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新時代中國調研行之文化中華丨千年陶都的薪火傳奇

2025-10-19 19:32

01:01

新華社重慶10月19日電(記者肖瑤)蜿蜒的成渝古道旁,安北陶藝村傳來陣陣陶輪轉動聲。捏、搓、揉、壓、按,一塊赤褐色的陶土在劉吉芬手里漸漸變得潤亮。小拇指輕輕摩挲着旋轉的陶土,一個精緻小巧的陶罐坯體便在其手上成型。

安北陶藝村坐落於重慶市榮昌區安陶小鎮,榮昌陶器製作技藝市級代表性傳承人劉吉芬在此製陶授課。

「金竹山,瓦子灘,十里河牀陶片片,窯公吆喝悍聲遠,窯火燒亮半邊天。」這首流傳於榮昌的民謠,生動勾勒出當地陶瓷產業曾經的繁盛圖景。榮昌陶是「中國四大名陶」之一,素有「紅如棗、薄如紙、聲如磬、亮如鏡」的美譽,曾作為「國禮」贈予多國政要,產品遠銷歐美等十余個國家和地區。2011年,榮昌陶器製作技藝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

劉吉芬出生於製陶世家,從小對榮昌陶心生熱愛,13歲便拜師學藝,潛心研學陶藝。1974年,24歲的劉吉芬在貴州創辦了貴州第一家工藝美術紀念館,時任技術廠長。然而,他心中卻對榮昌陶的發展越來越牽掛。

受多重因素影響,榮昌陶企業一度陷入關停,民謠中「窯火燒亮半邊天」的產業盛景逐步淡出。

「我不希望自己的手藝變成‘獨家絕活兒’。‘獨家’變‘大家’,這份手藝才能傳承下去。」劉吉芬説。

1996年,劉吉芬毅然辭去貴州工藝美術陶瓷廠廠長職務回到榮昌,與親戚開辦了「安北陶器廠」。

帶着一身製陶本領,劉吉芬創辦工作室,精進陶藝設計與製作技術,憑藉榮昌陶作品斬獲「工匠杯」工藝美術精品獎金獎、「百花杯」工藝美術精品獎金獎等獎項。其女兒及外孫女現在也繼承了其榮昌陶製作技藝。

在此期間,劉吉芬廣收學徒,培養出260名陶藝技術骨干,其中30人獲評省市級工藝美術大師。2023年,他與女兒劉嘉佳共同創立重慶市榮昌陶窯口博物館,以多元實踐為非遺傳承賦能。

對於技藝傳承,劉吉芬深知不能守着窯火等風來,而應該捧着技藝尋知音。

2018年,幼年起聽力殘疾的劉吉芬開始探索傳承新路子,對聽障學生進行陶藝培訓。

安北陶藝村里,23歲的黎定國與22歲的付登鑫,每天投入8小時的時間,沉浸在陶土與工具的世界里,專注學習拉坯、塑形、上釉等榮昌陶傳統技藝。他們都是劉吉芬的聾啞人徒弟,儘管無法用言語表達對劉吉芬的感激之心,但他們以認真的學藝態度打動了劉吉芬。

「他們雖然聽不見,但更能靜得下心、沉得住氣。」劉吉芬説:「這樣的徒弟,我下決心要將他們帶出師。」在劉吉芬的悉心指導下,他們在區、市乃至全國各級陶藝大賽中取得不同名次。

窯火不熄,匠心永續。在榮昌,像劉吉芬這樣深耕陶藝領域、守護傳統文化根脈的傳承人並非個例。走進榮昌安陶小鎮,古朴巷陌間,各具特色的榮昌陶工作室沿街排布,成為小鎮最亮眼的風景。工作室里,製陶場景隨處可見:既有堅守工坊數十載、技藝精湛的老匠人,也有朝氣蓬勃的「80后」「90后」創業者。從承載生活記憶、造型古朴的泡菜壇,到創意十足、形態可愛的動物陶塑,一件件榮昌陶作品,既延續着千年陶藝的文化基因,也展現着新時代的創新活力。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