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資訊> 正文
2025-10-20 07:43
一座塔改變了大山里依靠銅鑼傳訊、腳步巡山、「人盯人」式的防火方式;一座塔讓鄉村治理更智能、產業發展更有底氣,也留住了曾經一心「往外走」的年輕人。
這究竟是如何做到的?
在廣東,清遠市浸潭鎮的河堤邊,鐵塔攝像頭「捕捉」到涉水身影,大喇叭隨即響起告警;雲浮市鎮安鎮的應急基站在臺風中挺立,60小時續航守住通信「生命線」。這是信息通信「空中衞士」改寫鄉村命運的真實故事。
「空天地」織網
守好鄉村「大小事」
「以前提起鐵塔,不瞭解我們這行的人,以為就是架信號的‘鐵架子’,直到浸潭鎮的‘空中衞士’立起來,大家才意識到,‘新基建賦能鄉村’不是空話。」清遠鐵塔客户經理劉穎琳望着桃花湖景區的高位監控,滿是感慨。
在清遠市浸潭鎮,24個高位監控、143個低位監控、30個鄉村雲廣播、1座全自動無人機庫,正沿着「十四五」規劃中「空天地一體化」的藍圖,搭建起清遠市首個智慧鄉鎮平臺。
這些分佈在耕地保護、森林防護、空氣監測、應急監控、城市管理、鄉村治理等多個領域的「空中衞士」,不只是「攝像頭」,更是貼地而行的「守護者」:河堤邊有人靠近,系統立刻聯動大喇叭喊出「河邊危險,請勿靠近」;梅雨季水庫水位「超線」,水尺監控第一時間向村委發出預警;森林特別防火期里,覆蓋全鎮林地的24個高位林火監控,將「打早打小」的火情隱患扼殺在萌芽狀態。
「我們不僅防溺水、防洪、防火,更將監控力量延伸至違建治理、交通管理、安防布控等方方面面。」劉穎琳説,「有些盲區用無人機來補,真正做到無死角守護。」
在浸潭鎮,黨羣服務中心主任湯斌的工作方式也發生了變化。「以前鎮里防汛、防火、管違建,天天跑斷腿還顧不過來。」湯斌的辦公桌上,曾堆滿厚厚的巡檢文書。如今,取而代之的是一臺連接智慧平臺的電腦,「現在盯着屏幕就能看遍全鎮,非法違建、交通安全、偷盜黑點一目瞭然,就連桃花湖景區的車輛違停、民宿違建也能實時監管」。
被譽為「清遠小桂林」的桃花湖景區秋色斑斕。過去,遊客總愛把車停在橋上賞景,警示牌上的警告常被無視。直到清遠鐵塔給景區裝上高低位監控,數據實時傳入智慧平臺,湯斌再也不用派專人去橋上值守:「平臺一報警,我們就通過雲廣播喊話,這效率可比以前高太多了。」
颱風里的「通信鎧甲」
充電樁上的「振興密碼」
「今年第1號颱風‘蝴蝶’來時,我們心里有底。」中國鐵塔雲浮市分公司副總經理陳清標回憶道。鎮安這個以低山丘陵為主的小鎮,每逢颱風易發洪澇,而這一次,憑藉「數字鎮安」平臺,成功避過險情。
「數字鎮安」,是中國鐵塔廣東省分公司為鎮安鎮量身打造的數字鄉村治理項目。通過鐵塔高低位攝像頭與無人機協同,結合AI算法,實現對鄉鎮重點區域的自動監控與告警。
「颱風期間,系統按預設路線智能巡檢,實時監測河道水線。哪怕斷電,我們也有應急基站保障通信。」陳清標指着鎮服務中心樓頂的基站説。該基站可抵禦12級颱風、7級地震,續航達60小時,即便在斷電、短路、斷網的極端條件下仍能保持通信暢通。
陳清標還有另一重身份——中國鐵塔廣東省分公司駐鎮安鎮幫扶工作隊副隊長。他深知,鎮安鎮的困境不止於天災。作為「中國石都」雲浮市的一部分,鎮安鎮長期依賴石材產業。隨着市場遇冷,鄉鎮經濟步履維艱。
「我們不能只靠石頭吃飯。」陳清標説。幫扶組結合鎮安鎮地處交通要道、貨車往來頻繁的特點,推動建設了由村集體出資、鐵塔運營的超快充電站。「4臺車可同時快充,20分鍾電量能充到60%。」充電收益部分歸村集體、部分反饋給村民,為當地開闢了一條可持續的集體經濟增收新路,這一「新基建」模式迅速被周邊鄉鎮複製。
在鎮安鎮應急指揮中心,「數字鎮安」平臺的大屏幕上,無人機正傳回實時畫面。鏡頭掃過充電站,捕捉到「90后」村民黃坤明為新能源汽車充電的場景。「家鄉有了充電樁,數字化也跟上了,我相信鎮安鎮會越來越好。」黃坤明是選擇留鄉發展的年輕人之一,如今成為鄉村振興的見證者。
一塔帶一村,一村促一域。分佈在浸潭鎮、鎮安鎮各個角落的「空中衞士」,為鄉村振興和區域經濟發展發揮的作用超乎想象。「清遠模式」「雲浮模式」的背后,是5G、物聯網、人工智能與鄉村治理的深度融合,是「新基建」與「舊鄉土」的攜手同行。未來,這樣的故事將在更多鄉鎮續寫——技術落地之處,即是希望生長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