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資訊> 正文
2025-10-19 06:30
地球表面70%是海洋,浩瀚海洋藴藏豐富礦產、油氣和生物資源。「十四五」期間,我國海洋生產總值突破10萬億元,達到10.5萬億元。比「十三五」末增長34%,佔國內生產總值7.8%。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發展海洋經濟,保護海洋生態環境,加快建設海洋強國。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提出,完善促進海洋經濟發展體制機制。
海洋,正成為穩增長重要力量和經濟發展新引擎。
新的經濟增長點
6月25日,我國首個自營超深水大氣田「深海一號」二期全面投產,這是國內迄今為止產量最大的海上氣田,標誌着我國邁出了以深水氣田羣建設實現深海油氣規模化開發的關鍵一步,對保障國家能源安全、帶動區域經濟發展、推動海洋強國建設都具有重要意義。
海洋是資源寶庫。當前,國際形勢風雲變幻,保障能源資源安全穩定供應,愈發成為關係國家戰略安全和長遠發展的大事。當前,海洋油氣資源正成為增儲上產主力。2024年,海洋原油增量佔國內原油增量70%以上。海洋油氣增儲上產持續推進,2024年海洋原油、天然氣產量比上年分別增長4.7%和8.7%,海上風電發電量比上年增長近30%。
海洋產業發展勢頭良好。自然資源部副部長、國家海洋局局長孫書賢介紹,我國已經成為海洋產業門類最齊全的國家之一。我國已擁有全部15個主要海洋產業,規模大、勢頭好。海洋水產品產量連續36年位列全球第一,老百姓餐桌上的海產品越來越多了,「藍色糧倉」建設成效顯著。
目前,以海工裝備、海水淡化、海洋醫藥與生物製品、海洋能和海上風電為代表的海洋新興產業已成為新的經濟增長點。2024年,海工裝備市場份額佔到全球50%以上。海水淡化工程規模超過每天290萬噸,天津濱海新區已建成國內首條全國產海水淡化生產線。海洋藥物研發能力躋身世界前列,自主研發的海洋藥物佔到全球已上市品類的28%,全球純度最高的氨糖藥品在廈門上市。海洋能技術裝備進入世界第一方陣,浙江舟山兆瓦級潮流能發電機組連續併網時間和發電量均居世界前列。海運量和集裝箱吞吐量佔全球三分之一。郵輪旅遊、海洋研學熱度高漲,海洋變身「幸福打卡地」,碧海銀灘已經成為「金山銀山」。
創新成第一動能
11000米!足以打穿地殼、進入地球深部,這一夢想正走進現實。
2024年11月17日,我國自主設計建造的首艘大洋鑽探船「夢想」號在廣州入列,標誌着我國在深海進入、深海探測、深海開發上邁出重要一步,成為全球第三個設計建造大洋鑽探船的國家,是建設海洋強國、科技強國的又一重大成果。
今年6月,國家海洋綜合試驗場(深海)在海南正式啟動。試驗場擁有從數百米到2000米以上梯度漸變豐富的試驗環境區域,服務於國家深海科技與產業發展,滿足深遠海觀測、調查等儀器設備試驗與測試需求,支撐了我國深海科學基礎研究和深海技術原始創新。
「十四五」期間,科技創新成為海洋經濟發展的第一動能。
海洋資源開發特點是高技術、高投入、高風險,如果不掌握高新技術,很難實現對海洋資源的深度、高水平開發。因此,海洋資源開發利用程度是衡量國家綜合實力的具體體現。
中國海洋大學海洋發展研究院教授韓立民表示,科技創新是推動海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核心動力。特別是在深海資源勘探、海洋能源開發、海洋生物醫藥、海洋環境保護等領域,技術研發與應用顯得尤為重要。深海技術、海洋生物醫藥和海洋風能是具有重大技術突破潛力的領域,只有通過自主創新,才能在全球海洋競爭中佔據有利地位。
國家海洋信息中心和中國海洋發展研究會發布的《2025中國海洋發展指數報告》顯示,2024年科技創新指數為135.2,比上年增長2.6%。
「十四五」以來,我國製造的「大國重器」不斷加快技術迭代、逐夢深海。「奮鬥者」號全海深載人潛水器成功完成萬米海試並勝利返航,仿蝠鱝機器人與「蛟龍號」在南海協同作業,實現從「硬式機械」向「柔性智能」的轉變,拓展了深海裝備應用場景。「愛達·魔都號」郵輪、「海油觀瀾號」浮式風電、「奮鬥者」號深潛器等大國重器相繼建成使用,全潛式深遠海養殖「深藍一號」、大型養殖工船「國信一號」交付使用,全球首座波浪能養殖平臺「澎湖號」持續穩定運行,彰顯了海工裝備製造不斷取得的新突破。
2016年至2024年,重點監測海洋科研機構的研發經費年均增速超10%,研發人員全時當量年均增速超6%。海洋科技創新平臺建設成效顯著,在海洋工程技術、深水油氣裝備、深部深海礦產資源勘探開發等領域,成立以企業為主體的創新聯合體。山東、浙江、廣東、廣西等沿海地方多措並舉,在海洋工程裝備、海上風電、海洋藥物和生物製品等新興產業領域,成立以產業化為目標的創新平臺,推動新質生產力加快形成。
韓立民表示,深遠海資源是我國海洋經濟發展的戰略空間,涉及深藍漁業、深海能源、深海礦產和生物醫藥等多個領域。深海空間開發需要突破現有技術瓶頸,尤其是在深海勘探、資源採集、環境監測等方面。隨着我國海洋科技的不斷進步,深海資源開發有望成為我國海洋經濟新的增長點。
高水平保護促發展
在海南省海口市演豐鎮塔市村海邊的鹽鹼地里,種植了大片海蟲草。海口市休閒漁業開發管理有限公司總經理陳佩福説,小小的海蟲草可以讓灘塗鹽鹼地變成「糧田」,不與糧爭田,不與農爭地,不與人爭淡水,營養價值也很豐富。
統籌協調開發與保護的關係,以高水平保護支撐高質量發展,海洋經濟才能持續迸發澎湃動力。2024年7月發佈的《中國的海洋生態環境保護》白皮書顯示,我國通過一系列重要舉措,向世界展示了我國開展海洋生態環境保護的實際行動和積極姿態。
「十四五」期間,我國整治修復海岸線820公里、濱海濕地76萬畝。珊瑚礁等典型海洋生態系統優良率提升至60%以上,紅樹林面積達46.5萬畝,我國成為世界上少數紅樹林面積淨增加的國家之一。
與此同時,藍色經濟成為合作共贏新領域。我國與50多個國家和國際組織簽署了藍色經濟合作協議,建立了30多個區域或雙多邊合作中心,實施了100余項「小而美」務實合作項目,與東南亞國家開展的海藻綜合利用項目為當地百姓減貧發揮了積極作用。我國的海運航線和服務網絡遍佈全球,2024年海運出口額達到27.5萬億元。
《2025中國海洋發展指數報告》顯示,2024年我國開放水平指數為128.7,比上年增長3.0%。2024年,海運進出口總額比上年增長1.9%。我國與共建「一帶一路」沿海國家貿易額比上年增長6.3%。沿海地區實際使用外資金額佔全國總額的80%左右。沿海港口外貿貨物吞吐量比上年增長6.9%,國際航運貨物量穩中有升。
展望未來,蔚藍色的海洋仍然充滿了無限潛力。我國將繼續培育海洋新質生產力,加快構建現代海洋產業體系,夯實海洋經濟高質量發展基礎,讓發達的海洋經濟成為建設海洋強國的重要支撐。