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中國人闖沙特

2025-10-19 15:42

(來源:投資界)

2025年盛夏,沙特西北部NEOM未來城的風電工地上,70℃的地表高温幾乎扭曲了視線。中國工人正頂着烈日將一片長達98米的風機葉片緩緩吊裝;不遠處,沙特本地同事已停下手中活計,鋪開毯子開始午間禮拜。

這一刻互相不解的目光,成為全球勞工跨文化碰撞的縮影。

中國工人每天干滿12小時拼命搶進度,沙特工人遵循宗教作息從容禱告——當崇尚「效率至上」的中國工業文明,遭遇信奉「宗教節奏」和石油福利滋養的沙特社會,兩種截然不同的勞動價值觀在沙漠中激烈交鋒。

數據顯示,沙特境內常住外籍人口達約1570萬,佔總人口44.4%,外來勞工支撐起經濟半壁江山。過去五年,隨着「一帶一路」推進,中國赴沙特工程技術人員數量估計增長兩三倍。

然而,當「基建狂魔」遇上「慢節奏」員工,摩擦不斷。沙漠並非不可征服,但勞動文化的鴻溝卻比沙漠更難跨越。

「中國速度」撞上「沙特時間」

烈日炙烤下,在沙特的中國工人展現驚人的吃苦精神:他們在白天高達50℃、地表近70℃的荒原連續作業。很多人每天工作12小時以上,月休2天,月收入約2.8萬元人民幣——這是國內同崗位薪水的兩倍。

但這份高薪是用血汗換來的,工友們「兩隻腳輪流站,才能避免被燙傷」;長時間風吹日曬,嘴脣乾裂滲血,混着沙粒嚥下也全然不顧,只為趕工期多掙加班費。

「時間就是金錢,效率就是生命」——這信條支撐着中國工程隊的行動。某大型風電項目中,中方運輸團隊設計出「精密運輸方案」,利用特製平板車以釐米級速度在沙丘間挪動98米長葉片,採取24小時輪班制連續施工。

在許多中國施工人員觀念中,工期延誤意味着失職和恥辱,他們寧可透支體力、冒中暑風險,也要把時間搶回來。這種近乎拼命的「中國速度」,讓沙特業主既震驚又稱讚。

但是「中國速度」只適用於中國工人,沙特本地員工踐行着另一套「松弛哲學」。根據沙特當地勞動法,公務部門日工作時間一般不超過5小時,每年享30天帶薪年假;私企法定日工作8小時,齋月期間穆斯林僱員每天工時減至6小時。工作日里要進行5次禮拜,每次約30分鍾。每年齋月白天齋戒不飲不食,業內報告顯示整個齋月期間員工生產力可下降35%至50%。

更重要的是,石油帶來的高福利塑造了獨特的勞動力市場生態。政府推行「沙特化」政策,強制要求企業僱傭10%到超過50%的本國員工。為吸引沙特人就業,本地應屆大學生起薪就上萬沙幣,加上各種福利,總包年薪摺合人民幣可達四五十萬元。

然而,中方經理私下戲稱某些高薪聘來的沙特籍同事是「吉祥物工程師」——拿着不菲薪水,卻很少真正參與工作,技術能力較為有限。

這種差異並非孰優孰劣,而是各自社會環境的產物:中國勞動力市場競爭激烈,奮鬥被視為改變命運的手段;而在富裕的沙特,由國家福利兜底,人們對工作的緊迫感相對較弱。這場「中國效率」對陣「沙特時間」的碰撞,成為中國企業出海中東首要挑戰。

外勞與本地人的兩重天

沙特沿襲已久的「卡法拉」擔保制度讓外勞與本地人彷彿成為一個國家的兩個物種,該制度飽受詬病。

這種體制下,每位外國勞動者對應一個本地「贊助人」或僱主,后者對其簽證和居留擁有近乎生殺予奪的控制權。儘管近年來改革放松了部分限制,但實際操作中,不少僱主仍變相掌握着員工自由。

在高薪誘惑下,這些務工者戴上了「黃金枷鎖」——收入可觀,卻失去自主選擇去留的自由。

更令人心酸的是國籍等級現象:沙特外籍勞工市場中存在明顯同工不同酬的嚴峻現實,其薪酬體系更多地與護照含金量而非個人能力掛鉤。真實數據顯示,這種差距遠比傳聞中更觸目驚心:極少數歐美專家或顧問月薪或許能達到五位數美元,而擁有豐富經驗的中國工程師,月薪則在3000到8000美元之間,與同級歐美人員存在明顯差距。

最為心酸的是,構成勞動力主體的南亞普通工人(如印巴籍),月薪普遍僅在200至600美元(約750至2250沙幣)之間,過着最為艱苦的生活。這種基於出身國的定價邏輯,使得同崗位薪資因國籍差異最高可達4至5倍,形成了一道難以逾越的等級壁壘。 

但是沙特本地人並非沒有煩惱,特別是當地年輕人雖然表面生活安逸,卻陷入另一種困境。石油經濟帶來「從搖籃到墳墓」的全面福利——免費教育醫療、就業補貼、低息購房貸款。然而這些優渥條件在養育了一代「不愁吃穿」青年的同時,也造成「舒適陷阱」:不少沙特90后、00后缺乏奮鬥動力,眼高手低,對未來茫然空虛。

一位沙特青年苦澀地説:「我們有錢買得起豪車,卻不知道開去哪里。」在娛樂產業匱乏、社會風氣保守的環境下,許多年輕人感到生活缺少方向。儘管近年來改革開放帶來新氣象,但宗教和傳統禁錮依然存在。物質富足卻精神匱乏,令相當一部分沙特年輕人陷入抑郁和焦慮。

據沙特全國心理健康調查,約40.1%的15~30歲沙特青年曾經歷過某種精神或心理障礙。石油福利在提供社會穩定的同時,也在一定程度上迟滯了創新動力和消解了進取精神——這正是沙特「數字陷阱」為國家升級帶來的障礙。

中企出海的「人脈迷局」與信任博弈

在沙特乃至整個海灣地區,商業往來高度依賴家族和人脈網絡。許多項目資源的分配並不透明,而是通過私下的關係圈子完成。據業內人士透露,沙特政府曾有一項價值數千萬美元的會議App開發項目,並未公開招標,而是直接在熟識的本地企業間內定了承包方。

中國快遞巨頭順豐就深刻體會到中東「抱大腿」的重要性。為打入沙特物流市場,順豐不得不與沙特阿吉蘭兄弟集團合資,成立本土品牌AJEX,於2022年在利雅得啟動運營。

阿吉蘭家族是中東聲名顯赫的商業集團,與政府關係密切。藉助這樣的本地盟友,AJEX迅速拿下運營牌照、鋪設起覆蓋全國的網絡。在中東,經商往往逃不開「強龍難壓地頭蛇」的規律:外來企業只有融入當地人脈體系,才能分享蛋糕。

建立信任是一場漫長的博弈。一位阿布扎比自貿區代表曾警示:「一旦被貼上不誠信的標籤,你將在整個行業失去立足之地!」如果一家企業被某個有影響力的本地合作伙伴認定「不靠譜」,消息會通過圈子迅速傳開。這種「關係大於合同」的規則,考驗着中國企業的耐心和外交手腕。

不少初涉中東的創業者曾幻想,當地資本雄厚、市場空白,拿着漂亮的商業計劃書就能輕松融資。然而事實證明,海灣投資者並非「傻白甜」。前些年轟動一時的超級高鐵項目就是一例。

美國初創公司Hyperloop One高調宣稱要建造真空管道高鐵,吸引了迪拜港口巨頭DP World等中東資金大筆注資。然而幾年過去,測試軌道只跑出172公里/小時的最高速,遠低於普通高鐵水平。到2023年底,Hyperloop One資金耗盡宣佈停止運營。這場由概念炒作堆砌的鬧劇,讓中東投資圈開始對「畫大餅」的項目格外警惕。

中國企業也從中吸取了教訓。曾經被譽為中東「手機淘寶」的JollyChic(執御),一度年交易額近10億元。然而2017年亞馬遜收購中東龍頭電商Souq,同年沙特主權基金和迪拜富豪聯手創立本土電商Noon。在雙重夾擊下,JollyChic市場被迅速瓜分,於2022年宣告破產倒閉。

它過於依賴低價中國貨衝量,忽視了本土化運營和供應鏈沉澱。中東市場並非「圈錢快跑」的樂土,一旦國際巨頭和本地資本認真起來,沒有核心壁壘的玩家終將出局。

在沙特生存需要中國式變通

為跨越文化裂痕,雙方都在嘗試調整。中國企業深知,若要在中東長期發展,學會變通尤為重要。

首先是人力資源上的本地化妥協。面對「沙特化」要求,中企採取「曲線救國」策略:先大量招聘沙特人以通過監管門檻,再從中挑選少數勤奮者培養重用,其他崗位以周邊國家勞工替代。

據知情者透露,中石化在沙特某煉化工程初期僱用了上千名沙特籍施工人員,經過考察后僅保留約150人蔘與核心工作,余下名額通過招聘埃及、巴基斯坦等國工人填補。

其次,中國企業逐漸尊重並融入當地的宗教與生活節奏。許多中企項目部會在每日報告會上明確當天的禱告時間,在重要宗教活動前提前調整作業安排。比如,一些公司將設備日常維護保養安排在禱告時段進行,以便穆斯林員工完成禮拜后正好銜接恢復生產。

跨文化管理方面,中國管理者也在主動改變。中石化收購瑞士Addax石油公司后,中方負責人提出「開放辦公室」原則:公司內禁止中方員工關起門來自己開小會,如果現場有外籍同事,禁止私下用中文交談。這一舉措讓西方員工感覺受到尊重,消除了被排除在外的戒心。經過幾年磨合,Addax的瑞士和非洲員工從抵觸到逐漸認同中方管理,感嘆道:「中國同事總是用出色的工作成績來説話,而不是誇誇其談。」

沙特方面也在發生改變。近年崛起的極兔速遞在沙特不僅業務擴張迅猛,也在幫助培養本地物流人才。極兔投入重金與沙特物流學院合作,每批訓練100名左右沙特站點經理,用中國快遞行業的「高效率模板」鍛造本土骨干。

目前其沙特公司員工中本地人佔比已超過30%,每天處理的10萬多件包裹中相當一部分由本地團隊完成。

再看政府層面,對外來專業人才的吸納前所未有地積極。NEOM新城建設匯聚了全球各地工程技術人員,其中包括上千名中國工程師和工人。為讓外籍人士安心紮根,NEOM提供了奢華的生活配套:免費入住五星級標準宿舍公寓,家屬子女可就讀國際學校,營地內還有影院、健身中心等設施。

一位中國工程師Eva介紹,自己雖身處荒漠,但生活舒適度甚至比肩國內大城市。

然而文化觀念的轉變並非一朝一夕。Eva感慨,沙特同事友善好客,也願意學習新知識,但要他們像中國人一樣加班攻堅仍有困難——有些沙特同事認為「加班是一種懲罰」,如果非要加班,第二天很可能就直接告假休息。

結語:全球化沒有標準答案

透過上述種種,我們看到中沙兩國工人和企業在沙漠中碰撞出的火花,折射出全球化進程中深層的矛盾與啟示。沙特憑藉石油紅利營造了高福利社會,用豐厚待遇換來表面的穩定,卻在無意中削弱了創新驅動力;中國勞工用辛勤汗水為家庭創造財富,但也付出了與家人分離、工作環境挑戰巨大等代價,在異國他鄉忍受誤解與不公。

所幸,我們也看到了破局的希望跡象:極兔速遞的人才本地化、中石化Addax的文化融合,都證明只要摒棄「效率霸權」與「福利優越感」的傲慢,彼此尊重、取長補短,就能創造共同價值、跨越隔閡。

中國企業不應只顧輸出模式,也要真誠傾聽當地訴求;沙特社會亦需反思,在享受生活的同時如何激發自身潛能。全球化沒有放之四海而皆準的標準答案,每個國家和民族都必須在碰撞中摸索出適合自己的路徑。

當落日余暉灑在NEOM新城的風機葉片上,中國工程師們駐足遠眺,或許也曾羨慕剛做完禮拜悠然歸來的沙特同事片刻的安寧;而坐在豪華越野車里的沙特青年,在夜色中疾馳而過時,會不會偶爾向往一下爲了賺錢而激情干活的衝勁?

答案可能各不相同,但正如那片無垠的沙漠和天空,它屬於每一個在時代洪流中尋找自身定位的人。風起雲涌的出海中東歷程留給我們的啟示是:唯有理解與包容,方能穿越文化的風沙,迎來未來的新綠洲。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