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財通計算機 · OpenAI:萬億美元算力戰略的資本博弈

2025-10-20 10:44

(來源:財通證券研究)

硬件端:從模型研發到算力基建的「範式轉換」。OpenAI正從AI模型提供商轉型為「算力+生態」平臺,通過控制基礎設施定義行業規則。OpenAI通過推進 「星際之門」計劃,目標是在2025-2030年間總投資規模預計將達到萬億美元。該萬億美元計劃由一系列與芯片巨頭、雲服務商和能源企業的高度協同合作構成。OpenAI全球算力網絡建設遵循"美國本土先行、全球樞紐輻射"擴展路徑,意在建立對全球AI基礎設施的「標準制定權」和「最終控制權」,從而實現未來AGI所需的獨立算力供應。

軟件端:從「工具型應用」向「Agent平臺」轉型。107日,OpenAI DevDay 2025標誌着AI技術與軟件生態融合的重大轉折點。通過Apps SDKAgentKitCodex和增強的API矩陣,OpenAI構建出以ChatGPT為入口、以自然語言為交互方式的新軟件生態,形成以語言為媒介、以智能體為接口、以AI為核心的新計算範式。此轉型將掌握下一代軟件生態主導權,通過打造以ChatGPT為核心入口的生態系統,OpenAI不僅能夠建立更深的護城河,還能掌握應用分發權與交易抽成權,其商業模式將從按token收費的SaaS模式,轉向類似Apple App Store的高利潤率平臺模式。

融資端:循環資本與生態綁定。OpenAI為支撐其萬億級算力建設計劃,與英偉達、AMD等芯片巨頭構建了兩種截然不同的融資模式:英偉達的循環融資AMD股權換採購。這兩種模式通過將供應商深度綁定,以未來收益預期置換當下算力資源,顯著緩解了OpenAI的短期資金壓力。然而,這兩種模式高度依賴未來AI需求的指數級增長,存在結構性脆弱性。應動態評估OpenAI商業化進度與產業鏈風險,避免過度暴露於高槓杆環節。

投資建議:見正文。

風險提示:技術迭代不及預期的風險;商業化落地不及預期的風險;政策支 持不及預期風險;全球宏觀經濟風險。

正文內容

01

硬件端:Stargate重塑AI基建競爭格局

AI巨頭「鐵索連環」,主導全球AI產業方向。英偉達與OpenAI通過千億美元級投資深度綁定,同時聯動微軟、AMD、甲骨文等巨頭,在硬件供應、資本注入、雲服務、風投佈局等維度全面協同,覆蓋從芯片到應用的全產業鏈。這種「資金—技術—生態」的閉環,掌控算力迭代節奏、資本流向與場景創新路徑,定義全球AI產業的發展邊界與演進方向。

全球AI模型廠商的迭代節奏加速。OpenAIGPT系列、GoogleGemini系列、AnthropicClaude系列等,更新周期從數月壓縮至更短,參數規模、上下文窗口與性能指標持續躍升。迭代背后是對算力的需求呈指數級猛增,每一次模型升級,都需要數萬甚至數十萬顆高端GPU的集羣計算力支撐。算力已成為AI時代的 戰略資源,算力儲備充足的廠商能以更快節奏推出更強模型,在商業競爭中掌握主動權,主導着技術演進與市場格局的走向。

從模型提供商到AI基礎設施巨頭的轉型。OpenAI正在推進一項規模空前的萬億級垂直整合戰略「星際之門」計劃,目標是在2025-2030年間總投資規模預計將達到1萬億美元,在2029年前建設20個專注於AI的超大規模數據中心。標誌着OpenAI從一家專注於AI模型研發的公司,向控制全棧AI生態的基礎設施巨頭轉型。意在建立對全球AI基礎設施的「標準制定權」和「最終控制權」,從而實現未來AGI所需的獨立算力供應。

OpenAI與多家公司深度綁定,共築AI生態。該萬億計劃由一系列與芯片巨頭、雲服務商和能源企業的高度協同合作構成。主要合作項目包括:與英偉達1000億美元投資及10GW算力集羣建設、與AMD6GW算力合作(通過股權換採購模式)、與博通10GW定製AI加速器聯合開發,以及與甲骨文3000億美元雲服務採購協議等。這些合作在短時間內密集達成,構成OpenAI未來五年算力帝國的基本輪廓。

OpenAI全球算力網絡建設遵循"美國本土先行、全球樞紐輻射"的擴展路徑。從時間框架來看,OpenAI的萬億計劃分為兩個關鍵階段

第一階段(2025-2027年)聚焦於美國本土算力樞紐的快速部署,包括"星際之門"項目的首批數據中心投運;美國本土是OpenAI算力網絡的核心區和優先建設區域。20259月,OpenAI在得克薩斯州阿比林的"星際之門"首座數據中心園區已接近完工並部分投入運營。該站點採用甲骨文雲與英偉達芯片,規劃容量超過1GW。與此同時,OpenAI聯合甲骨文、軟銀宣佈在得克薩斯州、新墨西哥州和俄亥俄州等地新建5大型AI數據中心。其中,阿比林附近的擴建項目、新墨西哥州埃爾帕索以北的一處場地,以及中西部尚未公開的一個地點,三處中心合計提供5.5GW電力容量,由甲骨文參與建設。到2026年下半年,OpenAI與軟銀合作的兩大位於俄亥俄州洛茲敦、得州米拉姆縣的關鍵項目將正式上線,新增1.5GW算力容量。這一階段部署完成后,OpenAI在美國本土的算力總容量將達到7GW,足以支撐GPT-6GPT-7等下一代大模型的訓練需求。

第二階段(2028-2030年)着眼於全球算力網絡的擴展與優化OpenAI預計需要構建總容量超過20GW的算力基礎設施網絡,長期需求可能接近100GW,這一規模相當於當前全球AI算力總需求的數倍。除美國本土外,OpenAI正在中東、歐洲和亞太地區規劃區域性算力樞紐,以構建真正的全球算力網絡。其中,與阿聯酋G42在阿布扎比合作的"StargateUAE"項目里,首期工程計劃於2026年上線,預計配備10萬塊英偉達芯片。這一佈局不僅考慮了該地區豐富的能源資源,也體現了OpenAI在算力佈局上的地緣政治多元化策略。歐洲市場方面,OpenAI正與英國、挪威等國家政府洽談建設區域性算力中心,以規避歐盟日益嚴格的數據監管風險。亞太地區則重點關注日本、新加坡等數字基礎設施發達的國家,以滿足該地區快速增長的數字經濟需求。

02

軟件端:從「工具型應用」向「Agent平臺」轉型

算力提升直接推動ChatGPT的功能邊界擴展。107日,OpenAI DevDay 2025發佈GPT-5 ProApp SDKAgentKitChatKitCodex,預示AI正式從「對話時代」邁入「執行時代」。Apps SDKChatGPT轉化為能夠承載完整應用的操作系統;AgentKit讓每個開發者都能輕松構建AI智能體;Codex重新定義軟件編寫方式;而全新的API矩陣,包括GPT-5 ProSora 2等為這一切提供底層支持。這四者共同構成了一個從底層算力到上層應用的完整閉環,標誌着OpenAI正式從「模型公司」轉型為「平臺公司」。

應用生態層面疊加三條收入曲線。OpenAI通過與AMD、博通以及與甲骨文等頭部公司達成戰略合作,實現「租用算力」轉向「自有算力」,從「模型公司」轉向「製造公司」的轉變。在垂直整合的邏輯下,OpenAI橫跨硬件、模型與分發三層產業鏈,把中間利潤層完全內化。這種縱向一體化結構,使OpenAI成為全球首家同時控制算法與能源密度的科技企業。這一閉環代表三條收入曲線的疊加:

  • 模型API的高頻調用帶來持續現金流,構成「雲訂閲型」穩定基底;

  • Apps SDKAgentKit的交易抽成提供高毛利增量,類似App Store的生態利潤;

  • Codex與企業集成形成B端鎖定,帶來年金式合同收入。

三者結合后,OpenAI的財務結構呈現SaaS+平臺+開發工具的混合模型,未來將更接近AppleMicrosoft這樣的綜合生態企業。

03

融資端:循環資本與生態綁定

AMD模式:以未來表現爲基礎的「股權換採購」。OpenAI計劃採購和部署高達6GW AMD GPU算力,首批1GW2026年下半年開始部署。后者則是送上認股。協議的核心是AMDOpenAI發行了認股權證,允許其以每股僅0.01美元的名義價格,購買最多1.6億股AMD股票。如果未來AMD股價因OpenAI的大規模採用而上漲,OpenAI持有的潛在股份價值將與硬件採購成本相近,使其幾乎可以「免費」獲得這批算力。這本質上將硬件銷售轉化為股權配置,將AMD的長期估值與OpenAI的基礎設施增長直接掛鉤,形成共生關係。併爲OpenAI創造了一條潛在的「自籌資金」路徑:隨着採購里程碑的達成和AMD股價的上漲,OpenAI可以將已行權的股票變現,用以資助后續的GPU採購,極大地緩解了自身的資本支出壓力。

英偉達模式:更直接的「循環收入」。英偉達計劃向OpenAI投資1000億美元,這筆資金反過來可供OpenAI購買英偉達的芯片,來建設至少10GWAI數據中心,相當於400-500GPU。此「循環收入」,即供應商的資金注入最終以收入形式迴流。

OpenAI萬億計劃存在資金+變現+執行三方面挑戰。OpenAI收入擴張速度非常快、規模已經達到今年約百億美元級別,但仍與「萬億美元級」的支出承諾差距極大。另外,在基礎設施、算力、模型訓練上的投入是重資產、長期回報型,且短期內難以通過目前業務完全覆蓋。

1. 從運營現金流視角看:OpenAI2026年的年度運營基礎設施成本(包括推理、訓練、人員等)約為350億美元。在這筆支出中,資金來源大致構成如下:

  • OpenAI自身收入:貢獻約48%

  • 供應商融資:貢獻約27%

  • 外部股權/債務融資:貢獻約25%

在這個模型下,OpenAI可以通過自身造血和合作夥伴的支持,覆蓋大部分日常運營開銷,資金結構相對平衡。

2. 將未來重大資本承諾納入考量:與英偉達合作自建數據中心(預計2026年需要約600億美元資本),以及為「星際之門」項目投入的資金(預計2026年為190億美元)計入未來資本支出后,OpenAI2026年一年的總資金需求將從350億美元飆升至約1140億美元。面對這1140億美元的巨大資金缺口,資金來源結構變化如下:

  • 外部股權/債務融資:依賴度激增至75%

  • OpenAI自身收入:貢獻比例至17%

  • 供應商融資:貢獻比例降至8%

OpenAI為支撐其萬億級算力建設計劃,與英偉達、AMD等芯片巨頭構建了兩種截然不同的融資模式:英偉達的循環融資AMD股權換採購。這兩種模式通過將供應商深度綁定,以未來收益預期置換當下算力資源,顯著緩解了OpenAI的短期資金壓力。然而,這兩種模式高度依賴未來AI需求的指數級增長,存在結構性脆弱性。應動態評估OpenAI商業化進度與產業鏈風險,避免過度暴露於高槓杆環節。

04

投資建議

建議關注算力產業鏈,具體細分賽道如下:

GPU海光信息寒武紀、阿里巴巴、百度集團、摩爾線程、沐曦股份、龍芯中科等;

服務器:中科曙光浪潮信息紫光股份等;

液冷:英維克東陽光曙光數創等;

電源:歐陸通麥格米特中國長城等;

柴油發動機:濰柴重機泰豪科技科泰電源等;

EDA華大九天概倫電子廣立微等;

IDC&算力租賃&算力芯片等:協創數據奧飛數據科華數據宏景科技卡萊特大位科技潤澤科技數據港光環新網、世紀互聯、萬國數據、億田智能有方科技潤建股份首都在線雲天勵飛雲從科技

華為鏈&國產鏈:神州數碼納思達軟通動力智微智能廣電運通禾盛新材拓維信息中國軟件國際等。

AI應用產業鏈:金蝶國際、第四範式、快手-W、邁富時、美圖公司、阿里巴巴、騰訊控股、百度集團、金山辦公福昕軟件虹軟科技科大訊飛萬興科技、美圖公司、新致軟件合合信息、百望股份等。

技術迭代不及預期:AI技術迭代不及預期,大模型優化受限,則相關產業發展進度會受到影響。

商業化落地不及預期:大模型結合應用的盈利模式尚處於探索階段,后續商業化落地進展有待觀察。

政策支持不及預期:新行業新技術的推廣需要政策支持,存在政策支持不及預期風險。

全球宏觀經濟風險:垂直領域公司與下游經濟情況相關,存在全球宏觀經濟風險。

注:文中報告節選自財通證券研究所已公開發布研究報告,具體報告內容及相關風險提示等詳見完整版報告。

證券研究報告:OpenAI:萬億美元算力戰略的資本博弈

對外發布時間:2025年10月19日

報告發布機構:財通證券股份有限公司(已獲中國證監會許可的證券投資諮詢業務資格)

分析師  楊   燁

SAC證書編號:S0160522050001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