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資訊> 正文
2025-10-20 06:40
(來源:河北日報)
轉自:河北日報
把服務區域高質量發展作為高職院校的立校之本
——衡水職業技術學院賦能縣域特色產業轉型升級
冀南之東,衡湖之畔。京津冀科技創新支點城市,秋意正濃,衡水職業技術學院匠心築夢、創新發展,服務地方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的腳步加快。
作為紮根衡水的地方職業高校,百年老校衡水職業技術學院(以下簡稱「衡職院」)在「十四五」期間縣域特色產業加速崛起的時代背景下,以「一體多翼」為抓手,以「四個融合」為路徑,深度對接衡水「9+5」縣域特色產業集羣,通過推進下沉辦學、產業學院、實訓基地建設等措施,為安平絲網、深州裝備製造、景縣橡塑製品等傳統產業轉型升級注入強勁動能,走出了一條「職教賦能產業、產業反哺職教」的雙向賦能之路。
近日,筆者深入衡水多地,探訪衡職院如何以職教之力,激活縣域特色產業「一池春水」。
下沉辦學
精準對接開拓新路徑
走進河北驕陽絲網設備有限責任公司,車間里機器轟鳴,智能機器人有序運轉。畢業於衡職院機電一體化技術專業的周澤騰正操作智能機器人,進行零件加工和裝配。「我主要從事產品設計到加工的生產項目。之前我曾在這里實習,對全域絲網特色產業有了基本認知,讓我在走上崗位后迅速提升了職業技能和創新能力。」
「像周澤騰一樣,我們為安平絲網產業定製培養了大量的‘雙修雙創型金藍領’。」衡職院智能製造系主任於志宏介紹,「學生不僅要掌握專業技能,還要具備道德素養和創新創業能力,才能在畢業后操作上手快、有職業榮譽,成長為優質員工。」
學生宛如一座橋樑,穩穩地連接起高校與地方產業,讓二者攜手共進。
安平絲網產業已有500多年的歷史,是河北首個千億級縣域特色產業集羣。2024年,絲網產業實現產值1067億元,從業者達21萬人,集聚了1.6萬家相關企業,編織類絲網產銷量、出口量均佔全國80%以上。
針對安平絲網產業對精密製造、新材料研發的需求,衡職院聯合安平縣政府建設安平絲網產教聚合體和安平學院,旨在服務本地絲網產業。在這里,傳統課堂被「搬」進企業車間——學生不僅學習絲網編織工藝、智能焊接技術等理論課程,更在知名企業的生產線上實操演練。例如,在絲網編織實訓中,學生需掌握從0.012毫米超細絲到10毫米粗絲的全流程編織技術。
無獨有偶,近年來衡職院下沉到縣域辦學,陸續建成了武邑校區,安平、深州、景縣3個縣域學院,9個校企共建實訓基地,智能製造、信息工程、交通運輸等7個專業羣,助力深州機械裝備製造、武邑縣金屬櫥櫃等縣域產業集羣列入省重點支持的縣域特色產業集羣,助力安平絲網產業成為河北省首個千億級縣域產業集羣。
萬物得其本者生,百事得其道者成。這背后有高職教育為地方賦能的深刻考量和具體實踐。
「職業教育服務區域發展、與縣域特色產業同頻共振,必須下沉縣域考慮新的辦學路徑。」衡水職業技術學院黨委書記李增軍説,面對衡水市「9+5」特色產業集羣的發展需求,衡職院創新提出「校園融合產業園、專業融合產業鏈、課程融合崗位羣、科研融合企業需」的「四個融合」路徑,形成了「1+N」下沉辦學模式,人才培養適應性持續提升,優質職教資源延伸至產業一線。
深州經濟開發區管委會副主任張少威對衡職院的下沉辦學模式給予了高度評價:「深州機械裝備製造產業集羣現有生產經營企業100多家。衡職院的下沉辦學模式為園區企業發展提供了強有力的人才支撐。學院與園區企業建立了深度合作關係,不僅為企業培養了大量技術技能人才,還為企業提供了技術服務和創新支持。園區內已有30多家企業與衡水職業技術學院建立了合作關係,合作內容包括人才培養、技術研發、實訓基地建設等。」
「1+N」延伸
「校企共生」構建新生態
「‘1+N’概念涵蓋三個緊密關聯的實踐維度。其頂層設計以‘校本部+縣域分院’實現教育資源的深度下沉。第二、第三層面則聚焦專業與產業的深度融合、學歷教育與職業培訓的協同發展,共同構建起服務縣域特色產業的立體化生態體系。」李增軍解釋道。
在專業與產業的深度融合中,衡職院在教學中打破了傳統專業設置的單一性,通過「一專多服(一個專業服務多個特色產業)」機制推動教育供給與產業需求的動態適配。以衡水市產業佈局為座標,衡職院多個專業形成跨縣域服務網絡。
在武邑縣金屬櫥櫃產業基地,正經歷由職業教育引領的產業升級。衡職院智能製造系聯合國內權威機構和企業,依託「人工智能應用技術協同創新中心」開發高端智能控制系統保險櫃產品,正改變行業格局,大大提升了武邑保險櫃高端產品市場佔有率。該系還為衡水桃城區智能製造公司河北吉碼自動化科技有限公司開發了「具備伸縮式緩衝結構的隧道仰拱棧橋」,隧道工程順利安全實施。
在衡職院安平學院,針對安平縣絲網產業年出口額攀升但外銷翻譯人才短缺的痛點,在電子商務專業開設小語種課程,且已納入專業人才培養方案。這一模式也同步服務衡水高新區化工企業、景縣工業園橡塑企業、外貿企業。
衡職院將社會培訓視為高校社會服務功能的延伸,通過「學歷教育打基礎、職業培訓強技能」的分層培養體系,打造覆蓋全產業鏈的人才供應鏈。
在「中國設施蔬菜之鄉」、國家級電子商務進農村綜合示範縣饒陽縣,以及「蜜桃之鄉」深州,衡職院數字商貿系教師依託電子商務產教融合實訓基地,針對蔬菜瓜果種植戶、經銷户開展「電商主播孵化」「農產品溯源系統操作」「短視頻營銷技巧」等專項培訓,自2020年至今累計培訓3萬人次。
在衡水,「1+N」重塑了高職院校服務地方經濟的邏輯範式。它為縣域特色產業轉型升級提供了人才引擎,也探索出一條「教育賦能產業、產業反哺教育」的可持續發展之路,學生獲益大、教師收穫豐——
衡職院把育人平臺建設在各縣各類產業園或開發區,將學生認知實習和實踐教學直接放在生產車間,打通學院教學和企業用工「最后一公里」;開設與縣域特色產業對接的「核心+關聯」專業,各專業配備與產業特色相適應的教學設備和產業導師,實現會操作的基礎能力、能設計的核心能力、懂技術的綜合能力、善應用的創新能力培養。
「我們真正實現了‘校企共生’。」智能製造系教師張雨展示着《汽車製造與實驗技術》説。這本由學院教師與企業工程師聯合編寫的「活頁式」教材,每學期根據企業技術升級動態更新30%內容。「校企共生」中,教師實踐教學能力大幅提升,開發多門校企聯合課程,72%的專業課程對接河北省支柱產業。
「四鏈一體」
產教融合煥發新生機
在衡水多地多家企業,能深刻感受到職教賦能帶來的產業煥新。
衡職院深州學院與當地企業建立了深度合作關係,通過瑞豐智能製造產業學院為企業培養了大批高素質技術工人。國內首家發動機缸體制造領域上市公司瑞豐動力集團智能加工事業部總經理王旭日説:「衡職院的畢業生不僅技術過硬,而且適應能力強,能夠很快勝任工作崗位。目前,該企業有超過5%的技術工人來自衡水職業技術學院,這些年輕工匠已成為推動企業技術革新的生力軍。」
深度合作帶來的創新效應持續顯現。依託瑞豐智能製造產業學院,校企聯合攻關團隊成功發明了「發動機缸體清洗烘乾裝置」,該裝置顯著提升了發動機性能,延長了使用壽命,增強了產品競爭力。更令人欣喜的是,在衡職院深州分院,學生「本地招生、本地培養、本地就業」模式已形成完整閉環,真正實現了「教育鏈」與「產業鏈」的無縫對接。
這種縣域經濟跨越式發展的背后,離不開衡職院構建的針對縣域特色產業的「教育鏈—人才鏈—產業鏈—創新鏈」一體化支撐體系:瑞豐智能製造產業學院為企業提供核心技術攻關支持;校企實訓基地,實現專利技術成果轉化;衡職院深州學院,年均輸送100余名掌握智能裝備操作與維護的專業人才;教師、企業工程師技術服務團隊,為本地中小企業提供數字化改造方案,推動深州機械裝備製造產業集羣智能化覆蓋率達到50%以上,形成了從技術研發到人才供給的全鏈條賦能模式。
衡職院作為縣域產業生態優化的「催化劑」,其作用還體現在多個產業集羣中。在棗強玻璃鋼產業園,衡職院與行業協會共同制定行業標準,通過舉辦技術論壇和技能大賽,帶動全縣200余家中小企業提升工藝水平。為助力景縣橡塑產業轉型升級,衡職院聯合多家龍頭企業升級裝卸料機械手臂,大大提高了生產效率。
…………
政府搭建政策平臺、學校提供智力支持、行業把握市場方向、企業落實轉化應用,四方聯動形成強大合力。可以清晰地看到,衡職院賦能縣域特色產業的實踐,為地方經濟培育出新的增長點,探索出職業教育與產業發展深度融合的新模式:通過建立產業需求預測機制,使專業設置與產業轉型同頻共振;構建「‘1+N’模式—產業反哺」閉環系統,形成可持續發展的創新生態……如今,這份來自冀東南的職業教育辦學經驗,為新時代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提供了可複製、可推廣的生動樣本,衡職院以昂揚的姿態,書寫新時代職業教育與產業發展的壯美篇章。
(郭佳璽、陳曉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