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資訊> 正文
2025-10-20 11:29
原標題:福建夫婦掌舵,海西新葯IPO敲鍾了
投資界-天天IPO消息,今日(10月20日),福建海西新葯創制股份有限公司(下稱「海西新葯」)正式登陸港交所。發行價為86.4港元/股,首日高開18.06% 。截至目前,市值達到85億港元。
成立13年,海西新葯創始人是一對學霸夫妻——康心汕和馮巖。他們曾漂洋過海求學,深耕醫藥領域多年,最終回到老家福建,在福建國資的支持下創立海西新葯。如今,海西新葯身后VC/PE雲集。
東南潮湧,不止於商。「閩商」不再只是茶葉與鞋服的代名詞,福建的生物醫藥產業已悄然崛起。
化學夫婦帶隊
今天福州誕生一個IPO
海西新葯源於一對學霸夫妻。
1971年,康心汕出生於福建莆田,本科畢業於中國科學技術大學高分子化學專業,於1999年獲得普林斯頓大學化學博士學位。隨后,他進入製藥工業界,在PTC Therapeutics、BioPredict等公司從事新葯設計和研發工作。
妻子馮巖現年50歲,本科畢業於蘭州大學生物化學專業,於2002年獲得中國科學院粒子物理與核物理碩士學位。此后就職於麥克馬斯特大學、耶魯大學醫學院等。
2008年,夫妻倆舉家回國。康心汕先在浙江貝達藥業擔任首席藥學家,后於2010年在北京創建北京貝美拓新葯研發有限公司,其間在腫瘤、腎病和糖尿病等治療領域進行了多個新葯項目研發。
直至2012年,康心汕回到福建老家,和妻子馮巖、福建國資共同正式創立海西新葯。
「之所以選擇到福州創業,是因為八閩的山山水水哺育了我。更因為福建省政府、福州市政府對醫藥產業發展的支持,為我們提供了良好的創業條件,讓我和團隊對未來的發展充滿了信心。」回憶當年起步,康心汕頗為感慨,當地的政策扶持及研發資金支持,幫助他們渡過了創業初期的難關。
衆所周知,藥物研發的特點是周期長、風險高、投入大,海西新葯也曾迷茫於找不到商業模式。轉折出現在2015年,中國藥政改革開啟新紀元,對於創新葯和仿製藥的研發提出更高要求。公司迅速抓住時機,確立了仿製藥與創新葯研發並重的模式,利用「短、平、快」的仿製藥快速實現自我造血。
2020年,公司首款仿製藥獲批上市,之后陸續獲批多款。截至2025年10月,海西新葯共有15款仿製藥獲得國家藥監局批准,已商業化產品多用於消化系統、心血管系統、內分泌系統、神經系統及炎症等疾病領域。
創新葯方面,海西新葯已建立擁有四款在研創新葯的產品管線,涵蓋癌症、眼科及呼吸系統疾病,均由內部以專有方式開發及發展。其中,C019199有望成為全球首個專門針對骨肉瘤的突破性療法,填補二線及晚期骨肉瘤的治療空白。
值得注意的是,海西新葯是福建第一家、全國前五家獲得藥品上市許可持有人生產批件的製藥公司。這標誌着海西新葯作為藥品研發公司,在市場銷售、藥品招採供應等方面享受到了與生產企業同等的便利。
不過好事多磨,海西新葯原定於10月17日在港股正式掛牌交易,因未能刊發配發結果而延迟上市。如今創業十三年,康心汕、馮巖夫婦終於走到了IPO舞臺。
身后雲集福建國資
招股書顯示,海西新葯成為一家處於商業化階段的製藥公司,集研發、生產及銷售能力於一體,業務採用「仿製藥+創新葯」的雙軌模式。
得益於多年深耕仿製藥,海西新葯與多數赴港的生物製藥企業依賴創新葯管線講故事不同,早已實現盈利。具體來看,海西新葯於2022年、2023年、2024年、2025年前5月營收分別為2.12億、3.16億元、4.67億元、2.49億元;期內利潤為6898萬元、1.17億元、1.36億元、9021萬元。
其中,海西新葯幾乎所有的銷售收入均來自銷售仿製藥。公司表示,未來銷售收入也將主要來自仿製藥。具體來看,安必力、海慧通、瑞安妥及塞西福四款入選國家VBP計劃的藥物,在2024年為海西新葯帶來的收入分別為1.46億元、1.87億元、4794.9萬元及4372.9萬元,共貢獻了公司超過九成的收入。
一路走來,海西新葯離不開資本的扶持。最初一筆投資可以追溯到成立之時,公司由福建省三大國有資產平臺——大同創業、福州投資及華僑實業聯合康心汕共同發起設立。
「天使投資主要看人,早期項目有時只是一個創意,創始人很大程度上決定着項目的好壞。」福建創新投董事長陳穎曾回憶,當時願意投海西新葯,正是看中他們的專業背景、創業精神和創新能力。
此后,海西新葯完成了多輪增資和股權轉讓,引入了展鴻達投資、鴻石投資、金東石創投、華鑫悦投資、中天匯富等投資方。
IPO前,康心汕及其一致行動人合計持股41.17%,華興創業、福州創投等機構方共持有約50%股權。
相伴多年,身后投資人迎來了收穫時刻。
生物醫藥
福建崛起一張版圖
海西新葯落地福州,並非偶然。
早在2009年,福建省便前瞻性出臺《生物與新醫藥產業振興實施方案》,將生物醫藥產業列為戰略性新興產業重點培育。
這不是一句空話。當時,福建主動組織上海、北京等地的閩籍醫藥人才代表團回閩考察,目標明確——要建有研發能力的藥企。康心汕,正在邀請名單之列,故事就此展開。
此后十余年,福建持續「靜水流深」。到了2022年,《福建省加快生物醫藥產業高質量發展的實施方案》出臺,明確提出:到2025年,打造5個左右特色生物醫藥產業集羣,全省醫藥工業營業收入力爭達到1200億元。
放眼望去,福州和廈門正成為福建生物醫藥的主戰場。
先説醫藥重鎮廈門,已連續三年生物醫藥產業營收突破千億元規模。目前,全市擁有生物醫藥與健康領域企業1400多家,集聚省級科技「小巨人」企業159家,省、市級新型研發機構21家,上市企業10家,形成了一批具有全國影響力的創新型企業集羣。
而福州,則是「后起之秀」。以海西新葯所在的倉山區為例,已形成「一核雙區、三園兩中心」產業佈局,積極佈局醫藥、特色醫療器械、互聯網+醫藥醫療等產業,着力打造生物醫藥新高地。根據《福州市生物醫藥產業發展規劃》,「十四五」期間,全市生物醫藥產值將突破500億元。
基金也來了。今年7月,由福建省金投發起的10億元生物醫藥產業基金正式啟動,重點投向創新葯、疫苗、高端器械等領域,以「政府引導+市場運作」模式,擴大「耐心資本」供給,推動福建省生物醫藥產業高質量發展。
如今,福建不止有山海,還孕育着澎湃的創新活力。當國產疫苗、創新葯從這里走向全國乃至全球,這片土地的生物醫藥圖景,正從藍圖變為現實。
本文來源投資界,作者:王露,原文:https://news.pedaily.cn/202510/556052.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