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資訊> 正文
2025-10-20 13:00
2025年10月,中國證監會相繼向文遠知行與小馬智行發放境外發行上市備案通知書。據港交所最新資料顯示,兩家公司已通過港交所上市聆訊,這兩家「師出同門」的自動駕駛公司正式進入港股上市衝刺階段。
作為全球Robotaxi(無人駕駛出租車)賽道的頭部玩家,二者均脱胎於百度自動駕駛業務體系,主創人員曾在百度任職,后出走各立門户,在2024年完成納斯達克上市。此次衝刺港股不僅是對「美股+港股」雙重上市架構的補全,更標誌着自動駕駛行業從技術驗證向資本規模化的關鍵跨越。
這場關於「誰將領跑Robotaxi港股第一股」的較量,實則是兩種商業化路徑的實力比拼。
資本彈藥充足,年內營收皆創新高
成立於2017年的文遠知行,以全球化佈局構建競爭壁壘,2024年10月登陸納斯達克成為全球「Robotaxi第一股」。截至2025年10月,其業務已覆蓋全球11個國家的30余個城市,運營天數超2200天,是全球唯一旗下產品同時擁有中國、美國、阿聯酋等7國自動駕駛牌照的科技企業。
文遠知行無人駕駛小巴獲比利時首個L4級自動駕駛牌照 圖片來源:文遠知行官網
這種牌照優勢轉化爲了明確的商業化進展:在中東市場,與Uber合作的Robotaxi車隊已覆蓋阿布扎比一半核心區域,9月訂單量環比增長20%,且即將進入純無人商業化運營階段;在新加坡,與Grab(東南亞網約車和送餐平臺)聯合推出的自動駕駛出行服務已正式面向消費者。
財務數據印證了其增長動能。2025年第二季度營收1.27億元,同比增長60.8%,其中Robotaxi業務收入4590萬元,同比激增836.7%,佔總營收比重達36.1%,創下成立以來的最高季度貢獻。資本層面,文遠知行年內分別獲得Uber1億美元追加投資與Grab數千萬美元股權投資,疊加花旗將其目標價上調至18.2美元並啟動上行催化劑觀察期,形成了一定的資本背書。
比文遠知行早一年成立的小馬智行,以「中國版Waymo」自居,深耕本土市場的同時穩步推進全球化。2024年11月,其以32.9億元募資額在納斯達克掛牌,2025年第二季度營收達到1.54億元,同比增長75.9%。在覈心的Robotaxi業務上,小馬智行已在北上廣深實現全無人收費運營,覆蓋面積超2000平方公里,車隊規模於2025年8月突破500台,計劃年底擴容至1000台。
小馬智行獲跨省自動駕駛重卡許可 圖片來源:小馬智行官網
相較於文遠知行的多場景佈局,小馬智行形成了「Robotaxi+Robotruck(無人駕駛卡車)」雙引擎驅動模式:自動駕駛重卡已實現600萬公里安全行駛,完成超9.4億噸公里貨物運輸,2025年第二季度Robotruck服務收入達952萬美元,成為重要營收支柱。財務方面,截至2025年第二季度末,其現金等價物及理財投資達53.56億元,為量產擴張提供了充足彈藥。
師出同門,各有絕活
文遠知行最核心的技術,是其自家的「WeRideOne」自動駕駛技術平臺。這個平臺的關鍵是「全領域自主研發的核心算法」,能做到兩件事:一是從L2(組合駕駛輔助)到L4級(高度自動駕駛)的自動駕駛技術能順暢銜接,二是能應用在多種產品的不同場景。
文遠知行現有主要產品 圖片來源:文遠知行官網
這種技術架構支撐起五大產品矩陣的協同發展:Robotaxi作為核心利益增長點,Robobus(無人駕駛小巴)、Robovan(無人物流車)等產品則形成互補,2025年第二季度僅自動駕駛掃地機銷量增長就帶動產品收入同比激增309%。花旗研報特別指出,這種多場景複用能力降低了單一業務風險,為海外輕資產擴張提供了技術基礎。
小馬智行選擇以L4級技術深度突破為核心,通過硬件成本控制實現規模化落地。其第七代Robotaxi搭載100%車規級零部件,自動駕駛套件總成本較前代下降70%,僅27萬元,成為全球首個在車規級芯片上實現全場景L4級自動駕駛的方案。
小馬智行安全技術冗余介紹 圖片來源:小馬智行官網
在國內,Robotaxi通過精細化運營實現註冊用户環比增長20%,乘客車費收入同比增超3倍;在海外,以迪拜為起點啟動路測,逐步拓展至韓國、新加坡、盧森堡、卡塔爾等國家及地區,計劃2026年實現全無人駕駛商業化,形成「國內規模化+海外精準突破」的格局。小馬智行首席財務官王皓俊表示,成本優化與規模擴張將推動公司在2025年底或2026年初實現單車經濟盈虧平衡。
簡單來説,兩者區別圍繞在「技術廣度」與「技術深度」的博弈,而最終決定勝負的將是數據積累、生態協同與商業化效率的綜合能力。
商業化的共同挑戰
儘管兩家頭部企業進展迅猛,Robotaxi行業仍面臨技術、政策與成本的三重製約。技術上,訓練數據中未充分覆蓋的罕見場景處理能力仍是短板,極端天氣、施工路段等特殊情況對傳感器精度和算法穩健性提出更高要求,激光雷達雖已降至千元級,但多傳感器融合的協調性及可靠性仍需不斷優化。
政策層面,國內目前尚未落實標準統一的自動駕駛法規,不同城市的測試標準與責任劃分規則差異較大,跨區域運營面臨合規障礙以及管理難題;而海外市場的情況則更為複雜,例如歐洲的隱私數據法規和勞工權益法規,某些地區的極端天氣等,均增加了本地化難度。
成本結構尚未達至盈利平衡點是最核心的挑戰。當前主流Robotaxi單車製造成本約30萬元,年均維修、運營及安全冗余成本合計超10萬元,而單年營收僅約6萬元,規模化部署成為攤薄成本的唯一路徑。根據巴克萊銀行預測,要到2030年單公里成本降至0.7元時,行業才能實現可持續盈利。
從行業發展角度看,具備「技術壁壘+場景落地+成本控制」三重能力的企業將最終勝出,而此次港股上市正是雙雄積累資本實力、拉開競爭差距的關鍵一役。無論哪家率先登陸港股,都將為Robotaxi賽道樹立估值標杆。
雙重上市架構不僅能拓寬融資渠道,更可藉助港股市場對科技成長股的包容度,加速技術迭代與規模化部署。這場較量的真正意義,在於證明中國自動駕駛技術已從實驗室走向資本市場的競技場。
無論誰成為港股第一股,都將為行業注入信心,推動Robotaxi從「未來出行」加速變為「現實服務」。正如花旗研報所言,中國Robotaxi市場的增長潛力已無需驗證,真正的競爭纔剛剛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