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資訊> 正文
2025-10-20 14:38
登錄新浪財經APP 搜索【信披】查看更多考評等級
(來源:一棵大松樹)
建設四大核心技術平臺,助力新葯研發
成都先導聚焦小分子及核酸新葯的發現與優化,依託 DEL 、FBDD/SBDD、OBT、TPD四大核心技術平臺及公司其他關鍵新葯研發能力,打造新葯發現與優化的國際領先的研發體系。
新葯研發水温回升,DEL+AI技術領先
2025H1BD交易首付款金額為241億,佔中國內地企業融資總額的28%。我們認為在國內BD交易熱潮的持續下,創新葯研發熱潮有望持續。
公司作為DEL 技術領域的領先者之一,擁有全球目前已知的最大的實體小分子化合物庫,是DEL 技術領域研發服務公司中獲得合作項目數量最多的企業之一。2024年10月,公司與輝瑞、阿斯利康、百時美施貴寶、強生、默沙東、羅氏等國際藥企共同組建全球首個DEL聯盟,公司有望在合作中進一步加深與各家的關係、夯實自身技術領導地位。
完成DEL+AI+自動化的基礎設施建設,HAILO平臺潛力可觀
在AI製藥領域,公司擁有DEL庫帶來的樣本訓練優勢。目前DEL+AI+高通量的基礎設施已建設完成, HAILO平臺有望將DEL 技術的海量信息製造能力與 AI 的海量信息處理能力相結合,進一步拓展篩選分子的化學空間,豐富先導化合物的發現途徑。
多元技術平臺協同發展,藥物發現技術齊頭並進
除了DEL平臺以外,公司還擁有FBDD/SBDD、OBT、TPD等技術平臺。DEL與FBDD/SBDD的整合,一方面可提升新葯項目發現與優化的成功率,另一方面可給予客户多樣化選擇,有望在商業模式上推出更多性價比高的服務項目;OBT與TPD平臺分別指向小核酸藥物及蛋白降解藥物,以上新型藥物均為目前創新葯研發熱門領域,相關收入有望逐步展開。
目錄
1. 多元化平臺穩健發展,營業收入持續增長
1.1. 聚焦小分子&核酸新葯發現與優化,國際領先DEL服務提供者
DNA編碼化合物庫技術平臺型公司。成都先導是一家國際化的高科技創新葯物研發企業,在英國劍橋、美國休斯頓設有子公司。成都先導聚焦小分子及核酸新葯的發現與優化,着力打造了國際領先的DNA編碼化合物庫技術(包括DEL庫的設計、合成和篩選及拓展應用)平臺,並拓展了基於分子片段和三維結構信息的藥物設計技術(FBDD/SBDD)、寡聚核酸新葯研發相關技術(STO)和靶向蛋白降解相關技術(TPD)的核心技術平臺。
核心業務包括新葯研發、項目轉讓等多元化方式。通過新葯研發服務、不同階段在研項目轉讓以及遠期的藥物上市等多元化的商業模式,成都先導已與全球數百家制藥公司、生物技術公司、化學公司、基金會以及科研機構建立了合作,致力於打造全球一流的創新型生物醫藥企業。
公司主營業務為利用其核心技術——DEL 技術提供藥物早期發現階段的研發服務以及新葯研發項目轉讓。公司聚焦小分子及核酸新葯的發現與優化,依託 DEL 技術(包括 DEL 庫的設計、合成和篩選及拓展應用)、基於分子片段和三維結構信息的藥物設計(FBDD/SBDD)技術、基於寡核苷酸的藥物研發平臺(OBT)、靶向蛋白降解平臺相關技術(TPD)四大核心技術平臺及公司其他關鍵新葯研發能力(藥物化學、計算科學/AI、體外體內生物學評價、藥物代謝學,分析化學,藥學研究等),打造新葯發現與優化的國際領先的研發體系,通過新葯研發服務、不同階段在研項目轉讓及遠期的藥物上市,為醫藥工業輸出不同階段的新分子實體。
1.2. 業績加速增長,板塊多元化發展
各平臺商業項目穩步推進,營業收入穩健增長。2025H1公司實現營業收入22,701.21萬元,同比增長16.58%;實現歸屬於母公司所有者的淨利潤5,004.20萬元,同比增長390.72%;主要系:公司各個技術平臺的商業項目穩步推進,研究項目進展順利。
多元化板塊穩健發展,DEL基石業務保持領先地位。2025H1DEL板塊實現營業收入10,219.01 萬元,同比增加40.45%,主要系:今年以來,面對不同客户的市場需求,公司的DEL 相關的定製庫和篩選業務更加靈活和多元化,尤其是DEL庫定製在2025年上半年多樣性導向定製庫進展強勢,收入明顯增加。
FBDD/SBDD板塊實現營業收入6,523.89萬元,同比增加4.15%,主要系:英國子公司Vernalis在本期確認里程碑收入,進一步鞏固了FBDD/SBDD平臺的穩步發展。
OBT 板塊實現營業收入2,784.63萬元,同比降低3.35%。2025H1在持續拓展傳統核苷單體合成業務的同時,藉助遞送分子相關服務,實現了小核酸一站式項目的商業轉化。
TPD 板塊實現營業收入753.39萬元,同比降低8.67%。主要系公司在進行該板塊新業務模式探索,與合作伙伴共同啟動基於PROTAC技術的一站式定製項目。此類項目執行交付周期略有變化,主要項目的執行交付周期在2025年下半年進行。
2025H1 公司自主設計並搭建的自動化高通量化學合成平臺高效運轉,由此帶來ChemSer板塊1,871.92 萬元的收入,同比增長94.17%。基於小分子藥物的生物體內/體外評價、ADME/DMPK等相關服務(BioSer)實現營業收入338.24萬元,同比下滑59.59%。
費用率穩步下降,經營效率持續提高。2024年公司銷售費用率 4.71%,同比減少 0.87 個百分點,主要系公司針對不同客户的推廣力度調整,相關差旅費和會議費有所降低;管理費用 6,937.80 萬元,同比減少 0.74%,管理費用率 16.25%,同比減少 2.58 個百分點,主要系股份支付計提金額減少;研發費用 6,732.81 萬元,同比減少 15.43%,主要系公司基於戰略規劃和營運現金流平衡的審慎考慮,對自研管線項目進行聚焦調整,研發費用減少。2025H1,英國子公司Vernalis基於商業化戰略考量,主動調整研發資源配置,重點支持商業項目,研發投入同比下降。通過上述結構性調整,集團在保持技術創新能力的同時,實現整體研發費用同比小幅下降,資源配置效率顯著提升。
2. 新葯研發水温回升,DEL+AI技術領先
2.1. 小分子藥物研發穩步推進,全球&國內新葯研發持續恢復
小分子化學藥佔據醫藥市場重要地位,擁有口服給藥便利等多種優勢。小分子藥物是指化學合成的活性物質小分子,小分子藥物與生物大分子藥物相比有着眾多優點,如體積較小,憑藉其小巧的結構,小分子藥物一般可輕易穿透細胞膜,幾乎可到達機體內的任一目標,而且可製成易於被機體吸收的各種劑型,尤其是口服制劑。口服給藥是最簡單的自我服用藥物方法,患者的接受率依從性最高,並且能提供給患者更大的劑量靈活性。但是生物大分子藥物(多肽、蛋白質等)卻很難做成口服制劑,多數只能通過注射或其他非口服途徑給藥,皆因這些藥物若通過口服給藥途徑會導致藥物的吸收差,進入血液循環的藥物濃度很低。
新化學小分子實體獲批數量呈上升趨勢。隨着藥物研究的深入開展,新化學分子實體的發現難度越來越大,導致新化學分子實體上市的步伐在一段時間內放緩,但隨着高通量篩選技術的進步以及新一代的藥物發現技術(如FBDD/SBDD、DEL 等技術)的應用,促進了新化學分子實體研發效率的提高,新化學分子實體獲批的數量又開始回升。根據FDA《New Drug Therapy Approvals 2024》公佈的數據,2024年FDA共獲批50款新葯,其中新化學分子實體共32個,佔比約64%,生物製品18個,佔比約36%,預計未來5年,每年仍將有30到40個新化學分子實體推出市場。
2025H1 全球醫療健康投融資尚未回暖。2025H1,全球共完成醫療健康領域一級市場投資973 筆,累計融資275億美元,融資總額相對2024H1,下降約10%,融資事件數量由2024H1的1197筆下降約19%。
截至2025年7月11日,2025年中國內地首付款在1000萬美元以上的license-outBD交易共計33項,佔全球總交易數的30.6%,創歷史新高。對比2016年(僅1項,佔比1.0%),中國十年內相關BD交易數量增長超過30倍,顯示出中國企業在高價值資產輸出和國際合作方面的顯著崛起。2021年以來增長尤為迅速,2023年和2024年連續突破30項,2025年則有望進一步刷新紀錄,顯示中國已成為全球創新葯交易的重要力量。
近3年,BD交易已成為創新葯企業重要的收入來源。我們統計了2018-2025年6月的中國內地企業BD交易情況,在2025H1,BD交易首付款金額為241億,佔中國內地企業融資總額的28%。我們認為在國內BD交易熱潮的持續下,創新葯研發熱潮有望持續。
國家持續優化創新葯產業政策支持體系,確立支持「真創新」的政策基調。其中2021年《以臨牀價值為導向的抗腫瘤藥物臨牀研發指導原則》文件的發佈推動創新葯產業界聚焦具有臨牀價值的藥物開發。2024年7月5日,國務院審議通過《全鏈條支持創新葯發展實施方案》,要全鏈條強化政策保障,統籌用好價格管理、醫保支付、商業保險、藥品配備使用、投融資等政策,優化審評審批和醫療機構考覈機制,合力助推創新葯突破發展。要調動各方面科技創新資源,強化新葯創制基礎研究,夯實中國創新葯發展根基。我們認為在政策的持續下,創新葯研發熱潮有望持續。
2.2. DEL 技術日趨成熟,新一代技術助力藥物發現
現代小分子藥物研發中最重要的基礎手段是篩選(Screening),而要進行篩選,首先要發現針對某種疾病指徵藥物的靶點(Target),如受體、酶、轉運蛋白或離子通道、信號蛋白、結構蛋白、微管蛋白、肌動蛋白等;其次還要有小分子庫(Library),提供數量足夠的分子以篩選,從相應的庫里面找到一個或多個符合要求的苗頭化合物(Hit),經過層層結構優化得到先導化合物(Lead)、候選化合物(Candidate),再通過系統的臨牀試驗充分驗證其安全性與有效性。
DEL 技術是近年來藥物發現領域創新性的熱門方法之一,並且已被證明其商業價值。目前,在藥物發現領域的主要篩選方法包括傳統的基於已知活性化合物 (Knowncompounds)的研究、高通量篩選(HTS)、基於結構化的藥物篩選 (SBDD),以及基於片段化結構的篩選(FBDD)和虛擬篩選等,DEL 技術篩選僅為其中一種篩選方法。
DEL 作為一種藥物篩選技術,與其他藥物發現方法一樣,其最直接的目的是發現苗頭化合物並根據篩選數據優化得到先導化合物,因此藥物篩選技術的商業價值主要體現在發現活性化合物,即苗頭化合物這一環節。與傳統的高通量篩選相比,DEL技術具有擴展了化合物的多樣性、縮短藥物發現周期、大幅降低藥物發現成本、節省化合物優化階段的時間和成本等優勢。
DEL 篩選服務是成都先導提供的主要服務之一。DEL 篩選服務一般由合作伙伴指定或提供藥物開發的生物靶點,公司依託其DNA 編碼化合物庫——先導庫(或個別客户擁有定製化合物庫)及其配套的 DNA 編碼化合物庫篩選技術平臺,進行藥物—靶點篩選,若篩選結果中成功發現苗頭化合物,則通過化合物 IP 權屬轉讓,授權給合作伙伴進行后續開發,並提前約定轉讓費用及在后期開發到合同約定節點時的里程碑費。
DNA 編碼化合物庫的建立是DEL篩選的基本要素。在化合物庫建庫初始,首先根據需求選擇結構多樣,新穎的小分子化合物作為建庫的骨架,其次基於組合化學「均分與合併」的合成思路,選擇合適的建庫試劑(化合物分子砌塊)與骨架進行連接,接下來,每一維試劑與骨架連接后均採用不同且已知序列的 DNA片段進行分子水平標記。上述過程循環往復,最終可以得到混合的包含大量分子結構的DNA 編碼化合物庫。
生物靶點的篩選是DEL篩選的另一個要素。具體過程為:首先將整個 DNA 編碼化合物庫(海量小分子)與生物靶點進行孵育,將生物靶點固定,通過化合物對生物靶點親和力的強弱差異,將親和力弱的化合物洗脱除去,親和力強的目標化合物則會保留在生物靶點上,然后把目標化合物從生物靶點上解離釋放,並將相應的 DNA 標籤進行 PCR 擴增和 DNA高通量測序與解碼,通過 DNA 編碼與化合物結構的對應關係,推斷出富集的化合物結構信息,重新合成這些不帶 DNA 標籤的化合物,進行活性驗證,從而得到苗頭化合物。
2.2.1. 公司 DEL庫容量領先、篩選成功率高
公司自創立始終致力於核心技術——DNA 編碼化合物庫(DEL)技術的開發、應用和升級。經過十余年的發展,公司極大地推動了DEL 技術的發展與工業化應用,目前已成為 DEL 技術領域的領先者之一。目前,公司 DNA 編碼化合物庫(以下簡稱「先導庫」)小分子數量突破12,000 億,是全球目前已知的最大的實體小分子化合物庫。
先導庫具有較好的設計質量和合成質量,在設計上採用數千個不同類型的分子骨架結構作為母核,與數萬種試劑相組合,採用特殊的合成反應在 DEL 合成過程構建母核結構,能夠覆蓋已經成藥的小分子和已知生物活性分子所含有的大部分結構,並進行了深度擴展,使得小分子結構數量規模巨大。先導庫的分子在兼顧分子多樣性的同時,在設計上對分子屬性也進行了優化,從而使「先導庫」分子具有較好的成藥性。
公司經過多年的摸索,建立了核酸合成、DEL 合成、分析和分離的全流程控制,在不斷優化合成技術的同時,建立了一套完整的質量控制的流程和方法,確保 DEL 的合成質量。公司使用「先導庫」累積篩選上百個生物靶點,篩選結果又反過來可以對庫的設計和合成形成有力的支持和反饋,促使整個 DEL 設計和合成技術的提升。
公司領先的DEL技術助力藥物發現。截至2024年,公司已經篩選超過 53 類靶點類型、數百個靶點,其中包含蛋白-蛋白相互作用、轉錄因子、磷酸酶、蛋白複合體、脂肪酶、核酸酶等各種新穎靶點或挑戰性的靶點類型。2024年的篩選達到 79%的篩選成功率(重合成后獲得功能性的分子的靶點佔當期總篩選靶點的比例),篩選項目的平均時間周期縮短至 3 個月以內,達成了 24 個項目的化合物知識產權(IP)轉讓。截至2024年,公司已累計完成了 110 個項目(>1,100 個活性化合物實體分子)的化合物知識產權轉讓。
DEL 庫持續建設擴展。公司持續擴展DEL庫類型,例如共價化合物庫、蛋白降解化合物庫、分子片段化合物庫、線性多肽庫、環狀多肽庫。截至2025年中報,公司環肽DEL庫已經積累超過500億分子,完成多個針對遞送系統的環肽分子篩選,篩選出與目標靶點匹配的環肽苗頭化合物配體,完成針對分子膠的關鍵DEL庫的設計和合成,拓展自有特殊E3配體DEL庫。在新分子研發熱度持續提升的當下,我們認為公司的DEL庫有望憑藉技術積累進一步鞏固領先優勢。
2.2.2. 全球知名MNC幾乎均有合作,DEL聯盟有望進一步提升公司技術領先地位
成都先導擁有起步早,庫分子多樣性高,篩選技術成熟,篩選成功率高等優勢。從全球已公開的 DEL 技術合作項目公開信息統計看,成都先導是 DEL 技術領域研發服務公司中獲得合作項目數量最多的企業之一,合作對象多為國際製藥巨頭、知名生物技術公司等高質量客户。主要包括:輝瑞、強生、默沙東、BMS、賽諾菲、武田製藥、勃林格殷格翰、利奧製藥、LG 化學、基因泰克、Aduro 等。並且,成都先導在過去幾年中發表了近 40 篇 DEL領域的原創科學論文,推動 DEL 技術創新與發展。
2024 年 10 月,公司與輝瑞、阿斯利康、百時美施貴寶、強生、默沙東、羅氏等國際藥企共同組建全球首個 DNA 編碼化合物庫(DEL)聯盟。該聯盟旨在通過創新合作模式共享資源,高效構建更具價值與多樣性的 DEL 庫,加速藥物發現進程。
DEL 聯盟里各成員共享構建聯盟DEL庫的預算、購買用於建庫的商業或非商業分子砌塊,以及開發新DEL庫的想法;但不涉及靶點信息、任何藥物開發具體細節,以及各自將如何利用聯盟DEL庫的計劃。該聯盟可以開發覆蓋特定化學空間的聚焦化合物庫,可以分享構建DEL庫的最佳實踐和經驗,同時正在研究如何利用機器學習(ML)來消除假陽性。
DEL 聯盟進展迅速,有望進一步提升成都先導技術領先程度。DEL戰略合作聯盟過去一年內進展如下:(1)前期工作超預期,成員踴躍參加年度會議,多家公司表示聯盟庫已佔其篩選很大比例,體現對先導技術領先性的認同。(2)各成員貢獻市場上買不到的獨特建庫資源,形成龐大且獨特的數據庫用於庫的設計建設。(3)原協議目標完全達成,所有成員一致同意在合規框架下延續合作,並計劃以文章、會議形式分享成果,促進行業新技術應用。並且,DEL聯盟合作除了庫合成,也同時正在探討其他DEL技術共享。我們認為DEL聯盟內成員包括輝瑞、強生等全球國際製藥巨頭,且成都先導作為DEL庫的供應商,有望在合作中進一步加深與各家的關係、學習各家企業的相關技術積累,夯實自身技術領導地位。
2.2.3. DEL 庫服務形式持續多元化,客户羣體有望持續拓展
公司的DEL庫定製服務持續靈活多元化,除了針對大型藥物公司的傳統DEL定製庫服務,也新增一些針對生物技術公司的小型專有DEL定製庫服務,持續擴大客户羣體。
2015 年,成都先導首次正式推出了DEL自助篩選服務產品OpenDEL®。OpenDEL®是一款開放式的小分子篩選產品,其包含的分子結構信息、分子砌塊信息、骨架結構信息、化合物編碼信息,對於產品用户全披露,併爲客户提供完整的篩選操作指南。用户可在OpenDEL®產品手冊及操作説明指導下,使用該產品自主完成蛋白靶點的親和力篩選實驗,以最終獲得對靶標有親和力且有潛在成藥性的化合物。並且,用户使用該產品無需為分子結構信息披露額外付費,也無需為IP產權額外付費。
成都先導對旗下DEL自助篩選服務產品進行持續優化,於2025年推出OpenDEL®5.0,包含共計40億化合物、59個子庫,同時新增大環庫選配,為藥物發現提供更智能、更高效的解決方案。
成都先導不僅提供OpenDEL®產品,也可以根據客户需求提供上下游全流程服務,如篩選服務、測序服務、分子優化等,在保護客户項目IP的同時,助力客户快速推進各類藥物發現需求。
2.3. AI 製藥賽道浪潮已至,成都先導技術領先
2.3.1. AI 對藥物篩選賦能明顯,已誕生多個AI相關BD&MA交易
AI 正在深刻影響藥物研發全過程,顯著提升研發質量與效率,降低整體成本。通過蛋白質結構預測、分子設計、虛擬篩選和AI+機器人實驗室等技術,AI加速了候選化合物的生成與驗證。此外,政策紅利、資金支持、豐富的數據資源和技術創新為AI製藥的發展提供了堅實支撐,催生出一批代表性企業,推動行業快速成長。
AI 製藥主要集中在小分子藥物發現領域,而非生物製劑。人工智能在小分子藥物發現中具有獨特的優勢,主要包括:(1)化學信息可用性;(2)大規模虛擬篩選;(3)化學空間探索;(4)高通透性和生物利用度的優化。
人工智能驅動的藥物設計,主要分為三大類:從頭藥物設計、現有數據庫的虛擬篩選、藥物再利用。
(1)從頭藥物設計(denovodrugdesign):是一種通過計算機輔助的方法,來設計全新的藥物分子。人工智能在denovo藥物設計中扮演着關鍵的角色,其步驟包括:數據收集——特徵提取——機器學習模型訓練——生成新分子——評估和篩選——優化和合成規劃。整個過程是一個迭代的循環,通過不斷優化模型並嘗試新的分子設計,最終目標是找到具有良好生物活性和臨牀潛力的新葯物分子。這種方法能夠加速藥物發現的過程,尤其是在探索大量的潛在分子結構時,AI的高效性體現得尤為明顯。
(2)超大規模虛擬篩選:虛擬篩選是一種利用計算機模型和算法對潛在藥物分子進行預測和評估的方法,以便從大量的化合物庫中,篩選出具有潛在生物活性的候選分子。這種篩選過程是通過在計算機中進行模擬和預測,而不是在實驗室中進行物理實驗來完成的。虛擬篩選的主要目標是在藥物發現的早期階段,從數百萬到數千萬個潛在的藥物候選分子中,鑑定出可能對特定疾病目標具有生物活性的分子。這有助於加速藥物研發過程,減少實驗室實驗的時間和成本。
(3)藥物再利用(DrugRepurposing):主要使用自然語言處理 (NLP) 模型和機器學習,通過分析大量非結構化文本數據(研究文章和專利、電子健康記錄以及其他類型數據),來構建和搜索可以實現再利用的藥物羣體。
根據權威科技媒體TechEmergence統計數據顯示,AI技術每年可為製藥行業節約高達260億美元的研發成本。波士頓諮詢研究也表示,AI生成的藥物分子在I期臨牀試驗中,成功率高達80%~90%,高於50%的歷史平均水平;而在II期臨牀試驗中,成功率為40%,仍然位於歷史區間上限。考慮到AI製藥的明顯潛力,非醫藥&醫藥領域均對AI製藥進行了持續投資。
(1)非醫藥領域:作為代表性企業,在2023年至2024年間,英偉達通過其投資部門NVentures,積極投資了多家AI製藥公司。截至2025年4月,英偉達已投資至少13家AI 製藥企業。
(2)醫藥領域:2025年6月13日,阿斯利康(AZ)與石藥集團達成最高達53億美元合作,利用石藥集團的AI藥物發現平臺開發小分子候選藥物。8月5日,晶泰科技又以一筆總額59.9億美元的合作,創造AI藥物發現合作訂單新紀錄。考慮到AI對藥物研發的明顯賦能,我們認為后續AI製藥有持續開發潛力,未來有望持續誕生更大金額的BD&MA交易。
2.3.2. DEL 庫數據優勢明顯,有望為AI應用提供良好的訓練樣本
在最新發表於《npjDrugDiscovery》的研究中,來自麻省理工學院和哈佛大學布羅德研究所的科學家團隊開展了一項系統性研究:項目團隊系統評估了HitGenOpenDEL®等三種不同DNA編碼化合物庫(DEL)與五種機器學習模型組合的組合效果,結果表明,成都先導的HitGen OpenDEL 擁有化學空間覆蓋廣、預測準確、驗證可靠的三種優勢。
在3個DEL庫中,使用成都先導DEL庫數據訓練的模型表現最佳。成都先導的DEL庫擁有最大的DNA 編碼庫(包含10億個分子),且覆蓋了最多樣的化學空間,最能在訓練數據空間之外進行泛化,並預測DNA庫內化學空間之外的結合物。
公司同時致力於研究人工智能(AI)大模型在創新葯物發現和優化上的應用,利用成都先導多年積累數百個靶點 DEL 篩選的海量數據進行訓練和迭代,能夠有效地在非DEL 空間預測化合物活性、成藥性等,加快化合物的優化過程。成都先導在人工智能 AI 加速藥物研發方面的特點在於:
(1)成都先導的 AI 模型具有更為海量的真實實驗數據(這些數據在公域無法獲得);
(2)均為在標準流程下產生的高質量實驗數據;
(3)實驗數據不依賴於蛋白質的三維結構;
(4)成都先導能更好地理解藥物研發場景與需求,提供高效和實用的藥物研發工具。
我們認為,成都先導DEL庫數據量足,可預測性強,在AI訓練中擁有明顯優勢,有望在隨后AI藥物發現的賽道中取得良好的成績。
2.3.3. 完成 DEL+AI+自動化的基礎設施建設,HAILO平臺潛力可觀
公司探尋AI賦能DEL技術。2024年內公司成功完成了 DEL+AI+自動化的「設計-合成測試-分析」(DMTA)分子優化能力的基礎設施建設,並在客户某靶點項目中實現了 AIDD(人工智能驅動藥物設計)推動的兩輪 DMTA 循環。通過 AI 自動化快速廣泛探索化學空間,快速鎖定 SAR(結構-活性關係)優化方向,從而加速化合物優化進程。DEL 技術的海量信息製造能力與 AI 的海量信息處理能力相結合,能夠進一步拓展篩選分子的化學空間,豐富先導化合物的發現途徑。
基於DEL+AI+DMTA 建設,公司計劃建設 HAILO(High-throughput AI driven Lead Optimization)平臺。通過乾溼實驗相結合的方式,能夠為未知結構的靶點生成海量數據,並以數百個已知靶點的海量高質量化合物-靶點相互作用數據作為訓練和參照,從而實現化合物結構的精準生成,以及對其活性和屬性的精準預測與優化。預計能夠進一步拓展篩選分子的化學空間,豐富先導化合物的發現途徑,有望加速對新穎靶點和化合物的探索與向藥物分子的轉化。
3. 多元技術平臺協同發展,藥物發現技術齊頭並進
3.1. FBDD/SBDD:併購Vernalis,有望持續產生協同作用
基於片段的藥物設計(fragment-baseddrugdesign,FBDD)是一種通過篩選碎片庫得到苗頭片段,隨后基於結構的設計策略對片段進行優化和改造獲得先導化合物的研究方法。FBDD 方法是爲了克服傳統高通量篩選的缺陷而逐步發展起來的新技術。高通量篩選由於盲目性大,命中率低,成本高,對於部分藥物靶點很難篩選得到理想的化合物。FBDD方法基於藥物靶標的活性位點是由多個子口袋組成,首先篩選得到各個子口袋的特異性結合片段,再將與靶蛋白各個子口袋特異結合的片段以合適的連接子連接起來,組裝成為高活性的化合物。FBDD方法與傳統的高通量篩選獲得苗頭化合物方法相比,具有特異性高、類藥性高、效率高等優勢。其研究過程可以分成3個步驟:1)片段庫的設計構建;2)片段篩選;3)片段優化。
2020 年,公司通過併購 Vernalis(R&D)打造了全球領先的綜合型藥物發現技術平臺。Vernalis(R&D)在 FBDD/SBDD 的開發應用方面有着超過 20 年的經驗,被認為是該領域國際領軍企業之一,基於其核心技術已經實現多個新葯發現項目的對外授權轉讓並推進到臨牀階段,同時與多家知名製藥企業保持着持續的新葯研發合作,包括 Servier、Daiichi Sankyo、Lundbeck 和 Asahi KaseiPharma、Genentech、Pierre Fabre Laboratories 等。Vernalis(R&D)還擁有一支近 80 人的團隊,專業方向覆蓋蛋白質工程、結構生物學、生物藥理學、細胞與生化分析與開發、藥物合成有機和分析化學、化學信息學和計算化學、藥物代謝和藥代動力學等。
通過 DEL 技術和 FBDD/SBDD 技術的有效整合,公司的能力更加多元化。DEL與FBDD/SBDD 的整合,一方面可提升新葯項目發現與優化的成功率,另一方面可給予客户多樣化選擇,有望在商業模式上推出更多性價比高的服務項目。公司開發了新的 DEL 技術(PAC-FragmentDEL)以針對特定的靶點進行分子片段的發現。現有 4 萬余個 DNA 編碼的分子片段,可高效快速的針對不同靶點進行片段的發現。同時,公司利用多樣性的 DEL中間體進行分子片段的優化,一個月之內將毫摩爾(mM)級別的分子片段優化納摩爾(nM)級別的苗頭化合物,大大縮短了傳統的分子片段的優化過程。2024年,公司FBDD/SBDD板塊實現收入120.22百萬元,同比增長30.99%。
3.2. OBT:新葯物形式一站式服務能力稀缺,擁有研發-生產綜合能力
3.2.1. 小核酸藥物:商業化潛力明顯,研發熱度持續提升
小核酸是化學合成的、短的(通常為15-25個核苷酸)核酸序列,用於調節基因表達水平,通過mRNA轉錄水平調節達到治療疾病目的提供了一種直接方法。小核酸藥物主要包括小干擾RNA(siRNA)、反義小核酸(ASO)和適配體等,它們通過不同的機制發揮作用,調節基因表達和蛋白質水平,進而調控相應的蛋白質功能。
RNAi 療法核心機制是減少靶蛋白的生成。以siRNA為例,雙鏈siRNA進入細胞后,由RISC複合體加載並解鏈,保留的引導鏈與靶mRNA互補配對。引導鏈保留在RISC中,可進行多次切割循環,起到催化作用。靶mRNA被切割並降解,從而阻止目標蛋白的合成。由於一個RISC複合體可循環使用多個mRNA,RNAi療法具有高效、特異性強、靶向精準的優勢,適用於多種基因相關疾病的治療。
基於小核酸藥物發展的三個關鍵階段分別為基礎研究階段(1950s-1970s)、廣泛關注階段(1998-2010)和快速發展階段(2018-至今)。1955年首次實現小核酸的化學合成;1978年「反義核酸」概念提出,奠定了理論與化學基礎。1998年RNA干擾機制被發現,並於2006 年獲得諾貝爾獎;首個反義藥物Vitravene®和首個適配體藥物Macugen®分別於1998 年和2004年獲批。2010年,GalNAc遞送技術開始推動肝靶向療法的臨牀轉化。2016年,ASO藥物Eteplirsen 和Nusinersen(Spinraza®)獲批,其中 Spinraza®年銷售額突破10 億美元。2018年,FDA批准了首個siRNA療法Patisiran(Onpattro®)。2020年,英克司蘭成為首個治療常見疾病的siRNA藥物。截至2025年,已有7款siRNA藥物獲批,全球超過100種小核酸藥物處於臨牀階段。
反義寡核苷酸(ASO)作用機制:ASO可以通過招募RNaseH來調控mRNA的切割過程。Gapmer 型ASO由三個主要部分組成,分別是中間的DNA「Gap」片段、兩側的RNA「翼」結構和化學修飾。
siRNA 的 RNA干擾機制:雙鏈RNA(無論是轉錄產生的還是人工引入的)被Dicer酶加工為siRNA,並被加載進RISC複合體。隨后,siRNA的導向鏈引導活性RISC識別靶mRNA。siRNA 導向鏈與靶mRNA之間的完全互補結合,最終導致mRNA的切割。
miRNA的RNA干擾機制:miRNA基因在細胞核內經RNA聚合酶II轉錄生成pri-miRNA,由Drosha加工為pre-miRNA后,經Exportin 5轉運至胞質,在Dicer作用下成熟為miRNA。成熟miRNA加載至RISC複合體。
核酸適配體作用機制:適配體通過結構識別與其靶標相互作用並結合,這一過程類似於抗原-抗體反應。因此,適配體也被稱為「化學抗體」。
目前主流大小分子藥物一般靶向致病蛋白,包括激酶、受體、抗原等,通過調節這些蛋白的功能實現治療目的。
小核酸藥物理論上能夠調節任何基因的表達,有望直接從上游調控致病蛋白質的表達,從而源頭上解決「致病」因素,並且無需面對蛋白質複雜結構帶來的系列問題。
小核酸藥物優勢明顯,包括靶向特異性強、藥物作用長效、候選靶點豐富,適應症分佈廣泛及生產快速性4個優點。
Alnylam RNAi 治療平臺在藥物研發各階段的成功率(POS)顯著超出行業平均水平。從I期到II期,Alnylam成功率為85.7%,遠高於行業整體的35.2%;從II期到III期,成功率達88.9%,行業僅為27.4%;III 期成功率,Alnylam 為 87.5%,行業為69.2%;累計成功率,Alnylam為66.7%,顯著高於行業的5.7%。
目前, ASO 和 siRNA 仍然是小核酸藥物的研發熱點,數量分別佔比 38% 和 32%。從臨牀管線適應症來看,目前腫瘤已成為小核酸藥物臨牀管線佔比最多的適應症,達 24%,其余還有遺傳病 (22%)、感覺器官疾病 (13%)、心血管系統疾病 (12%) 等。除此之外,小核酸藥物也在代謝性疾病,皮膚,血液疾病等領域佈局。
全球小核酸藥物市場展現出強勁而持續的增長,從2019年的27億美元增長到2023年的46 億美元,複合年增長率為14.3%。在技術持續進步、上市批准及臨牀驗證不斷增加的推動下,弗若斯特沙利文預計全球小核酸藥物市場將加速增長,從2023年起以26.1%的複合年增長率在2033年達到467億美元。
截至 2025年 9月,全球已獲批的小核酸藥物有22款,包括12款ASO藥物、7款siRNA藥物、2款配體類藥物以及1個寡核苷酸端粒酶抑制劑。其中Vitravene、Macugen、Kynamro三款產品因藥品安全性問題或市場競爭等因素已退市。
截至2025年8月,國內臨牀階段小核酸藥物管線主要集中在siRNA類型,共計47項,佔比高達72%。其次為ASO類藥物,共16項,佔比25%。siRNA與其他偶聯藥物及siRNA外泌體分別僅佔1項,各自佔比1.5%。
截至2025年8月,國內小核酸藥物仍以早期臨牀開發爲主。處於臨牀I期的項目數量最多,共34項,佔比52%。II期項目15項,佔比23%;III期項目12項,佔比18%;I/II期為3項,佔比5%;IV期項目最少,僅1項,佔比2%。
全球小核酸領域交易數量及交易金額整體呈上升趨勢。2024年小核酸領域交易金額達236.66億美元,交易數量29起。
基於轉讓方企業交易總量來看:IonisPharmaceuticals以51項交易總量佔據絕對領先地位,AlnylamPharmaceuticals以19項交易量位列第二,雖不足Ionis的40%,但憑藉在臨牀II期(6項)和上市申請階段(5項)的活躍表現,穩居第二。ArrowheadPharmaceuticals以9項交易量排名第三,主要集中在臨牀前(4項)和臨牀II期(5項)。
基於受讓方企業交易總量來看:渤健製藥以13項交易總量位居首位,其優勢集中於未知(5項),臨牀前/申請臨牀(3項)及臨牀I期(3項);阿斯利康製藥以10項交易量位居第二,其中臨牀前階段活躍度最高(7項);諾華製藥位居第三,交易總量共9項。
3.2.2. 研發:藉助DEL庫數據優勢,研發能力持續突破
通過拓展,公司現已經具備了開發核酸藥物臨牀候選化合物的能力。公司在 DNA 編碼化合物(DEL)應用過程中,積累了在序列設計,核酸合成和修飾領域大量的經驗,能夠設計、合成和優化針對特定基因的干擾核酸序列和反義核酸序列,滿足高活性和高選擇性的要求。
截至2025年中報,公司已擁有一支由核酸藥物研發專家組建的核酸藥物研發平臺,並涵蓋若干關鍵領域,包括生物信息學,核酸藥物化學,RNA 生物學,分子與細胞生物學,轉化研究等。該核酸藥物研發平臺不僅能提供高質量的定製化的 RNAi(RNA 干擾)技術服務,還能提供高質量的 siRNA/saRNA/ASO 設計、快速平行合成與化學修飾,並進行基因敲低活性測試、穩定性測試、脱靶風險評估及核酸藥物體內分佈、代謝及其他體內外藥理藥效評價等。成都先導持續推進客户的一站式小核酸定製項目。
公司已經建立的成熟可靠的編碼/解碼系統和多樣性巨大的分子庫,為篩選和開發核酸藥物遞送系統配方和組織、細胞特異性配體提供了可能。公司正在基於已有基礎,開發了多種核酸遞送系統,如 GalNAc,C16 等,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用於潛在的肝靶向及肝外系統靶向等。此外,公司持續深耕遞送系統研發,系統梳理核酸及核素遞送關鍵靶點,同步推進靶向遞送的DEL 庫構建及多個靶點的篩選。
3.2.3. 生產:子公司先東製藥擁有小核酸API產能,完成研發-生產一站式閉環
先東製藥是成都先導和苑東生物聯合打造的全球領先小核酸藥物CDMO服務平臺,專注於為藥企及科研機構提供從臨牀前到商業化生產的全周期解決方案。先東的製劑開發及生產屬於一站式小核酸藥物CDMO平臺中的一部分,擁有3個符合cGMP的無菌製劑生產車間,經過多次NMPA、FDA、歐盟的審計。依託超2000㎡寡核苷酸GMP車間、1000㎡質控實驗室及先導藥物專業研發實驗室,先東製藥已實現IND申報、臨牀Ⅰ-Ⅲ期及商業化早期階段的百克至公斤級原料藥生產,產能覆蓋全球需求。
3.3. TPD:蛋白降解技術與DEL完美結合,合作研發持續推進
蛋白降解劑需要特異性地結合靶點蛋白,與DEL篩選的技術原理完美結合,並且DEL分子的延伸連接位點已知,因此在蛋白降解領域的應用方面有特殊優勢。DEL技術也是一種高效、性價比高的方法發現開發新的E3泛素連接酶配體,以提高降解活性和降低毒副作用。
目前,嵌合體蛋白降解分子(PROTAC)開發的難點之一,在於找到能夠同時結合目標蛋白以及E3連接酶的小分子,而成都先導的DEL技術加之多年的蛋白篩選經驗,為合適的配體分子提供可優化的起點。除此之外,DEL分子中DNA標籤的連接,已經為下一步linker的連接探明位點。
截至2025年中報,成都先導已經累計完成了超過50種新穎E3泛素連接酶,構建了超過100 個蛋白質構建體,用於基於體外方法進行蛋白降解劑的發現和驗證。通過DEL技術,成都先導為多家客户提供了可以被驗證的E3泛素連接酶配體,客户進行自行或者與成都先導合作進行E3泛素連接酶配體的降解劑開發。這些新穎的配體在開發過程中,被發現其既可以作為E3配體通過PROTAC形式進行POI的降解,也可以單分子實現蛋白的降解,開闢與已知CRBN、VHL泛素連接酶和配體完全不同的生物效應和應用。公司自主開發基於這些新穎E3連接酶的配體,以工具化合物的形式,與合作伙伴展開了合作,不揭露化合物結構,尤其是一些沒有報道過任何結合分子的E3,比如基於DEL篩選的TRIM21配體、BIRC7 配體的PROTAC開發上,產生已知E3配體無法實現的蛋白降解。
公司基於DEL平臺技術開發的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CRBN配體成功應用於多個項目的合作研發,併產生積極的體外和體內結果。截至2025年中報,公司TPD板塊不僅與合作伙伴共同啟動了全新的基於PROTAC 的項目合作和研發,並且成功新增了基於分子膠(MolecularGlue)技術的篩選項目,進一步擴展了其藥物篩選技術的應用範圍。
4. 自研管線:從PCC到POC,單個產品金額有望快速提升
成都先導專注於腫瘤及炎症領域新葯的研發,建立了一個包含小分子與核酸藥物的新葯研發管線。截至 2025年10月,公司有內部在研新葯項目 20余項,疾病領域覆蓋腫瘤、炎症/免疫、心血管、代謝類、眼科疾病及神經系統。內部在研新葯項目多集中在具有挑戰性的靶點,如蛋白-蛋白相互作用靶點等。目前部分項目已經實現轉讓。
4.1. HG146:新一代HDAC抑制劑,已進入臨牀Ⅱ期階段
組蛋白去乙酰化酶(histonedeacetylase,HDAC)是一類影響腫瘤表觀遺傳學改變的關鍵修飾酶,其功能是去除組蛋白的乙酰化酶-N-乙酰化賴氨酸中的乙酰基。HDAC參與腫瘤細胞生長與表達調控等諸多過程,是表觀遺傳學中抗腫瘤藥物設計的重要靶點。HDAC介導的組蛋白乙酰化水平降低是常見的表觀遺傳異常,靶向抑制HDAC可逆轉乙酰化失調。HDACi 通過調節組蛋白乙酰化水平,影響染色質結構和基因轉錄,從而實現對腫瘤細胞生長和增殖的抑制。
傳統泛HDAC抑制劑因靶向多亞型導致骨髓抑制、心臟毒性等副作用,臨牀應用長期侷限於血液腫瘤。全球已獲批5款藥物(伏立諾他、羅米地辛、貝利司他、帕比司他、西達本胺),適應症集中於T細胞淋巴瘤(CTCL/PTCL)和多發性骨髓瘤(MM)。西達本胺是中國首個原創HDAC抑制劑,2019年獲批聯合依西美坦治療HR+乳腺癌,成為首個在實體瘤中成功的HDAC抑制劑。
HG146(HDACI/IIb 亞型選擇性小分子抑制劑)是成都先導開發的選擇性的I類和IIb類組蛋白去乙酰化酶(HDAC)的抑制劑,於2018年4月和2021年4月分別獲批開展針對多發性骨髓瘤適應症和晚期實體瘤或淋巴瘤適應症的臨牀研究許可。2024年12月,公司已完成HG146的I期臨牀研究,成功獲得HG146在人體的安全性、耐受性、初步有效性及藥代動力學特徵,並獲得RP2D(臨牀II期推薦劑量),用於開發能從HG146獲益的適應症。
4.2. HG030:已轉讓給白雲山,臨牀進度穩步推進
HG030 是高選擇性的TRK/ROS1雙靶點抑制劑,可同時抑制TRK(含I代多個耐藥突變)和ROS1,並具有CNS穿透性,潛在適應症更廣。HG030項目於2020年3月獲得NMPA(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的臨牀試驗許可,在2020年11月將中國大陸(不包括中國臺灣、香港、澳門)的全部權利(包括但不限於專利權、研發、生產、銷售)轉讓給白雲山製藥總廠后,由白雲山繼續開展臨牀試驗相關工作,成都先導仍保留HG030產品中國大陸以外所有區域的全部權益。HG030項目於2022年1月22日獲得FDA(美國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批准開展臨牀試驗,2024年5月已向FDA提交了上一年度研發期間安全性更新報告。
藥物研發風險、藥物發現領域技術替代性和研發風險、管理風險、客户相對集中風險、行業風險,重大資產重組風險,股價波動風險
證券研究報告:《成都先導(688222):DEL技術全球領先,核心技術平臺助力新葯研發》
對外發布時間:2025年10月18日
報告發布機構:天風證券股份有限公司
本報告分析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