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資訊> 正文
2025-10-20 08:38
(來源:物股通)
2025年10月23日,中海物業將迎來上市10周年。
作為央企背景的物業龍頭,它本應在香港資本市場綻放更耀眼的光芒,但覆盤其十年資本軌跡,「介紹上市」這一初始選擇,似已埋下「原罪」式的先天侷限,在融資、派息、治理等維度持續掣肘企業與市場的共振。
01#
「無融資」的上市:先天缺失的資本紐帶
中海物業的上市方式頗為特殊——介紹上市。與常規IPO(首次公開募股)通過發行新股募資不同,介紹上市僅為現有股東提供股票流通渠道,企業本身不直接從資本市場獲得資金。
(介紹上市與IPO對比)
這一選擇在十年前或許是基於「央企資產無需募資」的底氣,卻讓中海物業從一開始就與資本市場的核心邏輯「脱節」。
資本市場的本質是「融資-成長-回報」的閉環:IPO不僅是「圈錢」,更是企業向公眾展示價值、綁定股東信任、獲得品牌溢價的「成人禮」。
但中海物業跳過了「融資」這一步,既未通過路演向全球投資者講述成長故事,也未藉助募資為業務擴張儲備彈藥。
后續十年,公司再融資動作寥寥,資本運作的「活躍度」遠低於碧桂園服務、華潤萬象生活等同行,后者通過IPO+增發/發債持續擴容。
這種「先天無融資」的狀態,讓中海物業在資本市場更像一個「旁觀者」,而非深度參與、藉資本之力成長的「玩家」。
02#
派息保守主義:對股東回報的「鈍感」
「無融資」本應成為派息的「優勢」——既然不依賴資本市場「補血」,理應更大方地將利潤回饋股東。但中海物業的派息策略卻長期偏於保守。
以2025年中期業績為例,儘管公司強調「派息比率和之前瞭解的差不多」,但「輕微提高一點點」的表述,仍引發知名投資者「管我財」的公開不滿:「如果公司不加快提升派息比率,什麼時候有非常希望通過的議案,而大股東不能投票的,我們一起否了它!」
這種不滿折射出深層矛盾:港股市場對物業股的分紅預期本就較高(投資者常將物業股視為「類債券」標的),而中海物業的「保守派息」,既無「融資剛需」作為藉口,也缺乏清晰的長期回報規劃。
更值得玩味的是,「介紹上市無募資」的歷史,反而成了公司「躺平」的理由——彷彿「沒從市場拿錢,少分點也理所當然」。
這種對股東回報的「鈍感」,正是「原罪」延伸出的治理惰性:既不向市場「要錢」,也不向股東「讓利」,資本關係陷入「不互動、不共振」的僵滯。
03#
股權激勵與市場管理:雙重缺位的價值傳遞
「介紹上市」的影響,還滲透到公司治理與市場溝通的深層。
(一)股權激勵的缺失
物業行業是「人力密集型+管理驅動型」行業,管理層與核心團隊的動力直接影響服務品質與業績增長。但中海物業十年間鮮見大規模股權激勵計劃,核心團隊與股東利益的綁定遠不如同業。
反觀華潤萬象生活、保利物業和建發物業,通過多輪股權激勵將管理層與市值增長深度掛鉤,形成「業績提升-市值增長-激勵兑現」的正向循環。
中海物業卻因「介紹上市」的初始架構,似乎默認了「管理團隊無需通過股權與市場共進退」,長期動力不足的隱患逐漸顯現,如2025年中期「業主增值服務倒退」,或與團隊創新動力薄弱有關。
(二)投資者關係的薄弱
常規IPO企業在上市初期會構建成熟的投資者關係(IR)體系,定期與機構、散户互動,但中海物業的IR更像「被動響應」——僅在財報季發佈信息,缺乏主動向市場傳遞戰略、講好「中海式服務」故事的意識。
這直接導致公司估值長期處於行業偏低區間,2025年中期,中海物業PE約11倍,而萬物雲PE超22倍,「價值被低估」的困境卻因市場溝通不足難以破局。
04#
業務與資本的惡性循環:「原罪」的連鎖反應
「介紹上市」的「原罪」最終演化為業務與資本的惡性循環:
因無融資→業務擴張缺乏資本彈藥,動力薄弱;
派息保守→股東用腳投票,市場信心受挫;
股權激勵缺位→管理團隊活力不足,創新停滯;
投資者關係薄弱→市場認知模糊,估值被壓制;
估值低迷→更難通過資本手段(如增發、併購)擴張→業務增長進一步受限(如「業主增值服務倒退」)。
以「業主增值服務」為例,這一板塊本是物業企業突破盈利天花板的關鍵,但中海物業的倒退,既與市場競爭加劇有關,也與公司資本端支持不足(無募資投入新業務、無股權激勵驅動團隊創新)緊密相連。
當同行通過IPO募資佈局社區電商、養老等新賽道時,中海物業只能依賴自有資金「小步慢走」,最終在新業務上掉隊。
十年之期,破局「原罪」當破什麼?
中海物業的「原罪」,並非道德層面的過錯,而是介紹上市模式下,企業與資本市場「共生關係」的先天殘缺。
十年過去,破局的關鍵已清晰:
要麼補做「融資課」——通過增發、發債等方式主動擁抱資本,用資金推動業務與市值雙升;
要麼補做「回報課」——大幅提升派息率、推出股權激勵,以實際行動修復股東信任;
要麼補做「溝通課」——構建專業IR體系,讓市場真正讀懂「中海式服務」的價值。
若繼續困在「介紹上市」的舒適區,將「無募資」當作「躺平」的藉口,中海物業的下一個十年,或許仍將在「資本困局」中循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