鍾自動關閉頂部天窗。」

胡耀峰每天打交道的,不再是地、菜,而主要是設備、數據。廊下工廠里共有100多套設施設備,他通過手機或電腦端,控制了整個種植大棚的「智慧大腦」,實現對風機、濕簾、遮陽、水肥系統的自動調節,遠程掌握棚內的温濕度、光照和水肥濃度等所有數據,保證蔬菜健康生長。

不去棚里,怎麼知道生菜長得好不好?胡耀峰指着棚頂一套移動中的設備説,這台巡檢小車相當於人的眼睛,24小時在種植區巡視,能夠自動識別蔬菜生長狀態、克重,自動預警病蟲害,讓自己能隨時隨地「看見」,它還通過系統搭載的歷史種植數據,自動輸出植保方案,保證蔬菜的安全、品質和產量。

目前,稷青科技的這套種植技術已獲得20多項專利,成為上海市率先實施「AI+」智慧農業的典型案例。

從傳統的「彎腰種田」到如今「雲端務農」,這位「90后」正與團隊一起干事創業,努力改變過去人們對農民「面朝黃土背朝天」的傳統印象,讓農業變得更智能、更輕松、更高效,為鄉村振興揮灑青春汗水。

胡耀峰正在查看智能大棚的蔬菜生長情況。

從賣菜到賣數據、賣方案

記者採訪那天,胡耀峰剛從兩個基地巡檢一圈回來。在毗鄰金山的平湖基地,他仔細向4位工人交代了採收標準、包裝要求,一會兒工夫就完成了200公斤的訂單量。

但稷青科技打造的植物工廠,並不只是爲了賣菜。胡耀峰告訴記者,在一個基地的全年營收中,賣菜所得僅佔5%,更多還是賣設備、賣數據服務、賣智慧種菜的整體解決方案,將植物工廠種植模式複製輸出給更多合作社。

目前,稷青科技已承接了多個數智化設施農業升級項目,每個都是百萬元級別的訂單。比如,位於廊下鎮的叮咚買菜基地,整體佔地面積500多畝,去年由稷青科技幫助完成了智慧化改造,不僅對連棟大棚部署了多維度數據採集設施,並對原有設備進行智能化提升,改造后的設施菜田內搭載了實時氣象監測數據,切實幫助用户實現了從「看天吃飯」向「靠數增收」的轉變。

「我們在植物工廠里收集的數據,通過處理加工,還可以形成數據產品,為銀行、保險公司等金融機構的產品開發助力。」稷青科技(上海)有限公司總經理秦清告訴記者,以實際應用場景為例,智能温室搭載的氣象監測系統每5分鍾更新一次數據,經稷青科技(上海)有限公司專業化加工后,形成「設施温室天氣及温室預警數據庫」。該數據產品可提前預測極端天氣對作物的影響,啟動設施設備的運行,幫助農户減少災害損失。

今年5月,由上海數據交易所攜手稷青科技(上海)有限公司共建的全市首個智慧農業數據行業創新中心上線。6月7日,上海廊下金土地綠色農業有限公司旗下的「設施温室天氣及温室預警數據庫」「多源數據融合算法的產量預測分析」等四款數據產品在上海數據交易所成功掛牌交易。

由此,一場以數據要素為核心引擎的農業新質生產力變革在滬郊拉開帷幕,探索鄉村振興的全新範式。

胡耀峰正在查看移栽機器人的現場操作。

做跨學科的「π」型人才

雖然可以「吹着空調種菜」,但胡耀峰還是喜歡到一線實踐,每天會到大棚里看蔬菜長勢,巡檢各類設施設備,觀察分析農業數據。最近,他參與的「水培生菜全產業鏈標準綜合體」項目將迎來驗收。

植物工廠里的90后新農人胡耀峰。

他還曾全程參與移栽機器人的研發,針對后續實際應用需求,向工程師提出意見和建議,其中不少被採納。比如取苗的抓手,材料從鐵到樹脂改了好幾次,最終確定為記憶合金,手指形狀也從細圓改為椎體,抓取精準率高達99%。如今,移栽機器人已升級到第二代,效率可提升60%。

他坦言,「從事農業,畢竟是與生命打交道,需要保持一線經驗,而智慧農業更是一個跨學科的行業,既要有懂種植生產的人,也要有擅長數據處理和分析的人,才能形成一套温室智慧化管理的科學算法。」

會種菜,會管智能温室,會做科普培訓,還會研發設備……胡耀峰被身邊人稱為農業領域的「六邊形戰士」。而他身邊的小夥伴,也都是複合型的斜槓青年。1997年出生的朱海明,之前學的是土木工程,如今已從給人造房子變成給植物造房子,很有成就感;1998年出生的李雪,從園藝專業畢業進入智慧農業領域,最初感覺跨度有點大,但看着農業數據應用到更多方面,感覺很神奇。

胡耀峰向青少年展示智慧農業的成果。

如何看待智慧農業前景?小胡告訴記者,前陣子,一批大學生去參觀,有人問:「許多人説,寫代碼,35歲是一道坎。您怎麼看?」這幾天,他認真思考后想進一步告訴對方:從事智慧農業的,往往是「π」型人才(指至少擁有兩種專業技能並能將多門知識融會貫通的複合型人才),需要靜下心來,將一線經驗與專業技術相結合,人機交互,從業者會越「老」越吃香。

因此,雖然自稱是個I人(內向的人),但胡耀峰樂於當智慧農業的科普推廣員,一年接待5000多人次參觀考察人員。「今年正好是我從事農業的第十年。我見證了上海智慧農業的快速發展,希望未來讓更多人享受到智慧農業帶來的福利。」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