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資訊> 正文
2025-10-20 14:00
財聯社10月20日訊(編輯 黃君芝)隨着人工智能(AI)對現實世界的影響逐漸顯現,從科技公司到航空公司,再到大型跨國公司一直在裁員,這讓員工恐懼不已。但有專家認為,人工智能只是當前企業尋求裁員的一個藉口,而真正因AI而起的裁員浪潮尚未到來。
上個月,科技諮詢公司埃森哲(Accenture)宣佈了一項重組計劃,其中包括讓無法重新學習人工智能的員工快速離職。幾天后,漢莎航空也表示,由於人工智能提高效率,到2030年將裁減4000個工作崗位。
Salesforce也在9月份裁掉了4000個客服職位,稱人工智能可以完成公司50%的工作。同時,金融科技公司Klarna也因積極採用人工智能工具,已裁員40%。
牛津互聯網研究所(Oxford Internet Institute)人工智能助理教授Fabian Stephany警告稱,企業正在將這項技術作為「替罪羊」,為裁員等具有挑戰性的業務舉措承擔責任。
「我真的懷疑我們目前看到的裁員是否真的是由於真正的效率提高。這實際上是對人工智能的一種預測,‘我們可以利用人工智能來製造好的藉口,’」他在接受採訪時説道。
Stephany認為,公司可以將自己定位在人工智能技術的前沿,以顯示自己的創新和競爭力,同時掩蓋裁員的真正原因。
他進一步解釋稱,這些公司不得不裁掉一部分員工,可能還有其他各種各樣的原因。例如,一些在疫情期間蓬勃發展的公司「嚴重過度招聘」,最近的裁員可能只是「市場清理」。
「在某種程度上,這是在解僱那些沒有可持續的長期前景的人。他們現在可以找替罪羊,説‘這是因為人工智能’,而不是説‘我們兩三年前估計錯誤了’。」他補充説。
這種觀點在網上引發了熱議。Authentic.ly聯合創始人Jean-Christophe Bouglé也在領英發文質疑稱,人工智能的採用速度「比聲稱的要慢得多」,在大型企業中「進展不大」,甚至有人工智能項目因為成本或安全問題而被擱置。
「與此同時,‘因為人工智能’,又有大規模裁員計劃的宣佈。儘管股市表現驚人,但在許多國家經濟放緩的背景下,這看起來就像一個天大的藉口,」他寫道。
美國耶魯大學無黨派政策研究機構預算實驗室(Budget Lab) 3日發表的報告顯示,自2022年ChatGPT發佈以來,美國的勞動市場幾乎沒有受到人工智能自動化的影響。
該實驗室研究了2022年11月至2025年7月的美國勞動力市場數據,使用「差異指數」(dissimilarity index)來衡量自人工智能問世以來職業結構(從事不同工作的工人所佔比例)發生了多大的變化,並將其與計算機和互聯網的引入等其他技術變化進行了比較。
研究發現,人工智能尚未造成大範圍的失業。
此外,紐約聯邦儲備銀行經濟學家在9月初發布的研究表明,企業使用人工智能「並不會導致紐約-北新澤西地區服務業和製造業就業崗位大幅減少」。
調查發現,40%的服務公司表示他們今年使用了AI,高於去年的25%,而採用AI的製造業公司佔比也從去年的16%躍升至今年的26%,但很少有公司因人工智能而裁員。在過去的六個月里,只有1%的服務公司將人工智能作為裁員的原因,低於2024年的10%。
而且值得注意的是,35%的服務公司表示將使用人工智能對員工進行再培訓,11%的公司因此僱傭了更多的人。
Stephany説,他的研究中沒有太多證據表明人工智能導致了大規模的技術性失業。
「經濟學家稱之為結構性失業,也就是説工作的蛋糕已經不夠大了,所以人們肯定會因為人工智能而失去工作,我認為這種情況不會大規模發生。」他説。
Stephany補充説,對技術終結人類工作的擔憂在歷史上隨處可見。
他説,「僅在本世紀就發生了十幾次,你可以追溯到古代,羅馬皇帝因為擔心這種情況而擱置某些機器,結果總是相反。機器提高了公司和工業的生產力。」
「它允許出現全新的就業機會。如果你想想20年前的互聯網,當時還沒有人知道什麼是社交媒體影響者,什麼是應用程序開發人員,因為它們還不存在。」他補充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